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事思想是對軍事實踐的總結以及概括,是關于軍隊的隊伍建設、戰爭的實踐以及國防建設的基本問題的認識。戰爭的本質規律以及指導作戰的規律,都是軍事思想所要總結概括的。軍事思想從實踐中形成,實踐又反作用于軍事思想,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本文從三個階段探析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軍事思想|形成|發展
軍事思想隨著生產力的不斷解放、世界可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形成,并且人類對軍事問題進行規律性總結也催生了軍事思想。按照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軍事思想可劃分為古代軍事思想、近代軍事思想和現代軍事思想三個階段。探索軍事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有利于新征程的強軍建設。
一、古代軍事思想
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階段,戰爭頻繁爆發,戰爭的目的通常是爭奪資源,奴隸主階級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就發展形成了初期的軍事思想。隨著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發展,進入奴隸社會后,戰爭大多帶著政治行動目的,戰爭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變革,不再是單純為爭奪物質而戰,戰爭逐漸成為掌握權力的途徑,催生出軍隊組織和制度。軍事活動的頻繁發生,人們開始對歷次戰爭進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不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了最早的軍事思想,比如中國形成了最早兵書《軍政》和《軍志》,西方形成了《希臘波斯戰爭史》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些都是早期軍事思想的代表著作。
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以及社會制度的變革,加速了更朝迭代的速度,軍事方面的諸多因素也發生深刻的變革。從戰爭武器方面看,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銅器;從軍隊制度方面看,實行募兵制和征兵制;從軍隊兵種方面看,單一的步兵發展到車、水、騎等多元化兵種。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的解放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先進的軍事發展,為封建地主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打下了根基,大量兵書應運而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為孫武寫的《孫子兵法》,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了豐富的軍事策略和思想,該著作被稱為世界兵書的“鼻祖”。《孫子兵法》共13個篇章,分別為《始計篇》討論戰爭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策略和計謀來贏得戰爭;《作戰篇》主要講述戰爭的動員和后勤保障,強調了戰爭的經濟和資源成本;《謀攻篇》集中于如何通過智謀和策略來攻城或使敵人投降,而不是簡單地通過武力;《形篇》和《勢篇》討論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如軍隊的戰斗力和配置;《虛實篇》強調了解敵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靈活的戰術來迷惑和擊敗敵人;《軍爭篇》討論如何爭取戰爭中的主動權和優勢;《九變篇》講述了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兵力的策略;《行軍篇》討論了如何根據地形和敵情調整行軍策略;《地形篇》詳細分析了不同地形對戰斗的影響及相應的戰術;《九地篇》探討了如何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以及如何根據不同情況制定戰略;《火攻篇》討論了火攻的使用條件和限制。《孫子兵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和策略被廣泛用于教學和研究,被譽為“兵學圣典”。
在軍隊建設方面,早期軍事思想著作提出作戰演練的重要性,揭示了“以治為勝”和“以教為先”的思想,同時也強調將才的選拔的重要性,按照“智、信、仁、勇、嚴”五條標準來提拔人才。在戰后保障方面,初步提出物質基礎是戰爭最重要的保障,例如“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在作戰指揮方面,提出“多算勝,少算不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表明在作戰前要做多元化充足的準備。
在世界發展的浪潮下,世界其他國家也形成了各國獨具特色的軍事思想,比如古希臘和羅馬時期,《長征紀》《高盧戰記》《內戰紀》等代表著作廣為流傳[1]。
二、近代軍事思想
近代的世界形成了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以及資本主義的時代。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軍事思想以及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體系是近代軍事思想的成果。近代軍事思想發展的成果將軍事實踐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極大地推動了近代軍事事業的發展。
無產階級于1848年至1849年參加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在這場大革命中,封建制度被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共同反對,同時批判資產階級在革命中大規模起義。恩格斯針對這些革命寫出大量文章,系統地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闡述了關于戰爭、軍隊和作戰指導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恩格斯關于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武裝斗爭的指南,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是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而形成的。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和16世紀之交,歐洲軍事思想孕育出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論軍事藝術》專著,提出戰爭可以真正掌握軍事權力,必須通過戰爭鞏固統治,普遍實行義務兵役制。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軍事思想在近代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到高潮。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生產力迅猛發展,工業化帶來了大量新式火器,促使戰爭和軍隊建設發生深刻變革。
18世紀末到19世紀前期,資產階級革命在法國爆發,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同時也發生了拿破侖戰爭,拿破侖戰爭是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19世紀中葉,國外階級矛盾空前尖銳,資產階級革命在奧地利、德國等爆發了[2]。資產階級推動革命的過程中,誕生出許多軍事思想著作。比如,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論斷,分析了戰爭的本質、戰爭的藝術、民眾戰爭、軍隊建設等思想內容。
三、現代軍事思想
19世紀中葉以后,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推陳出新,新型技術和武器大量產出,世界列強在全球爭奪勢力范圍,相繼產生軍事理論。美國海軍將領馬漢提出了“海權論”;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提出以中國和朝鮮鄰國國土作為“利益線”;德國首相俾斯麥提出要通過“鐵與血”的方式來解決德國一切重大問題;西方列強的軍事理論促使資本主義不斷擴張,資本主義以利益為中心,圍繞利益,西方列強最后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在全球的殖民擴張,從而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列強爭先恐后地發展機械化武器,例如飛機、航母、坦克、潛艇等,并大量裝備部隊,催生出新的戰爭理論,例如“總體戰”論、“大陸心臟”論等[3]。
從19世紀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時期,西方的現代化在蓬勃發展,科學技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大幅度提高,新型技術逐步運用于軍事中。軍事理論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發展,軍事實踐也隨之得到重大變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經濟基礎對戰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逐步擴大,諸多因素也參與到戰爭中,政治、經濟、外交、貿易等均會受戰爭影響。國際一系列重大變革,推動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比如提出“小型職業軍隊”論、“坦克制勝”論等。“總體戰”論為希特勒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下了軍事理論基礎。二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國家總結戰爭經驗教訓,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再上一個高度。
與此同時,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正在蓬勃發展。列寧在實踐發展中,提出關于戰爭與革命、武裝起義和建設工農紅軍等無產階級軍事理論和思想。斯大林在繼承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基礎上,在反法西斯侵略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建立了蘇聯軍事思想體系[4]。認識隨實踐不斷加深,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實踐中創立了各具特色的軍事思想。
毛澤東創立的中國特色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繼承了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又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5]。毛澤東軍事思想提出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等理論,既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性規律,也反映了軍事領域的一般規律,成為指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的根本遵循,是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林惠琪.恩格斯《步槍史》:軍事裝備、戰略戰術與人的關系[J].西部學刊,2024(05):102-107.
[2]李海立,孫仙紅,劉俊玲.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時代價值[J].中國軍轉民,2024(03):59-61.
[3]杜燕波.中西方古代兵學思想比較[J].軍事文摘,2024(03):51-55.
[4]方齊,劉子琳.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J].政工學刊,2024(01):9-12.
[5]張允熠,鄭文娟.論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中國傳統軍事辯證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12):70-79,104.
【基金項目:澳門青年學者計劃項目(項目編號:M201921);江西省引進培養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項目編號:jxsq2018106014);國家科技部03專項(項目編號:20193ABC03A040)】
(作者簡介:趙旭,中共贛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魏旌帆,南昌大學重慶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與工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