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影響,今年的中秋前夕風大雨大,極端的天氣阻隔了多少人回家團圓的腳步。我在家感受著風雨交加帶來的不安和壓抑,感受著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無奈,自然也打消了回老家的念頭。
朋友圈有人發了三條小視頻,第一條是一位年邁的母親在家擺好月餅,站到窗口,遙望窗外,字幕是“中秋團圓時,你,在等誰?”;第二條是母親拎著剛買的月餅走在回家的小巷里,孤獨的背影配上字幕“家人的念叨,中秋的味道”;第三條是母親燒好了飯菜,字幕是“風大雨大,回家就好”。三條視頻都很短,卻讓我瞬間淚目。此刻,我的父母親在干什么?是否像視頻中的老母親一樣等著自己的孩子回家?
我隨即撥通哥哥的電話,他們正在吃晚飯,父母親聽到我的聲音很興奮。媽媽在電話里大聲問道:“你吃飯了嗎?”永遠都是這么不放心,滿滿的母愛。我跟他們聊了將近一個小時,父親說:“要是明天還刮風下雨,你們就不要回來,路上不好走。”臨掛電話時,又說:“有時間就回來玩玩。”每次打電話都是這樣,既希望我們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又怕我們一路辛苦,還怕給我們增加負擔。他們一生勤儉慣了,總擔心我們回去一趟又要花不少錢。
哥哥告訴我們,每次到了節假日,父親都會坐在大門口,望著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希望我們能奇跡般地出現,有時還會自言自語:“也不知道他們這次回不回來?”我們常常因為各種瑣事讓他失望,這次也只能遺憾地回答他,如果第二天還這樣刮風下雨,我們就不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一陣手機鈴聲把我從睡夢中吵醒。電話里傳來弟弟興奮的聲音:“還沒起床?快起來,今天天氣很好,我們可以回去了。”我睡意蒙眬地睜開雙眼,一聽說天氣很好,立馬來神了,“真的?好!回去。”
我收拾了一堆要帶回去的東西。每次回家都想著這也要帶回去,那也要帶回去,感覺和家人一起分享,連食物都變得格外美味。這次也不例外。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手工的、品牌的,還帶了一盒揚州的“文創月餅”,不同顏色的月餅對應不同的主題圖案和餡料,小清新氣息撲面而來。
一路上,看著藍天白云,心情特別暢快,心想老天爺可真眷顧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昨天還是風大雨大,今天就艷陽高照,不回去都對不起這明媚的陽光。
快到家時,遠遠地看見父親坐在門口,望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不時和相熟的鄰居打個招呼,聊上一兩句。我在車里喊了他一聲。他開心地站起來,說道:“回來啦。”轉頭對著院子里喊:“姑娘他們回來了。”母親應聲走出來,兩人像孩子一樣高興。母親告訴我,中午大姐已經在飯店訂好桌子,就等著我們回來。
以前回家都是在家里吃飯。父母親、哥哥嫂嫂“全家總動員”,靠家近的大姐二姐也早早回去幫忙,殺雞的殺雞,切肉的切肉,擇菜的擇菜,搟餃皮的搟餃皮,忙得不亦樂乎,往往我們到家時,滿滿一桌子菜都忙得差不多了。我們總是心安理得享受著他們的勞動成果,走時,車子后備廂塞得滿滿的,全是媽媽自己種的或做的菜,可以解決我們一星期的伙食。
如今,父母親都是90歲的人了,再也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忙前忙后,種這種那。這幾年,每次回去的團圓飯都是在飯店解決,盡管媽媽常常表示可以在家里吃,但我們做子女的又怎么忍心讓他們如此辛勞。飯前忙,飯后還要忙,一大桌的殘羹冷炙要收拾,鍋碗瓢盆要清洗。
到飯店吃飯,好處是大家都不用忙,可以坐下來盡情地聊天。我們邊吃邊聊,天馬行空,工作中的、生活中的,話題層出不窮。吃完了,仍意猶未盡,繼續坐在那兒慢慢聊著。一頓飯吃兩三個小時,大家才移師家中。
晚飯是大家一起動手準備的。中秋之夜,回到故鄉,一家人一起吃著月餅賞月,品的不僅有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更有父母親人團團圓圓的幸福味道。
一頓飯吃到晚上8點多,父母親催著我們早點回去。任何時候,他們都是替我們考慮,既舍不得我們走,又不忍心我們夜里趕路。回去的路上有點堵。我不禁好奇,這么晚了,怎么還有這么多人在路上。先生說:“應該都是回家團圓的,像我們一樣吃過晚飯往回趕。”
此刻,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在天空,從天上月圓到人間團圓,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浪漫情懷。中秋從歷史深處走來,歷經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始終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人月兩團圓是人們內心最割舍不斷的依戀。想起汪曾祺說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也許是最好的生活。但愿明年,家家團圓,燈火依舊。
陳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