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杜甫其人其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在古代,杜甫被譽為“詩圣”,因為他完美的人格和醇厚的倫理風范為后人提供了廣闊的引領和發展空間;杜詩又被譽為“詩史”,因為杜詩不僅提供了史實,還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生動的生活畫面。跨越千年的歷史時空,在現當代,杜甫成為文人和學者競相描寫和闡釋的對象。不同的學者都在有意識地重新發現和重塑杜甫,不斷挖掘杜甫身上的當代性,激活杜甫作為古典詩歌傳統的當代價值。本文將通過三首不同作者創作的《杜甫》詩,解讀杜甫在現當代社會所具有的獨特價值,發掘杜甫作為一種詩學傳統得以延續千年的力量。
一、三首現當代詩的解讀
(一)馮至的《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饑腸/你常常想到死填溝壑/你卻不斷地唱著哀歌/為了人間壯美的淪亡:
戰場上有健兒的死傷/天邊有明星的隕落/萬匹馬隨著浮云消沒/你一生是他們的祭享。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光/像一件圣者的爛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一切冠蓋在它的光前/只照出來可憐的形象。
在第一節中,詩人杜甫寧愿“死填溝壑”,也要“唱著哀歌”。此詩向我們勾勒出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詩人受盡疾苦,在荒村“忍受饑腸”,但這并不能磨滅詩人的意志,詩人創作的一千四百多首詩大多是“為了人間壯美的淪亡”所奏的哀歌。第二節描述了杜甫所處的時代兵荒馬亂、戰火不斷,但他始終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中,“你一生是他們的祭享”就是最好的論證。杜甫始終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民代言人”。第三節展現的是一個穿著“爛衣裳”的渾身閃爍發光的“圣者”形象,他的生活捉襟見肘,始終給我們留下衣衫襤褸的形象,但他用他的故事讓無憂者發愁,讓痛苦者堅強。詩歌最后強調了杜甫是一個“有無窮的神的力量”的“可憐的形象”。
在全詩中,詩人馮至抓住杜甫“憂國”“憂民”的品質展開描寫,從字里行間展現出杜甫是一個疾病纏身、貧窮困苦的人,但體弱窮苦并不影響杜甫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從詩句“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中,我們可以看出馮至對杜甫的無限崇敬和仰慕。另外,在詩歌形式上,馮至采用了十四行詩的格律體形式。在構造上,詩歌有起有落,有張有弛,有期待有答復,形式錯綜而又整齊,有利于詩人將主觀的感受和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而又在理性中蘊藏著深厚的感情。
(二)西川的《杜甫》
你的深仁大愛容納下了/那么多的太陽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被你最終轉化為歌吟/無數個秋天指向今夜/我終于愛上了眼前褪色的/街道和松林
在兩條大河之間,在你曾經歇息的/鄉村客棧,我終于聽到了/一種聲音:磅礴,結實又沉穩/有如茁壯的牡丹遲開于長安/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美麗的山河必須信賴/你的清瘦,這易于毀滅的文明/必須經過你的觸摸然后得以保存/你有近乎愚蠢的勇氣/傾聽內心傾斜的燭火/你甚至從未聽說過濟慈和葉芝
秋風,吹亮了山巔的明月/烏鴉,撞開了你的門扉/皇帝的車馬隆隆馳過/繼之而來的是饑餓和土匪/但偉大的藝術不是刀槍/它出于善,趨向于純粹
千萬間廣廈遮住了地平線/是你建造了它們,以便懷念那些/流浪途中的婦女和男人/而拯救是徒勞,你比我們更清楚/所謂未來,不過是往昔/所謂希望,不過是命運
