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出自《資治通鑒》:“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意思是說,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就是選對人用對人。
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先賢很早就提出了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觀。孔子將“舉賢才”列為為政要點之一,認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古人認為,想要從根本上實現人安國治、得民心而得天下,務必選拔賢能之人,朝廷崇禮、百僚敬讓、尊賢尚德的政教方略就會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推行開來,百姓就會遷善日進,國家就能凝聚力量,最終實現國富民強。
墨子明確提出“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的主張,強調“賢者為政則國治,愚者為政則國亂”“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
既然賢能之士受到重視,那么,何謂賢能?如何選賢用賢?東漢學者鄭玄注解《周禮》說:“賢,有德行者。能,多才藝者。”
關于選賢用賢的標準,一般從德與才的辯證關系中展開。孟子倡導“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在這一區分中,“賢”主要指內在的道德品格,“能”則指外在的治理才能。
治國平天下的要義,即在于“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德與才的關系作了深入闡釋,“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
德是根基,才能依賴德行而產生。任人唯賢,就是既要選拔有賢德之人,又要注重其才干,即任用德才兼備之人。倘若符合德才標準,則案名查實、選才考能、唯才是舉,決不取決于門第、資歷、名聲,“茍得其人,不患貧賤;茍得其材,不嫌名跡”;也決不能取決于親疏好惡。
這一過程中,先賢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從制度上保障任人唯賢理念的落實。兩漢形成了察舉制,魏晉南北朝逐步推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來科舉制成為選人用人的主要制度。梳理各種選才方式可以發現,設計這些制度的最初目的,是將賢能之士選拔舉薦出來。而當一種制度走向僵化,不能選出賢能之士的時候,必然會隨著歷史發展而被淘汰。
縱觀歷史,我國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訪賢、周公吐哺禮賢、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求賢的美談,也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嘆。正如賈誼在《新書》中所言:“渚澤有枯水,而國無枯士矣。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士。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
歷朝歷代并不缺乏賢才,問題就在于是否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賢才的價值,是否能真正做到以德為本,循名責實,選賢任能。“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是被反復驗證過的寶貴歷史經驗。
(作者系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副教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