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互聯網、大眾文化勃興的新歷史語境,美育教學實踐應靈活應變,及時施策。有效利用當代城市雕塑公共性、社會性、時代性的特點,將其融入美育,通過從理論積淀、情境浸潤到反思批判、拓展延伸、能力遷移的遞進實踐路徑,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物,感受時代精神,這樣能有效彌補美育資源當代性、地方性的不足,喚醒學生美感體驗力,推動學生達成知識理解、審美感知、創意實踐等美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關鍵詞:城市雕塑;美育;教學實踐;實踐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面向新工科的設計美育方法與路徑研究”(T-c/2021/29)、南京工程學院高教研究課題(2023GJYB14)研究成果。
新時代大學生美育工作,旨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助力完善綜合素質的“全人教育”。為加深和加強高校美育,教育部在2019年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2年又印發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從政策層面進行引導;專家、學者針對高校美育現狀各抒己見;各高校紛紛施策,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學校專業特色的美育課程,美育工作育人導向凸顯,推進機制日益完善。然而,由于長期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導向、思維單一,審美標準狹隘化,美育實踐落實力度不足,政策導向與貫徹機制間仍有較大落差,美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多年的美育教學過程中,筆者意識到,既然美育的重點在于人的成長,那么,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拓展本土深層、當代優質的美育資源,由知識教學為主向知識教學和藝術體驗活動相結合轉型,選取合適的審美依托的載體,從生命本能的美的感知和直覺能力的培育入手,由淺入深,不失為一種合乎實際的方式。在教學中,筆者試圖以街頭巷尾的城市雕塑為切入點,從激發興趣開始,使學生逐步參與審美感知與評價,進而到美育拓展與延伸,循序漸進。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美育實現路徑。
一、大學生美育實踐中的困境
目前,高校對美育工作的認識逐步深入,重視程度也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資金、人員的投入欠缺,課程體系與內容的設置缺乏科學系統性,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美育還處于選修課的“點綴”的尷尬境地。美育教學實踐面對新的歷史語境,如互聯網的洶涌浪潮和大眾文化的蓬勃興盛,還缺乏應變能力與對策。在美育資源的利用上,當代性、地方性不足;在審美教學中,美感體驗力缺乏。
(一)當代美育資源的缺席
綜觀中外美育的內容,從“君子習六藝”“游于藝”的儒家美育思想到近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力倡的“以美育代宗教”,從古希臘柏拉圖的“通過藝術對美的模仿獲得美感”、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凈化”“精神享受”到近代席勒“實現人性”的美育觀,美育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的。
每個時代都有適合的美育資源。當今社會的變化速度之快,遠超人們的預期,網絡時代的大學生雖擁有豐富多樣的數字化資源選擇,但也形成了對不確定的焦慮感、對個體內心的“孤島狀態”之無力感。如果完全借助傳統與經典的資源,并不能解決當下特有的問題,更遑論還要引導學生去面對未來。因此,美育當隨時代。
一方面,美育工作者要俯下身去,貼近學生需求,了解學生的興趣,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關注當下的文化現象,尋找學生樂于討論的話題,激發學習動力。比如,大學生對科技、時尚等有天然的感悟力,教師可以探索多元的審美方式,依托當下的、科技的審美載體,實現時尚文化、科技賦能美育實踐,與時俱進,從而達到引導、教育的目標。
(二)在地美育資源的缺位
目前,大學的通識、選修美育課多關注藝術技能的傳授,如琴棋書畫,不少學生缺乏基礎,會覺得門檻過高,望而卻步;或強調藝術理論的闡釋及中外名作的欣賞,這些作品大多陳列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文物機構、教育機構中,因理論性較強,離生活較遠,缺乏新意,形式過于單一,令學生喪失興趣。對本土美育資源相對忽視,僅限泛泛了解,甚或不做要求。本土美育資源既包括鄉土的資源又包括城市的資源,既包含傳統的資源又包括當代的資源,豐富多彩,鮮活生動;且就在身邊,與觀者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利于觀者以自發、本能的直接經驗與知覺,自下而上地觀察和審視,把自己的身體、時間、意識與身邊的作品或現象融為一體,利于個體主動性的發揮,參與對環境和社會的積極構建。
(三)美感體驗力與感知力的缺失
