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教育部為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進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AI)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先后啟動兩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同時,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智能教育納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時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2024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對教育系統來說,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它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這里有機遇也有挑戰。我認為要想更好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就必須積極擁抱科技與產業的變革,主動擁抱智能時代?!比斯ぶ悄芗夹g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新動力,其所催生的新技術、新業態,也為賦能現代教育帶來更多可能。
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將設計、設計理論劃歸到“藝術學”門類下,將“設計學”(可授工學、藝術學學位)劃歸到“交叉學科”門類下。設計學已然成為以藝術為本,兼容理、工、文于一體的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學科。尤其是進入智能時代,如何定位設計學發展方向,找到其與人工智能的接入點,發揮人工智能賦能設計學的優勢,成為設計學在未來發展的關鍵。
AI賦能設計學發展的學理基礎
如果說工業革命機器解放了人的雙手,讓設計成為獨立的部門,催生了專門的設計專業,那么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解放了人類的大腦,讓設計解決問題能力更加強大。但無論是傳統設計,還是現代設計,設計本身與技術密不可分。
設計實踐告訴我們,設計的本質是設計師通過設計思維指導設計實踐來“解決問題”。首先,人工智能是使用算法和數據代替人類實現認識、識別、分析,其本質也是為了協助人類解決問題,因此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其次,兩者都需要創造性思維,只不過一個是人通過創造性思考與想象力提出創意,一個是通過算法和模型生成新方案。再次,設計與人工智能都依賴于數據的應用,只不過設計師是通過觀察法、調研法,或眼動實驗、腦電等收集數據分析解決用戶需求,而人工智能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分析解決問題?;蛘哒f,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設計,一種提出方案幫助人解決問題的設計。
那么人工智能具體如何賦能設計呢?首先,人工智能可以成為設計的一種新的創新工具和方法,賦予設計師更多的創新能力和創作可能性。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實現設計過程的智能化。第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改善用戶體驗。第四,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為設計提供更準確、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賦能設計還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智能能源管理、智慧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規劃等方式,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AI賦能設計學教育改革創新
針對人工智能賦能設計發展的優勢,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山工藝)為例,其結合國家戰略,以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為切入點,深入設計產業廣泛調研,印發《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實施意見》,啟動“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其目標在于深入對接產業需求,探索“人工智能+設計教育”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方法,全面推進設計學科在教育內容和育人方式兩個層面的數字化轉型,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未來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具體舉措有:
第一,設機構。山工藝圍繞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成立人工智能設計研究中心,各二級學院、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山工藝借此平臺加強全校資源協調,提供人工智能設計的教學、展示、交流、創作、培訓,解決技術儲備、產教融合等問題。譬如搭建人工智能設計算力平臺,初步構建以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山工藝建立了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教研室,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提升學生數字素養,拓展數字經濟時代設計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為加強核心專業建設,在相關學院及科研機構開展AIGC融合的嘗試,并在全校所有專業、所有課程推廣。此外,山工藝為了積極對接產業,先后與英偉達、百度、騰訊、華為等企業,在產業導師、模型訓練、應用平臺、合作推廣上達成了不同布局的合作,推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
第二,創模式。山工藝啟動“山東省人工智能設計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面向全省設計藝術專業師生的,涵蓋教育、研究和產業應用的綜合性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平臺集成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ChatGPT、訊飛星火等一系列AI模型,提供針對不同設計專業、產業的工作流。借助這一平臺集聚資源,構建虛擬育人特區,聚攏多元化師資,實現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在云端交匯,形成產業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新藝科”協同教學模式。
第三,構體系。在全校范圍內,面向藝術設計類學生開設《人工智能導論》通識課程,提升學生數字素養,拓展數字經濟時代設計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專業課程中重新設計課程體系,融入AI相關課程或內容。如山工藝聯合人民美術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以及海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高校,編寫高等學校設計專業+人工智能(AI for Design)系列教材共計20余本,包括《人工智能導論》《人工智能設計教程》《AIGC設計概論》等。
第四,育師資。以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為契機,積極引進具有數字媒體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背景的教師和專家。同時,加強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鼓勵不同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協作,建設交叉學科師資團隊,推動技術與藝術交叉融合,為培養工、藝兼備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AI賦能設計學實踐具體路徑
山工藝以本校一體化教學平臺為支撐,通過虛擬教研室、虛擬工作室等方式打通學校、學院、產業間的壁壘,建立跨學科的教育教學平臺。為進一步鼓勵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設計項目,尤其是與企業攜手合作的項目,校企選定多個實踐主題,指導學生開展項目化創作,如AIGC+影視、AIGC+服裝、AIGC+建筑設計、AIGC+造型藝術等。
目前,山工藝已策劃完成“天工開物”山東省人工智能設計服務平臺重點項目,面向全省設計藝術類院校師生的人工智能設計服務平臺,通過整合課程、師資、算力、模型,構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人工智能設計綜合應用平臺。山工藝積極開展社會服務項目,籌備成立AIGC設計產學研共同體,已有180余家院校、企業積極響應;積極開展如地方文化振興計劃等社會服務項目,將設計教育的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2024年策劃舉辦山東省美術館“塗龍季”第三季“畫龍點睛”人工智能生成藝術展、山東博物館世界博物館日“未來的傳統”人工智能生成藝術展、潘魯生民藝館(中國民藝博物館)“民藝AIGC”生成藝術展等各類展覽。組織人工智能設計相關的研討會和講座,打造院校、校企聯動互助、協同提質、創新發展的交流平臺。
AI賦能融入與設計學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屬于有邊界的“弱人工智能”,且其本身具有為人類“解決問題”的技術意向性。
人工智能在設計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已然成為大勢所趨。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通過學習、分析大量數據,了解用戶需求與偏好,快速生成設計選項,為設計師提供創新靈感,最終生成設計方案,將進一步解放設計師的腦力與體力。通過人工智能提高設計創意產業的效率和創新能力將成為常態。人工智能在文本、圖像、聲音、影像及虛擬現實空間和數字人等領域將以幾何速度完善其生態,不斷創建新的生活和應用場景,也將會產生更加豐富新穎的專業分類和職業結構。完善的系統生態將會為教育、醫療、交通、工業生產等行業和領域系統化提升其生產力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中,私有化部署及獨立支持產權的私有模型,將成為版權保護及更高競爭力的行業發展競爭賽道。更高質量、更加專業內容的模型設計,為更多元的人工智能設計和應用場景從同質化走向個性化,信息及生產內容從模糊版權到明確確權,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的歸屬指向。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應恪守法律底線與倫理導向,以規避和防范人工智能顯在和潛在的風險,不斷拓展其在設計發展中的廣闊空間。
(作者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