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鑄魂育人、培育社會棟梁之材的主陣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尤為關鍵,“兩個結合”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三晉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深厚的歷史韻味,是山西兒女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本文結合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高校思政育人現狀,分別從理論、價值、實踐探析將山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邏輯。
【關鍵詞】“兩個結合”|山西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三重邏輯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化寶庫,古老的城墻、悠揚的晉劇、以及雄偉的恒山,共同繪制出一副生動的歷史與自然交融的畫卷。山西要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篇章,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必須對彰顯三晉文化特色的精神標識進行有效提煉,深入挖掘具有當代價值的精髓,發揮其在高校的育人價值,探索出將山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一、理論邏輯
(一)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為培根鑄魂注入文化基因
山西歷史悠久,本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富含著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因子。新時代十年,對繼承與弘揚地域優秀傳統文化,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在社會中形成良好風尚。近年來,三晉優秀文化融入大學思政教育,在內容的挖掘深度、融入途徑的暢通無阻、成效的顯著提升等維度都有了質的飛躍。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地方特色,晉商發家史及晉商精神蘊含的誠信、果敢、智慧是其精神密碼;明代建造留存至今的建筑之美及中式、蘇式建筑風格各具其美;更有萬里茶路,從福建武夷山到沙俄,靠著獨輪車翻山越嶺、跨越沙漠,走出了昔日的茶馬古道,都成為山西燦爛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歷經時代的洗禮和浸潤,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之一,是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厚的素材支持,通過這些可觸摸、可體驗、可感知的傳統文化感知歷史,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激發學生對山西未來發展的關注,鼓舞學生奮發有為的動力,為新時代高校鑄魂育人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基因。
(二)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為立德樹人提供精神支撐
山西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蘊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燦爛結晶。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忠孝仁愛”“信實禮讓”“愛人以德”“和衷共濟”等道德品質、價值理念等,凝聚著三晉兒女的智慧精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又悠久的文化資源,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提供精神引領、價值引導作用,通過以文化人,達到以文育人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思政課承擔著在學生心中播種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務”。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已成為三晉大地的重要精神標識,紅色育人文化深厚,紅色育人基地不斷拓展,學生通過日益豐富的紅色實踐活動,在重溫山西軍民共同抗戰的那段艱難歲月中深切感受革命先烈們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和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中厚植愛國情懷,深刻體悟山西傳統優秀文化蘊含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頂住壓力、直面困難,用寶貴的精神滋養思想、激勵行為,激揚斗志,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不任務提供精神支撐,讓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在道德感化中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
(三)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筑牢堅實根基
三晉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不斷注入新元素,成為山西轉型的文化根基。歷經時代的跨越,三晉文化之所以迸發出愈發強大的生命力,歸因于在實踐中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守正創新。云岡石窟,坐落于山西大同,是中國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在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在保護水平不斷提升中不斷擦亮云岡新名片;平遙古城在保護與傳承中不斷生機盎然,不僅是山西的一座古城,更成為中國的響亮名片,打造古城特色旅游項目,通過舉辦平遙電影節,這座古城不斷走進世界舞臺,《又見平遙》的沉浸式表演,使游客在厚重的歷史感中感受親切的煙火氣,在游玩中體驗觸摸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晉劇從走出劇院,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一孔石窟、一座古城、一處建筑、一副剪紙、一曲晉劇,成為山西千年歷史的縮影,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筑牢根基。
二、價值邏輯
(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山西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文化傳承的寶地。山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有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晉劇、山西民歌、影視劇等文藝作品,體現了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展現百姓生活的剪紙、面塑等民間藝術,展現了手藝人對作品的精心雕琢、精益求精;有體現城市地標符號的古城、木塔傳統建筑,彰顯了美學與實用價值的完美契合;更有貫穿百年黨史、并在新時代依舊閃耀光輝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等紅色精神,是山西精神之魂,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一部分。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深邃,形式上呈現多樣性的特征,共同鑄就魅力山西。通過將山西紅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通過踏紅色印記、尋紅土情懷、聽紅色故事、緬太行英雄等系列活動,增強對學生對山西傳統文化的自信,使學生通過真切地賞山西之美、品山西味、懷家鄉情,在真切感悟中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在傳承與弘揚中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二)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教學對象思想多變、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模式單一等困境,難以激發學生的共情力、認同感,單純依靠理論教學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傳統優秀文化,流動新穎、多姿多彩,是重要的思政育人素材,具有價值引領的作用,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必須扎根三晉文化沃土,將其豐富內容納入教學內容,能夠創新育人工作思路,拓寬育人渠道,將理論知識與典型案例完美契合,使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接地氣,使專業課程更加具象化,例如:可將晉商精神切入到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奮斗觀、幸福觀、利義觀教學中;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可以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與脫貧攻堅、經濟轉型發展、生態治理、文化傳承等專題相鏈接,激發學生對山西、對家鄉文化的共情,讓高深、抽象的理論更加鮮活、更具說服力。
(三)傳承山西優秀文化