在19—20世紀的審美實踐中,有兩種新的生命狀態被納入審美中,一個是體驗狀態,一個是感知狀態。在當前相對單一的人才評價標準下,青少年的成長捆綁于課業與分數,學校教育側重理性教學,偏重記憶與思考,導致一般學生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感知功能退化。所謂感知能力,即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觀察、感受和理解能力,并能有效整合、思考、判斷的能力。感知能力的缺失表現在審美上,則是喪失對美的感知、直覺能力,審美標準和內涵單一化、狹隘化。
蔡元培在《美育》中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1]陶養感情必須藉由對對象的深層感知、深度體驗,變個體的抽離狀態為沉浸式體驗,將個體既有的經驗、情感、想象力與審美客體相融,成為一種特殊的生命感受狀態的審美體驗。當前人們對于需要深度思考的作品傾向于快速劃過、匆匆瀏覽,偏愛快節奏、強刺激的內容,而美感體驗是人的身體活動與內心體驗的深度融合,是對生活、生命、人性、社會的思索,可以應對缺乏耐心、文化體力不足的現實困境。
二、當代城市雕塑融入美育的意義
當前美育的教學模式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實踐性低弱,致使學生普遍參與度低,更遑論建立綜合性、跨專業的現代美育意識。為應對大學美育教學實踐中的困境,筆者發現,在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注重直接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把握時代脈搏,找到審美中師生的“共同語言”,從當代城市雕塑入手,不失為一條蹊徑。
中國最早的雕塑可追溯至七千年前裴李崗文化的小型石雕。在中國古代,雕塑多位于陵墓內外、懸崖空谷、廟宇祠堂,多與政治、宗教、倫理相關;城市中出現的華表、九龍壁,官府衙門前的石獅、石鼓等,多為皇權象征,并不真正具有社會公共意義。現今佇立在各大城市,甚至成為城市標志或名片的各類現當代城市雕塑,其概念來源于西方。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西方人便在組織公共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廣場、競技場等場所樹立塑像,用以紀念、炫耀,或為緩解建筑物的單一或空曠問題,起到宣傳、裝飾、平衡的作用。這種傳統一直保留,在現當代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19世紀下半葉,外國人開始在上海、天津等租界地的公共空間、私人府邸等建雕像和紀念碑,或紀念歷史事件,或表彰個人,或為裝飾,如上海外灘的“赫德銅像”,青島勝利大道上的“獅鷲雕塑”等,“租界中出現的歐式雕塑成為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的起始點”[2]。20世紀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隨著留學雕塑家歸國和現代美術學院建立,中國的城市雕塑開始興起。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城市化浪潮興起后,在政府主導下,藝術與社會融合,城市雕塑迎來大發展,題材、內容、數量、種類廣泛,這也為美育帶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
(一)當代城市雕塑融入美育符合喚起學生關注身邊事物的需要
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在擁有豐富多樣的數字化資源選擇的同時,也產生了對個體內心的“孤島狀態”的無力感、對不確定的焦慮感。為紓解不良情緒,大學生比較認同的有效途徑有外出、運動、社交等。
日常感受和日常經驗不僅能應對情緒問題,也是人的美感來源。近代以來,美被界定為“合目的性的形式”[3],作為感性形式存在的審美,其鑒賞判斷必須將美的形式與物的存在結合。城市雕塑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載體,它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一般藝術場館高墻大院的阻隔,無需中介,直接面向公眾;它可視可觸可感,具有海德格爾所提倡的“上手感”,可實現體驗式、沉浸式的零距離鑒賞,以個體的“微觀視角”深度感知,架設物與世界的關聯,進而建立人與世界的關聯,使審美主體融入生活,成為“生活的藝術家”,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自然與人自身,用自己的同理心了解作品,走近藝術家,感受地方文脈和時代。
(二)當代城市雕塑融入美育利于學生感受時代精神
城市雕塑位于公共空間視野內,與城市設施相融,是城市景觀的有效組成部分。不同于室內案頭雕塑的純視覺化和個人趣味的表達,當代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與社會性的特點。城市的主導者及藝術創作者都有意識地借助雕塑彰顯公共價值,豐富城市人文氣質,體現時代風采和文化走向,以此影響受眾思想觀念,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
