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開進上海近郊的華漕鎮趙家村,會經過一大片森林,這是尹君蘭的親子營地。兩扇木制大門輕輕打開,順著高大的香樟樹圍成的小路,仿佛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森林秘境。尹君蘭給這里起了個名字叫“呦呦森林”,取自《詩經》中的那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是她為孩子打造的一個可以自由奔跑、肆意生長的童話世界。
別人家的學霸孩子
尹君蘭是80后,土生土長的上海閔行華漕人,從小就在田野里長大,童年過得歡樂又奔放。父親尹文元是白手起家的農村創業者,20世紀90年代開始做景觀工程,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尹君蘭小的時候跟著外公外婆生活,外公是農科院的退休老黨員,一生正直樸素,外婆是熱情善良的婦女干部。這些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尹君蘭,后來她當學生干部,投身于公益活動,服務社區等,都是受了家庭教育的影響。
小升初的時候,尹君蘭考入了市三女中,成為住校生。住校生活很鍛煉人,尹君蘭成長為一個獨立自強的女孩,老師給她的評語是責任心強,有大局觀。現在回想起來,尹君蘭說自己也曾有短暫的青春叛逆期,但父母拿出了百分百的愛包容她、支持她。尤其是父親,雖然工作很忙,但還是堅持每周接送她上下學,路上的兩個多小時,成為最好的父女親子時光。
高中畢業后,尹君蘭考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大學四年成績優異。之后,她去英國留學,完成了傳媒學的碩士課程。在學習方面,她一直是別人家的學霸孩子,完全不用父母操心。
留學歸來,尹君蘭嘗試了很多工作,先是去英文報刊當編輯,后來去一家外資銀行上班,再后來自己開咖啡館。對于事業,她一直在摸索前進。這期間,她還和好朋友聯手搞了一個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公益項目,尹君蘭覺得很有意義。她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活動,比如帶小朋友去觀鳥,去蘇州河考察生態環境,觀測螢火蟲等。她們親自踩點,親自規劃,邀請專家來帶隊講解。尹君蘭覺得,那段時間,自己是真正得到了鍛煉,很有成就感,累并快樂著。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在后來經營“呦呦森林”親子營地的時候,有了很多想法和經驗。
挑大梁,找最合適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說起“呦呦森林”,要追溯到2000年左右。彼時,上海市政府提出了“社會造林”的項目,尹文元的生意做得正紅火,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他租下了一片200畝的稻田作為苗圃,意在為景觀工程培育綠植。后來他逐漸愛上了這片欣欣向榮的森林,修建了水渠和湖泊,想把它打造成一座大花園。但畢竟是200畝的土地,每年的維護費用就高達幾百萬元,因為沒有符合土地政策的合適業態對外開放,所有的投入都收不回來,慢慢地就此荒了下來。
這幾年,政府一直在推進鄉村振興計劃,作為一個有著開拓精神的企業家,作為一個老華漕人,尹文元想出一份力。他找尹君蘭商量,希望女兒能夠勇挑大梁,為這片園子的發展找到新的方向。
一開始,尹君蘭有些顧慮,畢竟這不是她的強項。她調研、走訪了許多打觀光牌的鄉村振興項目。因為土地性質的不同,思想觀念的差異,她很快發現并沒有現成的“作業”可以抄。在她看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可持續,一個是生態上的可持續,一個是經濟上的可持續。她想起了之前和好友做的公益項目,決定從親子方向著手。她們去中國臺灣考察,了解了自然教育和森林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大意義后,她決定把園子打造成親子營地。
“上海是座大都市,但是我們的孩子不能只在鋼筋水泥里長大。”成為母親之后的尹君蘭認為,沒有自然的呵護陪伴,孩子的童年就缺了一縷明艷的色彩。她要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森林秘境。在森林里,有能近距離喂食互動的小動物之家,適合搭建游戲的森林學院,體驗園藝耕作的木樨菜園,鳥類互動性科普裝置的精靈小屋……這些能滿足孩子們探索大自然的不同需求。確定了目標,尹君蘭和父親各司其職。父親負責項目施工,她負責把關設計和成本控制。
為了將“呦呦森林”打造成與小動物友好相處的自然生態樂園,尹君蘭放棄圈養天鵝、鴛鴦等觀賞性鳥類,并在場地規劃上作出了“讓步”,例如在雀影湖放棄劃船、釣魚等游玩項目,專門設了水鳥歇腳的樁子,同時種植適合魚蝦生存、鳥類食用的水草和果樹。
園子以前以種植香樟樹為主,考慮到香樟的果子雖然很受鳥類歡迎,但是太單一。春有甜花蜜粉、夏有多汁漿果、秋有累累果實、冬有堅果遍地,食源植物不斷生息繁衍,才能夠吸引更多鳥類。請教專家后,尹君蘭就植物的種植做了調整,通過增加食源植物,比如柿、棗、山楂、南天竹等,擴大水生、濕生植物,并投放一批底棲生物、魚類等方式進一步豐富鳥類的食譜,讓它們可以留下來,豐富這里的生物多樣性。
讓親子營地成為知名的自然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1日,“呦呦森林”親子營地正式對外開放,營地擁有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專業的老師助教團隊,會根據時令物候舉辦不同主題的開放日活動、節假日游園會。為了說好大自然的故事,尹君蘭和小伙伴們經常在一起“頭腦風暴”,結合不同的節令,不同的契機,設計有意思的親子活動。比如,整合世界級經典IP——《愛麗絲夢游仙境》,推出沉浸式自然探索親子營,將營地里的森林農場、森林學院、元氣草地等點位通過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每個點位都有不同的與大自然互動的環節。為何選擇《愛麗絲夢游仙境》,而不是《綠野仙蹤》呢?這是尹君蘭的一點私心,因為她女兒的名字就叫Alice。所以“呦呦森林”還有一個英文名字就叫Alice's Wonderland。再比如,清明節臨近的時候,他們在園內組織了采茶活動。自然教育老師帶著十幾個家庭穿梭在茶園,感受采茶的樂趣,而后又在茶亭親手制茶,在層層工序中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他們還特地定制了一批傳統服裝,讓小朋友們更能沉浸于傳統文化之美。
今年以來,“呦呦森林”承接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從親子活動拓展到企業團建、學校合作、下午茶、音樂會等各類活動,常常是活動的信息剛發布到網上,就有很多人預約。“呦呦森林”成了親子游玩的熱門推薦地,孩子家長流連忘返,他們說,在這里獲得的不只是樹葉的秘密,季節的多彩,還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園子的陪伴下,尹君蘭發現女兒從膽小害羞變得熱情開朗,喜歡和各種小動物交朋友。
腳下的路正在越走越寬。尹君蘭直言:“要盤活這個場地還有許多困難。”她的初衷沒有變,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提供一個理想可行的范本。當然更關鍵的還在于產品研發和品質管理,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自然教育活動與體驗,是她需要不斷探索和精進的地方。
王慧蘭:上海《現代家庭》雜志資深編輯。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