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旨歸。深刻理解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時代內涵,要明確中國共產黨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是首創精神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善于總結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經驗,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營造尊重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環境,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關鍵詞】人民首創精神|人民|創新創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深刻理解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生成邏輯和時代內涵,全面把握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創造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對于新征程上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生成邏輯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旨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造性表達和創新性發展。
(一)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
唯心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從事勞動生產,“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書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唯物史觀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理論基石,其蘊含的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重要思想來源,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具有深層次的邏輯統一性,是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理論支撐。
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具體的實際工作之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與發展,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
(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旨歸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旨歸。其一,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具有內在一致性。群眾路線是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實踐摸索出來的,是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偉大創造的智慧結晶,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群眾路線,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其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具有內在一致性。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需要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與此同時,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過程中,還應繼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大膽實踐,積極探索。
作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還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時代內涵
首創精神作為人民群眾創新實踐的精神支撐,其基礎來自于人民群眾進行偉大事業的具體實踐,中國共產黨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是首創精神的源泉。
(一)中國共產黨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主體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創造,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主體。1963年11月,毛澤東曾在審閱浙江諸暨楓橋提交的報告中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浙江諸暨楓橋的例子,經過試點,推廣去做。自此,“楓橋經驗”得到了全黨上下的高度關注?!皸鳂蚪涷灐钡耐茝V使得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得到極大的改善,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能力,大大發揮了人民群眾自主將矛盾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的積極作用。
“楓橋經驗”得到全國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和創新性成果的積極關注和高度重視。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需要我們黨發揮主體性作用,充分肯定通過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積累的有益經驗,并將其總結、概括、提煉,形成切實可行的理論,用于指導人民群眾的實踐,并如此良性循環,源源不斷地形成更多的創新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人民群眾是首創精神的源泉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這也決定了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首創精神的源泉來自于人民。改革開放之初,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率先摁下紅手印,以“大包干”的形式將以往的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來,改變了舊體制對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產生束縛的局面,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極大提高,這是人民群眾大膽探索和積極創新的壯舉,是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獲得極大發揮的典范。鄧小平指出:“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任何背離人民群眾的做法是不可為的,任何背離人民群眾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認識到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和首創精神,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道路,推動偉大事業向前發展。
三、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經驗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下,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要善于總結和積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實踐經驗,貫徹群眾路線,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重要基礎:貫徹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樹牢群眾觀點,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充分運用到具體實際工作之中,接連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斗爭的勝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列寧認為:“對于一個人數不多的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毙抡鞒躺希覀凕h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習近平指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群眾路線為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性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路線的科學內容和時代內涵也要不斷深化和發展,與時俱進,做好群眾路線的基礎保障,密切聯系群眾,充分了解民意,拓寬實踐渠道,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不斷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二)客觀條件:營造尊重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
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充分激發,離不開良好的創新氛圍,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
持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需要人民群眾不斷的探索實踐,大力發揚創新精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有益的新鮮事物,服務于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要做到“四個尊重”,離開了勞動、知識、人才、創造,人民首創精神就無從談起。
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創新實踐活動愈加重視,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首創精神就會愈發彰顯。新征程上,要堅持思想武裝人民群眾,注重提升科學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使社會輿論環境和教育環境更好地服務于整體的社會創新氛圍,鼓勵人民進行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不斷推進偉大事業向前發展。
四、結語
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旨歸。新時代新征程,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深化并豐富其科學內涵,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營造尊重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寧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作者簡介:高宏偉,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