如筆者所在的南京,城市雕塑中不僅有長江大橋上的紀念性雕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大型紀念雕塑,還有體現運動魅力和青春活力的青奧雕塑等。近年來,隨著AI、NFT、元宇宙的發展與火熱,藝術家們也適時調整,在材質和表現語言、形式上不斷突破,使得城市雕塑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固態和穩定,多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等多元形態不時現身藝術空間或街頭,全方位展示,調動多感官,為觀眾的感知體驗拓展了廣泛性和交互性。
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新時代的大學生天然地對新知識新科技感興趣,當代城市雕塑無論在精神氣質還是在形式語言上更能與他們共情,主客體產生呼應互動,使公共空間形成更多新的可能性。
三、當代城市雕塑融入美育的實踐路徑
(一)審美感知
在教學之初,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腦海中的城市雕塑影像,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有話可說。可見,當代大學生有一定的美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和藝術興趣,但由于不具有藝術知識和藝術技能的支撐,此時僅限于無意注意,缺乏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理解,認識還僅停留于模糊印象或表象層面,更多是一種感官愉悅而不是心靈愉悅。
教師便可因勢利導,先通過雕塑通識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外雕塑的發展史、城市雕塑的緣起、現當代城市雕塑的發展概況,建立基本的知識背景;逐步引導他們通過分組分工或個人探索,結合通讀資料、親臨觀賞、接觸、拍攝等,去有意識地了解校園內及周邊的雕塑,形成初步印象。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首先畫出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雕塑分布圖,分享給同學去探索,然后一起開討論會,交流心得。“我們都必須選擇成為學習者,對永遠無法完全了解的世界表現出開放的姿態,愿意在‘現實面前’生活。”[4]
當下短平快的生活節奏和網絡短劇等不斷削減人們的專注力,導致“文化體力”的缺失。在審美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跟進和引導,層層深入,抽絲剝繭,以學術的態度審視,從雕塑的表現形式到雕塑的寓意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挖掘城市雕塑的內涵;了解雕塑背后的故事、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與過程,有條件的甚至可以走訪藝術家,一起面對面探討;通過對比、歸納,研究城市雕塑在推動社會和藝術健康發展方面的作用、與傳統文脈的關系、與時代新風的關聯等。
學生在感知中體驗,通過觀照對象而達到自我觀照,激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動力;在情境浸潤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注力,積累審美經驗,形成自己的審美判斷,產生審美趣味,進而孕育審美理想,完成文化理解。
(二)實踐內化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的意義并不完全取決于作者的意圖,而是在觀者的體驗中生成。藝術的歷史,應該是接受的歷史。觀者在此被賦予積極、主動的位置,其觀賞活動,是作品意義實現的真正環節。由于我國特有的國情,優秀的藝術家在創作雕塑作品時往往蘊含很深的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在南京,既有史詩般的大制作,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雕塑、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主廣場上的群雕,也有散見于街頭、學校的文化名人雕像,如《曹雪芹》、《徐悲鴻》、《陶行知》、鄭和下西洋雕塑、機場高速上的火炬手雕塑等。如學生通過尋訪南京的青奧雕塑,交換心得體會,在領略其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的形式中,為其力量、速度、氣魄所震撼,真正領悟新時代的奧林匹克精神。再如,教師充分利用南京城市雕塑評選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
雕塑作為城市公共符號,也助力文化認同,賦能大學生第二故鄉情感的筑基。美國思想史與政治哲學家米歇爾·沃爾澤認為,國家是不可見的,它必將被人格化方可見到,必將被象征化方能被熱愛,必將被想象才能被接受[5]。同樣,城市也是不可見的,必須在一定的公共領域中,方能令人感覺到對城市的認同。與小鄉村的“共同社會”不同,大城市的利益社會缺乏共同的語言與記憶。如何激發大學生對城市的認同感,幫助他們建立“我們”和“我們的”集體認同感?以美國學者吉爾茲、什內德等為代表的符號人類學派和認識文化學派認為,地方文化現象或符號文化體現在具體的公共符號上,這為地方文化認同提供了理論基礎[6]。
