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社團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在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國情懷是科技社團發展中賦能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推動力。明確家國情懷的歷史起源,解讀科技社團發展中科技救國、科技報國、科技興國、科技強國四個階段家國情懷的基本內涵,有助于進一步明確新時代科技社團的強國使命和中國特色一流科技社團的建設路徑,進而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擔使命,再創輝煌。
關鍵詞:科技社團;家國情懷;科技社團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科技社團在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中起著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推進一流科技社團建設”。在科技社團的發展歷史中,家國情懷一直被視為中國科學家的價值凝練和精神支柱,賦能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1]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凝練,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特有的文化標識,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歷史起源
家國情懷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在歷史發展中成為超越民族、意識形態的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先秦時期儒家系統闡述的“家國一體”思想是家國情懷的淵源,在《孟子》《大學》《中庸》等思想著作中進一步得到強調,在歷朝歷代發展中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一種基本理念[2]。
(二)基本內涵
“家”,《說文解字》曰“居也”,“國(國)”,則曰“邦也”[3];“情懷”是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從字義上看,“家國情懷”是一種(人)對家、對國的心境。“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之一,主要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家國情懷”既來源于傳統文化,又是對傳統文化的超越[4]。
中國科技社團的興起與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其百年發展歷程是中國科學、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見證。分析中國科技社團的百年光輝歷史可以發現,家國情懷是科技自立自強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它推動科技社團成為一支優秀的、堅強的、完全值得信賴的科技大軍。
(一)19世紀末—1948年:科技救國
從清末維新變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中國的科技社團在深重的民族危機中生根發芽,以科學救國為己任,在風起云涌的自強圖存運動中發展壯大。
1.大興學會,廣開民智
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下,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創立強學會。1896年,梁啟超作為會員發表《論學會》一文,它是科技社團發展早期的重要文獻之一。文中強調:“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諸學備,九年而風氣成。”在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大力宣傳和組織下,“學會之風遍天下,一年之間,設會數百”,湮沒了300多年的學會再次興起。1895年,孫中山、陸皓東、程耀震等在廣州雙門底王家祠籌備并成立農學會,闡明中國非研究農學與振興農業不足以致富強之理;1909年,以張相文為首的一批進步地理學家在天津發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它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學術團體之一。因為在學術交流、科普活動及參與革命活動等方面積極作為,它影響并促進了一大批學會的成立,我國第一個學會發展的高峰隨之到來。
2.科學救國,砥礪前行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科學救國”的思潮一時無兩,中國科學社團進入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現代科技社團開始初具規模,后逐漸成為推動科學家成長與群體壯大的重要平臺。民國時期建立的科技社團有150多個[5],其中,中國科學社作為近現代中國最早的民間綜合性科學社團,創辦《科學》雜志,開創年會制度,創建圖書館和生物研究所,推動科學社會化。受其帶動,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成為中國現代科技社團建立和改組最為活躍的一個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家的社會角色漸次顯現,科技社團大興,中國的大學得到充分發展,中國近代科學體制初步形成。
3.抗日救國,投身其中
中國科技社團站在抗擊侵略、救國救亡的前列,通過建學校、興學會、辦報刊,力爭科技救國。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國科技社團開始大規模西遷,從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學術研究,轉向兼顧科學與國家利益、利用自身專業知識服務抗戰。1936年8月,中國科學社聯合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以及中國地理學會,在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共同舉辦首次七團體聯合年會,組織會員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領土。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華醫學會、中國生理學會等也迅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新的科學技術團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它們團結合作,并培訓了眾多知識分子,其中一大批是科技工作者。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社團一共有40個[6],如邊區國防科學社、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等。解放區科技社團開展的科學運動有力支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紅色經驗”。
(二)1949—1977年:科技報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科技社團懷著家國情懷艱難求索,踏上了科技為人民服務的新征程。
1.走向團結,建設國家
在此時期,廣大科技工作者認識到團結起來參與新中國建設責無旁貸。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期間,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兩個全國性科技社團,由它們領導全國專業科技社團活動。此后,各學科和領域的科技社團逐步建立,個別處于停滯狀態的科技社團也相繼恢復工作,在抗美援朝、學術交流、國際交流和助力重大戰略決策實施等多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技社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獲得了新生命,積極響應“科學為人民服務”的號召,鉚足干勁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學會的活動隨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凝心聚力,進軍科學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初心,實現了中國科技界的團結統一。中國科協領導全國學會為中國科技發展建言獻策,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中國科協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科協正式成為黨領導下的科技界人民團體之一。截至1958年底,中國科協全國會員發展到了600萬人規模[7]。
