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基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通過深入研究俄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結構,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構想,從中國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的國情出發,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進行了創新性闡發,這一路徑的成功開拓,既檢驗了馬克思“跨過卡夫丁峽谷”的理論構想,又對其進行了創新性的豐富與發展,為我國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尋求現代化道路這一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歷史答案,也能更好地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并為探索新的人類文明形式提出了一種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跨越”卡夫丁峽谷|實踐驗證
馬克思在晚年時,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結合俄國實際,對俄國革命道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對俄國“越過卡夫丁峽谷”這一理論構想和歷史可行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中國根據自身的歷史條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而作出的一項重要創新。它既是對東方國家在構建社會主義體系之后如何走出“卡夫丁峽谷”這一世界性難題的回答,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因其獨特的特征顯示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勢所在,證實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構想的合理性。
一、中國式現代化內含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構想
馬克思晚年對東方社會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在“跨越”的基礎上,開啟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視野。他站在東方國家發展的高度,著眼于未來,提出了一個“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現代化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所引領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正是馬克思對“卡夫丁峽谷”這一根本要素的主動實踐與深入發展。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開拓創新:“跨越”卡夫丁峽谷
1881年,俄國女革命家寫信給馬克思,希望他回答俄國農民命運和未來社會的問題。馬克思在《復信》中提出了一個構想,提出俄國具有“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的可能性[1]”他剖析了俄國向較發達社會過渡所需要的經濟條件和實現改造的歷史條件,他認為俄國的生產關系天然是公有制的,可以通過機械勞作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同時他指出俄國公社和西方的原始社會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提出了吸收資本主義世界的優秀成果來改造俄國農村公社的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2]”明確中國式現代化以新中國為起點,經過七十多年的艱辛探索,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進入十八大,我們黨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上,勾畫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離不開對經驗教訓的持續總結,“跨越”思想對我們黨的歷史成就和今后如何發展這一歷史性問題作出了深入的解答和解釋。
(二)超越“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破解人類發展難題
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自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3]”。西方的現代化,尤其是早期的現代化,造成了“人”的異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為此,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人口規模巨大,這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和有利條件的現代化,14億多全國人民正在進行一場空前的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與西方的現代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要讓所有人都能達到共同富裕,而在這個基礎上,必須要有共同富裕和現代化,二者缺一不可,這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自己文化的一種自信。這不僅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對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認識,更是以自身為基礎,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各個角度突破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之路,為解決人的發展難題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實踐詮釋
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經歷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困難。與中國具體的實際相結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
(一)堅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踐行“人民至上”的現代化理念
中國的發展問題是關系人民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驗證我們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但龐大的人口數量對我們實現現代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我們可以依賴的一股強大的力量。一方面,我們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始終堅持“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的發展理念,不斷滿足這個數量眾多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強人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一方面,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其現代化進程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因此,必須尋求一條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具有較高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和模式。經過上下的摸索,我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串聯式”的“并聯式”現代化道路,它對我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刻的內部邏輯,它能夠為一個人口不發達的國家開拓出一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在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都貫徹了“人民至上”的發展邏輯,黨生來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只為人民利益,沒有其他的特殊利益,這就確保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夠達到“龐大的人口”的現代化。
(二)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社會實現公平正義
古往今來,無數貧窮苦難的同胞都在與貧窮做斗爭。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出現了“貧富懸殊”等問題,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更加科學的方式實現社會平等,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困難地區的支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中的比重,處理好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等的問題,從制度層面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證,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造成勞動者自我異化現象的有力回應。通過對社會制度層面的層層構筑也驗證了我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卡夫丁峽谷”,這說明,我們所走的是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色彩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和西方式現代化都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中國盡管起步比較晚,但是一直以來都在推動著經濟的發展。新中國建立以后,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使得這條現代化之路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本著辯證、全面、系統的觀點,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把這一觀點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中,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并進;進入新時代,我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促進了物質豐富。但是物質不能貧乏,精神也不能貧乏,否則就都不是社會主義,所以我們在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兩個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的本質屬性;自立自強的精神力量;守正創新的內在要求;胸懷天下的高遠境界等基本原則和方法,著力推進新時代的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的近代文明,恰恰是對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種揚棄,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鮮明特點的近代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優勢的一個鮮明標志。
(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歷來重視追求“生態”與“現代化”的共贏,把“民族”與“世界”的利益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西方傳統的現代化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代化的過程中,著重指出了一條走在世界共同發展的道路,從而達到了“生態化”與“現代化”的雙贏,也達到了“國家利益”與“世界利益”的相互協調,為解決人類文明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和嚴峻的危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五)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遭受戰爭的苦難到新中國的成立,和平一直是中國人民永遠向往的,也是中國發展始終追求的時代主題,面對當今世界局勢錯綜復雜,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通過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以自身為榜樣,積極促進全人類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獨特優勢愈加顯著。中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成為世界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促進文明交流的重要力量。中國積極倡導與其他國家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讓我們肩負起大國的職責,發揮自己的長處,以中國式的現代化引領人類的現代化。
三、“跨越”卡夫丁峽谷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
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就是對“跨越”卡夫丁峽谷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過程。其內涵深刻,外延豐富,對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一)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歷史和現實的成就已經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凝聚了14億多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指向,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經之路,它既契合中國的現實和特定的國情,也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共同需要與意愿,體現了他們的根本利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邁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道路。
(二)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啟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種嶄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開辟了道路,也為那些既想要加速發展、又想要維護獨立自主的國家和人民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在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展現出新的理念和模式,打破了發達國家依靠資本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邏輯,也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無法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發展矛盾,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進行的一次重大創新,也將為世界各國尋求自主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提供新的思路,同時,“跨越”卡夫丁峽谷也并非一朝一夕,經歷了艱苦卓絕探索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學說,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實質上是馬克思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我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具有無窮生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點,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防止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拔镏积R,物之情也”,各個國家的具有不同的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建設過程中吸收并借鑒歐美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證明了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科學性以及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正確性。
四、結語
“跨越”卡夫丁峽谷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奇跡,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回答了馬克思提出的世紀難題。這一理論建設與實踐創新,這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它是馬克思主義偉大的實踐成果。因此,我們一定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5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2-403.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3年度山西省研究生科研實踐創新項目,項目名稱是“中國式現代化:‘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實踐驗證”(項目編號:2023KY440)】
(作者簡介:龐宏,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盧怡璇,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樊學宇,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