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我們總在匆匆趕路,總在向往遠方,總在追尋遙不可及的美好,把對美好的感知固定在某個狹窄的認知帶上。然而,美好處處蔓發,不止在春山,不止在遠處,我們要用心感受,與美好同在。
美好是不被定義的,正如水可以變成深淵、靜潭、淺灘、急湍、山澗、崖瀑,無論是滔滔巨浪,還是粼粼波瀾,都有美的一面。同理,“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我們要觀察仔細,慢下腳步,感受自然的美好。
有一些人在競爭激烈、節奏迅猛的社會中,缺乏對美的感知力,忘了聆聽美好之聲,因為他們的腳步被時代的滾滾浪潮所裹挾,他們的精神內核被終日勞作的疲憊所包裹,他們的心靈被繁重的壓力所層層束縛。然而,日月悠長,山河無恙,每一個當下都是珍貴的,每一幀圖景都是動人的。不妨像亨利·戴維·梭羅那樣,遠離塵囂,隱居于瓦爾登湖畔,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不妨像汪曾祺那樣,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感受熱鬧的煙火氣?
我們要喚醒活力,利用巧思,融入文學的美好。
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一輩子居家種花、寫詩,卻流傳了無數名篇,告訴我們放下顧慮,放大美好,“去造一個草原—只需要一株三葉草和一只蜜蜂,還有夢。如果蜜蜂不多,單靠夢也行”。外賣小哥雷海為,在忙碌之余靜心背詩,成為詩詞大會總冠軍。全國勞模王華不怕苦,不怕累,寫散文來吐露心聲,“我熱愛高高的塔機,喜歡它那長長的鐵臂、熾熱通往天路的神梯,熱愛鋼鐵般的氣息”,在冷冰冰的機器中找到了勞作之美。可見,美好與否,取決于你是否有一個熱愛世界、善于表達的靈魂。倘若靈魂高潔,在皎潔的月光與錯落的花影中駐足,輕吟“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又有何妨呢?
我們還要汲取靈感,打破桎梏,創造藝術的美好。
靈感火花,閃閃發光;創作之美,熠熠生輝。忙碌的程序員為了喚醒內心的美好,下班后靜心做米粒大的微觀盆景,找到慰藉。面對那些被大眾扔掉的金屬垃圾,英國藝術家托勒密·艾靈頓撿來,變廢為寶,完成了一系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
不必糾結哪里的風景最美,愿在你我在那一座座豐饒的心靈花園里,種桃種李種春風,蔓發無數的美好,感悟自然、文學、藝術之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