在詩人西川看來,杜甫就是脆弱而易于毀滅的“文明”傳薪者的角色,在“晦暗的時代”,他以“近乎愚蠢”的道德勇氣堅守著“此岸”的文化價值。西川談到了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他在生活與詩歌中表現出的堅韌。詩歌開頭就探討了杜甫的忍耐以及其對底層百姓的認同。從詩歌中我們看出西川佩服杜甫對百姓的愛,這是一種超脫個人小情小愛的“大愛”。西川在詩中寫到杜甫是“晦暗的時代”下“唯一的靈魂”,體現了他對杜甫思想的肯定。因為杜甫常常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和苦痛,并常用個人視角出發去表述家國情懷和對人類的摯愛,所以在他的詩歌中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這一風格也被西川所吸收,以至其詩歌中既有凝重肅穆的色彩,也有杜甫詩的蒼茫之感。詩歌最后寫到“拯救是徒勞”,西川認同杜甫,杜甫自己也清楚用詩歌拯救蒼涼現實的企圖都是徒勞的。西川的這首詩,表現了他身處現代社會的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
(三)陳旋波的《杜甫》
一個姓杜的美男子,他的青春登臨最高處/那是一片茫茫的原野,猶如無常的時代/太陽的身影遮住整個王朝/他站在光芒的中心,仿佛那個慈恩寺的塔尖/從飛鳥受傷的眼睛俯瞰故鄉
在日落之際,將軍的寶劍指向南方/他和他的身軀綁在戰馬上,從黃昏的孤燈眺望/星辰是一片亙古的忠誠,生命可以拱手相讓/今夜的鄜州,這個冰冷的月色如此深邃/像大河的痛苦,像勇敢的兵士綿長的等待
北風吹過荒蕪的田野,金屬擊打著骨骸/他的悲憫像一朵鮮花噴涌的淚水/世界恢復寧靜,世界就是長流不息的苦難/他留給我們一個故園,幾封家書
詩歌開頭以“一個姓杜的美男子”戲稱杜甫,與很多描寫杜甫現代詩的沉重氣息不同,詩人陳旋波從年少的杜甫開始說起。杜甫出生在豪門貴族,從小錦衣玉食,不僅生活富裕,也不缺少文化熏陶。杜甫七歲便能作詩,盡管科舉考場失意,但年少的杜甫正值青春,心中熱血不減,所以陳旋波寫到“他的青春登臨最高處”。
杜甫生活在一個無常的時代,“太陽的身影遮住整個王朝”說明了王朝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對于杜甫“從飛鳥受傷的眼睛俯瞰故鄉”,筆者認為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杜甫困守長安,在長安被迫生計接受了無用之職,安定好工作后,回家探親時迎接他的卻是小兒子被餓死的噩耗,所以杜甫用“受傷的眼睛俯瞰故鄉”;二是安史之亂以后,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此時的杜甫也和其他百姓一樣居無定所、食不果腹,但他仍心系蒼生,所以有了“從飛鳥受傷的眼睛俯瞰故鄉”。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倉皇西逃,杜甫也已逃到鄜州避難,但當他聽說唐肅宗即位后,就只身北上,想要為國效力。不幸的是,“他和他的身軀綁在戰馬上”,杜甫被俘。“星辰”是他對國忠誠的見證,他不怕流血,不畏犧牲。“月色如此深邃”“像大河的痛苦,像勇敢的兵士綿長的等待”以景襯托了杜甫的不幸遭遇。
晚年的杜甫漂泊無定、生活困難,卻一心想要北歸,“金屬擊打著骨骸”,可見陳旋波對當時杜甫處境的同情。陳旋波把杜甫的悲憫比作噴涌的淚水,體現了陳旋波對杜甫一生心系百姓、憂國憂民的肯定和贊賞。詩歌以“一個故園”“幾封家書”結尾,“一個”“幾封”以數詞凸顯,更讓人對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感到惋惜。整首詩歌以喜開頭、以悲結尾,與杜甫一生的命運走向相契合,富有創新性。
二、詳談馮至先生的《杜甫》
在這三首同題現當代詩中,馮至先生的《杜甫》,即第一首詩令筆者感受最深。
(一)感動于詩人在杜甫身上找到共鳴
這首詩是馮至先生《十四行集》中的,寫于1941年,正值中國人民陷于抗戰最困頓的時期。年輕的馮至帶著青年的苦悶之情,常常不能理解杜甫。“和他很生疏,總覺得他的詩與我無緣。”(《馮至全集》)馮至先生在意氣風發、文采飛揚的青年時期并沒有寫杜甫,而后經歷戰亂,一路輾轉,并在流亡的歲月里,他才到了讀杜詩的年齡,在杜甫身上找到共鳴。
