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關鍵一戰。清軍在數量上與英法聯軍相比是占有絕對優勢,且又有便于馬隊作戰的絕佳地理條件下卻慘敗,徹底使清政府喪失了繼續抵抗的決心,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這一戰對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八里橋戰役|啟示
一、八里橋戰役的歷史回顧
(一)八里橋戰役的背景
《南京條約》簽訂以后,侵略者并不滿意已取得的侵略“成果”,多次向清政府提出要修改條約,都被清政府拒絕。1856年,英、法、美三國再次提出修約要求,又遭拒絕。于是英、法制造了“亞羅船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悍然派出三艘軍艦,在英國侵華艦隊司令、海軍上將西馬靡各里指揮下,進犯廣州附近各炮臺,并炮轟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1857年12月,在美俄支持配合下,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幾天就占領了廣州城。英、法侵略者占領廣州后,指派英人巴夏禮、哈羅威和法國的修萊組成所謂“聯軍委員會”,對廣州實行“軍事管制”。清政府的巡撫柏貴在“聯軍委員會”的嚴密控制下,依照原來職務任職,受侵略者支配,為侵略者執政,成為中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從此,英、法在廣州開始歷時四年的殖民軍事統治。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的軍艦襲大沽炮臺,大沽炮臺失陷。6月,清政府分別同俄、美、英、法訂立《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第一階段結束。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侵略者仍不滿足,準備再次擴大侵略戰爭,向中國勒索更多的特權。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條約的批準書,約定1年后在北京互換),各率一支艦隊北上大沽口。他們拒絕按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從塘沽登陸經天津去北京,蠻橫地炮轟大沽炮臺,強行登陸。守衛炮臺的愛國將士堅決發炮還擊,擊沉擊傷敵艦十多艘,打死打傷敵人近五百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重傷,副司令斃命。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三十多艘,占據北塘;8月12日,侵略軍一萬多人分兩路進攻新河和軍糧城。大沽炮臺的清軍在側背受敵的不利條件下,頑強地堅持了十天,由于沒有援兵,大沽失守,直隸提督樂善等陣亡。隨后,侵略軍長驅直人,占領了天津。
聯軍占領天津后,清政府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議和。從9月2日開始,清政府與西方列強展開談判,由于英法方面霸權主義,提出極為苛刻的要求,清政府與英法列強談判失敗。9月10日,咸豐帝獲悉聯軍已由天津向通州開進,便急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再次與聯軍議和,并告誠僧格林沁不可輕率用兵。9月14日,英法方面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其中包括要求清軍撤離張家灣,要向皇帝親遞國書等清政府無法接受的條件,以致談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聯軍占領張家灣和通州城,隨后向通往北京的咽喉要地八里橋推進。進攻的聯軍兵分3路,兵力共6000人。
(二)八里橋戰役的經過
駐守八里橋一帶的清軍總兵力約3萬人,其中馬隊近萬人,由僧格林沁統一指揮。9月20日,聯軍馬隊數百人進攻八里橋附近的咸戶莊(今咸寧侯莊),試探清軍,被僧格林沁所部擊退。21日,3路聯軍對八里橋清軍陣地發起攻擊,僧格林沁下令步兵隱蔽起來,發動馬隊進攻作戰。聯軍據壕作戰,用密集火力封鎖馬隊,并用霰彈進行轟炸,造成馬隊大量傷亡,被迫后撤。聯軍乘勢進擊。防守八里橋的勝保部,也與南路敵軍展開浴血奮戰。守橋清軍全部壯烈犧性,勝保也身負重傷,只得率部撒退。與此同時,抗擊西路之敵的瑞麟部和僧格林沁部也與敵展開激戰,雙方傷亡都很大。清軍不支,僧格林沁十分恐慌,于酣戰之際,“自乘驢車,撤隊而逃”;軍心隨之動搖,紛紛后撤至齊化門以東的皇木廠。八里橋失守。
(三)八里橋戰役的影響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關鍵一戰。清軍在數量上與英法聯軍相比是占有絕對優勢,且又有便于馬隊作戰的絕佳地理條件下卻慘敗,徹底使清政府喪失了繼續抵抗的決心。
八里橋之戰失敗后,咸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則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稍作休整后,于10月6日進攻北京,同時,闖人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后,將其燒毀。接著,目無王法的侵略軍將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藏有珍貴寶物之地搶劫一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遭到一次空前的浩劫。10月13日,北京城內王公大臣屈服于聯軍要求,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進入北京外城。在侵略者的脅迫下,10月24日,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同時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北京條約》規定,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制讓九龍給英國,增辟天津為商埠,允許法國傳教士在各省建教堂,準許華工出國,鴉片貿易合法化。英法侵略者的要求完全得到滿足。11月間,聯軍先后撤出京津地區,歷時4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又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人的苦難,又一次使中華民族陷入“國家蒙辱、文明蒙塵、人民蒙難”境界。
二、八里橋之戰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啟示
八里橋之戰失敗,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人的苦難,又一次使中華民族陷入“國家蒙辱、文明蒙塵、人民蒙難”[1]境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
(一)堅持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八里橋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堅強而有力的領導核心。腐敗羸弱的清王朝,不管是道光還是咸豐執政,都不能成為堅強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抗擊西方列強的侵略。八里橋之戰中,清政府一會兒主張與來犯之敵作戰,一會兒主張與敵人議和,沒有一個堅定而又穩定的戰略方針,導致前方指戰員們士氣低落,不敢與敵人決一死戰。
從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到今天我們踏上了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告訴了我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
(二)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富國和強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鳥之兩翼”。沒有堅強的經濟建設,就不能保障國防建設;沒有堅強的國防力量,也就不能為經濟建設提供安全的發展環境,即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是相互相成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必須走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走強軍建設之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八里橋之戰失敗的原因還有我們沒有一個現代化的國防力量。清王朝與西方國家相比,就是一個封建落后的農業社會。武器裝備非常的薄弱,主要還是采用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戰馬和大刀,以及少量的威力小的鳥槍。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法國,進入了工業社會,經濟快速地增長,有足夠的經濟力量研發新的武器。所以英法聯軍把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先進兵器投入到中國戰場,把中國和中國人作為他們的試驗武器效果的實驗基地。正如一侵略軍稱:“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聯軍只有8000人,法軍和英軍一樣多),我們是如何以極少的代價如此迅速地獲得勝利:2人犧牲,15-20人輕傷?中國軍隊笨拙、武器低劣,炮兵缺乏經驗,被我們壓著打的清兵從來都接近不了我們,這些都不足以解釋這個難以置信的結局。”[5]
要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就必須大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就必須依靠強大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增強國防投入,加大研發經費,確保我國國防建設實現現代化。
(三)堅持人才強國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6]努力造就大批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實現強軍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決定性因素。
八里橋之戰失敗的原因還在于沒有一支高素質的軍事人才。清軍將領僧格林沁自從張家灣作戰失敗后,就充滿悲觀情緒,喪失了戰之必勝的信心。所以在八里橋戰斗中,一聽說敵軍來臨,就棄軍先逃,造成軍心動搖,結果清軍迅速潰不成軍。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人才的復興,“要深入實施人才戰略,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2]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3.
[3]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9.
[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5][法]布瓦西厄,陳建偉譯.陸軍少尉的戰爭記憶[M].上海:中西書局,2011:220.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6.
(作者簡介:方良平,中共贛州市委黨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黨史;趙旭,中共贛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