社會記憶需要一定的媒介。德國漢諾威大學心理學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哈拉爾德·韋爾策在其《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中說,記憶是群體成員社會經驗的集合,通過共享的身體經驗、共同的敘事和儀式等形成了所謂的“社會記憶”或“集體記憶”。誠然,個體的感知存在差異,但根據湯因比的文明發展論,重要的是,少數人創造的積極的文化要素能夠得到多數人的感知、認可和模仿,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地方文化精神。文化可以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賦予城市生活以價值。
城市雕塑不僅是城市的名片、時代的反映,還承載了城市的文化,象征著城市的精神,更是凝聚了民眾的情感,是處于同一時空的社會群體共有的歷史記憶,是最典型的集體記憶符號。作為在地美育資源的代表,我們完全可借助現代雕塑這把“鑰匙”,以體驗式、沉浸式方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產生共情,進而了解求學城市的歷史和現狀,融入當地生活,在公共空間形成新的可能性,將城市的“人文”“鄉土”印象銘刻在其青春記憶中,提高其市民主體意識,傳播城市文化,愛上就讀城市并產生社會責任感,利于城市儲備直接或間接參與地方建設的高素質人才。
(三)拓展延伸、能力遷移
在審美能力的四個構成部分,即感知美、判斷美、想象美、創造美中,創造美是由美的深度感受及美的判斷之演進、發展,從而啟迪思維,激發靈感,觸發建構,進入美的想象和創造,實現審美的拓展延伸和能力遷移。
在具體的審美實踐中,學生在深度體驗的基礎上,在理論評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批判。有的學生縱向對比雕塑的發展,提出公共藝術的當代性與傳統文脈之間融合互通的關系。有的學生關注材料和生態環境,提出尊重和重新發現傳統材質,開發新的材料的同時,應考慮生態環保,作品與周圍景觀環境、人文環境的契合等。有的學生橫向對比國內外城市雕塑作品,反思其發展困境,思考如何能抵制商業化、娛樂化、同質化,傳遞新時代價值觀的問題。有的學生則由當代反觀傳統,親自深入城市周邊古村落,如調查南京江寧竇村石刻保護情況,加深了對傳統的理解,反思傳統雕刻的沒落原因,提出自己的建議,以珍惜和保護、弘揚文化遺產。有的學生從藝術創作角度思考“假如我來做雕塑”,探索如何與觀眾共情,實現公共空間的最大可能性。有的學生對新科技感興趣,強調城市雕塑的公共文化概念,探索如何實現其跨媒介、跨學科、跨領域的特征,引領城市文化形態和城市文化生活的整體提升。
在馬克思的審美思想中,美與審美不是二元對立的美學范式,創造美的過程是審美的題中應有之義。審美主體的創造,可以構建與審美客體復活生存與發展的互動關系。內生式的審美力培育,不但利于提升審美批評、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而且讓學生關注自己和社會。只有真正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周邊,才有改變世界的勇氣和決心。
四、結語
美育是追尋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實踐,長期的浸潤行動是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如此,方能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實現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
城市雕塑及其構筑的文化場域是在地美育公共資源的代表,便于營造身心一體的真實性對話實踐情境、完善身心在場的親歷性對話實踐體驗[8],是實現浸潤式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身心交互,既凈化大學生行為中感性沖動的盲目性,又弱化了其行為中理性沖動的強制性[9],推進理性自由和感性自由的統一,最終完成人的超拔性塑造,實現“大美育觀”的內涵訴求與時代貢獻。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2]邵靖.中國現代城市雕塑的發展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3]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5,
[4]格林.學習的風景[M].史林,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1.
[5]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43.
[6]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3)[2024-06-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
.html.
[8]金星,李如密.身體視角下對話教學的審美內涵、本質及美育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2024(3):68.
[9]潘智彪.論審美文化與社會之間的互動[J].學術研究,2006(4):120.
作者簡介:
徐泳霞,碩士,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美術教育。
袁平,碩士,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及中國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