《杜甫》是《十四行集》這朵奇葩上最為雄奇、壯美的一瓣。在這首詩里,杜甫是窮困潦倒、流離失所的,“你在荒村里忍受饑腸/你常常想到死填溝壑”,這對于常人來說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沉痛的人生苦難,然而,杜甫并沒有被苦難所打敗,他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崇高的擔當精神,“為了人間壯美的淪亡”,發出了不朽的哀歌。貧窮是一生坎坷的杜甫最顯著的標志,馮至用苦難塑造了杜甫兼濟天下的形象,讓讀者體悟到了一千多年前杜甫為社會乃至宇宙的擔當。
杜甫是馮至的良師益友,“讀他的詩,理解他的為人,全心全意地欽佩他”(《馮至全集》),馮至為他賦詩,為他立傳。馮至在杜甫中尋找自己的精神資源,并在自己的時代思考杜甫身上的可傳承性。《杜甫》這首詩便是馮至與杜甫“對話”的最好見證。
(二)感嘆于歷史的偶然相似
戰爭迫使馮至一路遷徙。在顛沛流離中,他深深感受到了杜甫的偉大和杜詩的崇高以及這些在他的心靈產生的共鳴;更是想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一千多年前也和自己一樣,歷經艱辛,流離失所。當馮至凝望杜甫時,何嘗不是在反向凝望當下所處的時代。馮至將杜甫視為是自己“同時代的人”,提到杜甫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所相似之處—戰亂艱苦的現實。杜甫的詩不僅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也反映了“我們現代人民”的新生。
在馮至看來,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看透了人間疾苦后的大悲憫,敢于直面時代的磨礪,相比之下,“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許比杜甫的時代更艱難,對待艱難,敷衍蒙混固然沒有用,超然與灑脫也是一樣沒有用,只有執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的”(馮至《杜甫和我們的時代》)。歷史的偶然相似讓讀者回望杜甫的生平時不禁感慨萬千,馮至也是在借《杜甫》這首詩來呼吁他所身處的時代需要有如杜甫般有擔當、有毅力的人。
三、杜甫形象在現當代的再造性
五四運動以來,不同的詩人對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解讀,并在深層次的拓展中融合了具有時代性的理解。古典與現實的碰撞產生了新的文學火花,許多詩人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自己的杜甫。杜甫之所以源遠流長,在現當代仍煥發著新的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作品契合了中國人的心靈。好的詩人和作品是可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并引起人們的共鳴的。當我們回望杜甫時,杜甫作為一種鏡像為我們映射出一條人生之道。杜甫在面對現實時有較深的憂患意識,是中國人身上傳統的品質,而他身上極高的人生素養和文明修為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追尋的。杜甫其人其詩的永恒之美使他歷經千百年仍具有強勁的影響力。作為一位古代詩人,他的境界超越了古典和現當代之間的對立關系而更具永恒性,不斷激勵和挑戰著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詩人。
回望杜甫,激活杜甫在21世紀下還未被充分釋放的潛力,尋找古典和當代對接的最佳路徑是擺在當代詩人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如今,不同風格的當代詩人通過不同的角度“致敬”杜甫,給予杜甫當代性轉化,詩人們在杜甫身上看見了自我的影子,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詩人們發現自我、發掘精神世界的指向標,相信詩人們在重塑杜甫形象的同時也能從杜甫詩歌中獲得溫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