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1)登記申請書;(2)業務主管單位的批準文件;(3)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4)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5)章程草案。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具體來講,確定社會團體名稱應遵循以下規定:
(1)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準確反映其特征。
(2)明確行政區域,全國性的社會團體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準;地方性的社會團體應冠以本行政區域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
(3)標識社會團體性質,為區別于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一般稱為學會、協會、研究會、基金會、聯合會、聯誼會、促進會等。
(4)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使用已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明令撤銷或取締的社會團體的名稱。
登記管理機關自收到全部有效申請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準予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準予登記的,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
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
(1)有根據證明申請籌備的社會團體的宗旨、業務范圍不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四條的規定的;(2)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沒有必要成立的;(3)發起人、擬任負責人正在或者曾經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4)在申請登記時弄虛作假的;(5)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摘自《學會工作百問》,科學出版社,2018,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