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名臣呂元膺,任洛陽留守時,與門客弈棋間,屬下送來急件,需馬上處理。趁呂元膺批文,門客偷換一子,逆轉了棋局敗勢。因這一細節,呂元膺將門客清除,并告誡眾人,“易一著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跡可畏”。
在呂元膺看來,“易一著棋子”這一細節,蘊含“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今日為贏一盤棋,便出賣誠信,欺騙對手;明天為了錢權,必貪贓枉法,殃民禍國。出身士林的阮大鋮,由東林黨人,入《明史·奸臣傳》,亦有一個細節,頗讓后人玩味。
《明史》載,天啟四年(1621),吏科都給事中出缺。東林黨領袖左光斗,決定讓阮大鋮遞補。東林黨內其他人,卻將吏科都給事中一職許給了魏大中。一職許二人的細節,激發了阮大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于是,阮大鋮陰結魏忠賢,終于得到吏科都給事中一職。正是這一細節,讓阮大鋮名列逆案。
而最能見證“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的例子,莫過于東漢人陳蕃。《后漢書》記載,陳蕃十五歲時,曾在家里空閑的一重院落里讀書。一天,父親好友薛勤來串門,看到陳蕃讀書的屋子滿是塵土,凌亂不堪,忍不住批評他:“有客人來,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打掃房間來迎接呢?”
陳蕃毫不羞愧,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多年的話:“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覺得陳蕃志向高遠,因而“甚奇之”。這一細節,為陳蕃贏得一世英名的同時,也引發眾多志士仁人反思,有學者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事實證明,十五歲“一屋不掃”的陳蕃,到七十一歲那年,終以“何以掃天下”謝世!《世說新語》說,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東漢末年,在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的夾縫中,走上權力巔峰的陳蕃,本可以實現為國除害的理想,卻因不善“掃一屋”的細節安排而痛失良機。
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去世,竇太后下詔任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陳蕃自此進入權力中心。本來,陳蕃執掌朝政,竇武手握兵權,兩人協謀誅奸易如反掌。但是,夙懷大志的陳蕃,手握一把王炸好牌,最終卻打得稀爛。可見,空有掃天下之志,卻無從一屋掃起的細節,也是白搭。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陳蕃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趙國老將廉頗,本想為趙國再次披掛上陣,面對趙王使者,“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王使者跟趙王匯報:“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結果,“趙王以為老,遂不召”,而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讓趙國走上了不歸路。
這里邊有一個細節:飯桌上廉頗“三遺矢”,就是上了三次廁所。這個細節,因“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是金錢讓趙王使者起了反作用。潛臺詞是,廉頗都老成這樣了,趙王你還敢用嗎?到了戰場上,漫山遍野地找廁所,仗還怎么打?
你看看,就是這么普通的細節,一旦與歷史節點結合,便化普通為神奇。繩門客易子,東林無信,陳蕃掃屋,廉頗三矢諸細節,無不一一應驗。魯迅說,歷史的細節,其“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然而,回望歷史,細節確實決定了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