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窗外那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我想起了祖母和我們這個大家庭。那個送兒子去當兵,有著三十四個孫輩的慈愛老人,要是還健在,看見國家這么富強,家庭這么和睦,該多么的歡喜。
父親常說,我們這個大家庭能夠興旺發(fā)達,離不開祖母的賢德,她和祖父留下的好家風讓子孫后代受益不盡。
祖母一生勤儉,仁愛寬厚。街坊四鄰遇見什么難處,只要祖母知道,定會上前幫忙。那時生活清貧,祖母也常常挖野菜度日,但她接濟過鄉(xiāng)鄰,留宿過乞丐,幫助瀕臨離婚的家庭破鏡重圓。村里有戶人家,孩子生下來就沒了娘,是祖母把他抱來,送到二娘家里,二娘的奶水救活了這個孩子。在鄉(xiāng)村,這種質(zhì)樸的善良讓人們記住了祖母的好。
祖母個頭不高,常常身著藍布斜襟上衣,青色褲子,一雙裹過的小腳常年在家里和田里奔忙勞作,很少停下來歇息。她有六個兒子,三個兒子在外當兵,兩個兒子在外地工作,我的幾位大娘都把祖母當主心骨,家里的大事小情,一刻也離不開祖母。祖母與六個兒媳婦從來沒有吵過嘴,紅過臉,這也讓祖母在村里很有威信:一個大家庭,還有什么比媳賢子孝更幸福的事情。
祖母喜歡有文化的人,她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還鼓勵母親和大娘去村里識字班學識字。她說,一定要讓女孩上學,女孩讀好書,也能干大事。每每說到這,她就嘆氣道,千萬不能像她一樣,一輩子連個名字也沒有,只能隨爺爺?shù)男眨型跏稀?/p>
祖母極愛孩子,只要有好吃的,都會留給我們這群饞嘴的孩子。她在房前屋后種上向日葵。等到秋后,向日葵熟了,果實顆粒飽滿,是我們過年最好吃的零食。
有件事,一直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一個謎,直到祖母去世多年后才揭開謎團。
一次家庭聚會時,我問大嫂,50多年前她鬧著要和我大哥退婚,為啥見了祖母后就不退婚了,還歡歡喜喜地和木訥的大哥成了親?大嫂笑著說,那時她剛20歲,看了電影《小二黑結婚》,覺得婚姻要自己做主,要找個自己喜歡的人。可大哥沉默寡言,只知道干活,不會討女孩歡心,她就想退了這門父母包辦的親事。祖母得知后,連夜趕到她家,給她買來花布衣服和紅頭巾,還把她摟在懷里,說:“你長得這么俊秀,我那憨厚的孫子真的配不上你。你若真想退親,祖母不攔你。可是,男人長得好看不能當飯吃,我的孫子雖然長得一般,可他吃苦耐勞,喜歡讀書,孝敬父母,一個男人有這三樣,一定能把日子過好。”靠在祖母溫暖的懷里,聽到祖母的話,嫂子說,她便打消了退親的念頭。
祖母仁愛,要從她把大伯過繼給大祖父家說起。大祖母一輩子沒生育過,常常暗自流淚,祖母便把大伯過繼給他們,從此,大祖父一家才有了歡聲笑語。大伯是個有為青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役,這讓祖母很驕傲。祖母說:“男兒保家衛(wèi)國,當仁不讓。”我的父親16歲當兵,在部隊入黨提干,后轉業(yè)到地方,趕上了新中國建設的大好時光。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家里照顧得很少,祖母便會帶著堂哥堂姐來幫助我們。
祖母掌管著大家庭,直到后來隨三伯搬遷到外鄉(xiāng),六叔也成家了,一個五十多人的大家庭才分了家。那時,我們這個大家庭已是四世同堂了。祖父母看著子孫們個個安居樂業(yè),由衷地高興。祖父母于20世紀80年代駕鶴西去,彌留之際告誡子孫要耕讀傳家,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工作,不走歪門邪道。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下,我們這些后輩都積極向上,家庭成員中有黨員二十人,有軍人、醫(yī)生、法官和教授,有耕田種地的農(nóng)民和教書育人的老師,每一個人都在發(fā)光發(fā)熱,為建設祖國出力流汗。
習近平總書記說:“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和睦,家風優(yōu)秀,社會更和諧,未來才有希望。如今,我們的國家,城市高樓林立,大廈巍峨,車水馬龍;鄉(xiāng)村錦繡華美,原野豐收,山川蔥綠。活在當下,我們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