中國科協“一大”召開以后,全國學會作為科學家的專門性學術團體,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圍繞“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積極開展建言獻策、學術交流和科普工作,推動群眾性技術革命、技術革新等活動。盡管當時對科技社團功能定位的認識出現反復,但科技社團仍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1978—2011年:科技興國
1.改革開放,科學春天
1977年以后,中國科技界迎來重大發展機遇。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取得圓滿成功,鄧小平同志在會上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號召,鼓勵他們“樹雄心、立大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中國科協與全國學會活動全面恢復,向科學技術現代化全力進軍,形成繁榮發展新態勢。
一方面,中國科協“二大”積極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科技團體發展史上一次繼往開來的大會。會后,中央批復稱贊中國科協“是黨團結和聯系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紐帶,是黨領導科學技術工作的助手”。中國科協“三大”為實現“七五”計劃貢獻才智,是一次動員和組織科技工作者繼續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實現“七五”計劃團結奮斗的盛會。另一方面,全國學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服務,至1986年中國科協“三大”召開時,全國學會增加到138個,基本上形成了與科學技術學科體系相適應的學會體系[8]。在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科技社團也加快自身改革發展的步伐,逐步規范內部組織管理,迅速發展分支機構,初步建立自我發展機制,在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國際交流、決策咨詢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2.勇攀高峰,科技興國
1995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中國科技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科教興國的戰略指引下,在中國科協的組織和指導下,全國學會將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放在突出位置,勇擔解放和發展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的重任,面向經濟建設,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鉚足干勁向新科技革命進軍。
一方面,中國科協四大向新科技革命進軍,中國科協“五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國科協“六大”創造科教興國新業績。另一方面,全國學會努力踐行“學術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軍、國際民間科技交流主要代表、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工作理念,在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的背景下,圍繞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服務科技與社會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生產力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3.自主創新,建設國家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成為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目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全國學會的前進方向。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元化科技群團體系。
一方面,中國科協“七大”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三服務一加強”;中國科協“八大”強調加快投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另一方面,全國學會積極投身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斷推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進一步明確科技社團的定位和價值;工作水平日益提高,各具學科特色的學術年會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科技社團在創新發展中日益壯大。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和委托管理學會共198個[9]。
(四)2012年至今:科技強國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國科協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肩負起了團結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的重任。
1.中國科協發揮學會主體作用,向科技強國邁進
進入新時代,中國科協緊密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學會的主體作用,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協“九大”大力服務、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是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動員會;中國科協“十大”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盛會。
2.科技社團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開啟新征程
科技社團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全面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1)穩步推進科技社團黨建工作。實現黨組織全覆蓋,推進黨的工作全覆蓋;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學會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基層的發展需求。通過開展黨建強會計劃、百名科學家講黨課、科學家精神基地建設等一列活動做好思想引領工作。
(2)打造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舉辦境內國際學術會議944場次,參會1429.1萬人次,交流論文8.6萬篇,取得良好的學術效益和社會效益。
(3)有效擴大科學技術普及規模。全國學會科普規模穩步提升,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更加完善,科普運作呈現多元化、品牌化(見圖1)。