錦繡山西,多彩非遺。太原磚雕、左權小花戲、高平繡活、大同銅器制作技藝、上黨落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將三晉文化精髓融入大學思政教育,觸摸多彩文化,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的同時,賦予彰顯時代特色的內涵與價值,為山西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時代元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使其熠熠生輝,將建筑、美食、紅色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利用好,在繼承中發展;高校作為傳播文化的主陣地,應扛起傳播當地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將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帶入課堂,用匠心守護瑰寶,潛移默化沁潤心智,激發學生多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自覺成為文化傳承者和弘揚者,留住歷史文脈,有助于筑牢道路根基,彰顯文明力量。
三、實踐邏輯
(一)筑牢思政課堂主陣地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提質增效,千方百計在守正創新上做文章,持續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人為本”,分析學情,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專業性質、發展方向等因素協同推進。優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式,通過講述生動的山西故事,折射背后所蘊含的豐富學理道理哲理。要求思政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學用貫通,要深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全面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將黨史教育與精神洗禮一體推進、教學實施與學習資源開發一體推進、學生素質提升與教師素養提高一體推進,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全面融入思政課鑄魂育人體系,使之在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發揮“鑄魂”“固本”的資源,高校可深挖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例如:太原旅游職業學院作為山西省內一所文旅類職業院校,圍繞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在五四青年節舉辦了“不一樣的年代 一樣的青春”思政主題教育活動,國慶節期間舉辦了“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山西”思政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成為思政實踐課的主角,通過沉浸式感受激發起學生對黨史的深刻感悟和對山西傳統優秀文化的共鳴,真正地落實思政課“講深 講透 講活”的要求,打造出新時代思政金課。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將三晉優秀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雙管齊下,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將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只有將二者形成協同效應,才能夠形成“立德樹人”強大合力,為培養價值雙全的高素質人才提供精神支撐,更好地發揮太行精神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的時代價值,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太原旅游職業學院作為山西一所文旅類職業院校,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師編寫地方特色課程《晉商文化》新形態教材,將其納入教學課程,將專業課程與山西優秀傳統有效融合,培養學生樹立治家報國、誠實守信、兼容并蓄、精益求精的價值觀。所開設其它專業對接藝術行業、旅游行業、現代服務行業,酒店管理專業開設《尋味晉菜》《精品咖啡》等在線信息化課程建設工作,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學生管理職業化,教學模式職場化,將酒店管理理念與酒店文化滲透在平時學生的教育中志在培養德技并修的專業人才,堅持知識傳授與世界觀、價值觀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人文底蘊深厚、知識技藝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形成“立德樹人”強大合力,為培養德治雙全的高素質人才提供精神支撐,更好地發揮太行精神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的時代價值,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為學生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是思政課教師始終如一的追求。立足思政課堂主陣地,以身示范、嚴于律己,給與學生以關懷、給與教學內容以情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思政課教師至關重要的課題。
(三)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向同行
只關注小課堂而脫離社會實際,也難以完成立德樹人這一目標,必須堅持思政教學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堅持小課堂與大課堂同向同行。各地各高校應組織動員青年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社會大課堂,社會實踐育人模式不斷涌現,比如:運用5G數智互動,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鮮活。運用數智技術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為課堂注入新時代元素,精雕內容,打造金課,學生也更能生動、形象地了解太行紅色人物、事跡,更深入地理解太行精神背后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激發學生興趣,真正形成學生樂意學、教師樂意交的優質互動課堂模式,將課堂回歸,讓學生成為主體,強化教學過程中的交互性,為新時代思政育人提供新范式,宣講傳播好新時代山西轉型發展,青年奮斗的故事,講好山西紅色故事,通過社會實踐,教育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在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中激發挺膺擔當;寒暑假紅色革命教育、黨史國情社情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開展;課堂主陣地育人與第二課堂育人一體推進,學校與紅色紀念館共建共享一體推進,與山西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協同開展好實踐教學,形成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強大合力,推動育人目標落地,培養德才兼備、技藝精湛的時代工匠,著力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筑牢學生愛國報國的信念和決心,增強學生的時代責任感。
四、結語
山西之美,美在舌尖之上、美在汾河之濱、美在座座地上建筑,每一種獨特的美都凝聚著古人燦若繁星的智慧,是重要的育人資源,在“兩個結合”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師要深耕山西優秀傳統的精髓,深入探索其育人價值,使當代青年大學生在山西優秀傳統文化沃土里生根,自覺肩負時代擔當,在偉大社會實踐中開花,以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強國建設,為人類文明更加光明的未來不懈努力。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4.
[2]董永剛.承續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文化強省軟實力[J].前進,2023(11):36-37.
[3]張文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審思[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3(04):119-128.
[4]堅持改革創新求真務實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N].人民日報,2024-03-22.
[5]馬冬梅,李吉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與理論淵源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8):12-18.
[6]段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與實踐導向[J].求索,2024(3):22-29.
[7]俞思念.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內涵與價值[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6-12.
[8]張娜.以精準思政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13-14.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西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兩個結合”視域下山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研究中心建設為例成果(立項編號:202302001)】
(作者簡介:冀鑫,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