(4)拓展決策咨詢領域,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言獻策。全國學會聚焦事關國計民生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開展有針對性、前瞻性的研究預判,通過提供決策咨詢報告、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議、發布研究報告、組織參與立法咨詢和政策解讀等,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5)因地因需分類指導,促進科技經濟融合。2021年,近百家全國學會與近170家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形成縱橫聯動的工作格局,對標國家重大戰略區域規劃綱要,積極回應區域發展實際需求,明確因地因需分類指導服務方向,促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見圖2)。

(6)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從“請進來”到“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截至2021年,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代表我國科技界已加入903個國際民間科技組織,涵蓋了幾乎所有學科領域的重要國際民間科技組織,2446位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任職;2021年,參加國際科學計劃131項,參加境外科技活動1.8萬人次,接待境外專家學者約8000人次。全國學會堅持把國際民間科技交流作為重要使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國家外交大局服務。
(7)發現和舉薦人才。以2021年為例,當年,全國學會設立科技獎項331項;表彰獎勵科技工作者16萬人次,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4.2萬人次,45歲以下科技工作者9.1萬人次。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全年共培育青年人才2000多人,為構建國家創新人才庫儲備了一批新生力量。
科技社團依托家國情懷,支持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藍圖,吹響了向強國邁進的號角。中國科技社團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既要放眼世界、互學互鑒,也要立足國情、科學務實,在持續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蹚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一流科技社團發展之路,奏響科技社團在推動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奮斗史上的最強音。
(一)新時代科技社團強國使命傳承
新時代科技社團的重要使命是作為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傳承老一代科學家精神,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投身科技自主創新和自強的偉大事業,為實現科技強國目標貢獻力量。中國科技社團從成立之初就懷有對祖國深沉的愛,在科學救國、科技建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進程中,處處展現科技社團和科學家的風姿。幾次科技社團的興起,都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體現了一代代科技社團人對科技強國使命的傳承。
(二)中國特色一流科技社團實踐路徑
1.黨建強會,不忘初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一流科技社團建設,要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同時要回歸科技社團成立之初的初心、使命,胸懷家國情懷,承擔國家使命。黨的建設與國家使命本質上是一致的,要在思想上強黨,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高質量的科技社團發展。
2.筑牢根基,深化改革
科技社團應充分發揮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實施黨建強會、依法治會、學術立會、民主辦會、服務興會的各項舉措,打造高質量的中國特色一流科技社團。在強會的進程中,要把制度建設貫徹始終,理順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辦事機構、分支機構等治理主體間的關系,深化科技社團改革,形成權責分明、制衡有效、運轉協調的治理機制,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
3.打造品牌,美美與共
一流科技社團必定非常重視會員發展與服務,在設計會員服務內容時,更關注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在職業規劃、學術交流、表彰獎勵、教育培訓、國際組織任職等方面,更多地滿足不同層級會員的需求。科技社團種類差別很大,開展的活動異彩紛呈。中國特色一流科技社團應該揚長避短,樹立自身品牌,最終達到齊頭并進、美美與共的境界。
4.開放合作,提升國際話語權
中國科技社團要在全球科技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和挑戰方面引領學術,達成共識,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協商與溝通機制,構筑開放、包容、互信的交流平臺,發展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伙伴關系,在國際科技事務中發出中國科技界的聲音,提升國際話語權。
中國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娘家”。新時代新征程,科協要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更好地服務科技社團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把黨的溫暖充分傳遞給廣大科技工作者,也要把科技工作者的關切如實反饋給黨和政府相關部門,當好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的“連心橋”、產學研融通的“立交橋”、科技為民的“普惠橋”、民間科技人文交流的“友誼橋”。
中國科技社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時代的歷史使命,主動迎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歷史挑戰,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進一步做到黨建強會、依法治會、學術立會、民主辦會、服務興會,不忘科技報國的初心,傳承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賡續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堅持創新爭先,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9):4-7.
[2]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5,35(7): 41-46.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60-66.
[5]何志平,尹恭成,張小梅.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
[6]楊文志.現代科技社團概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7]何志平,尹恭成,張小梅.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
[8]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全國學會發展報告(2007)[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9]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全國學會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