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藝術的迅猛發展,博物館空間的展陳方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博物館中的文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每一件的背后都有一段傳奇的歷史。將新媒體藝術引入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層面,應用前沿的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以及5G技術等,延伸博物館展陳空間布局與藝術展品的內涵和外延,筑就兼具歷史底蘊與新媒體藝術特征的現代化博物館,是當下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闡述新媒體藝術的內涵與價值,分析新媒體藝術對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的影響,探究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的方法,以期為新媒體介入博物館空間設計提供新思路,從而提高人們對博物館及藏品的珍視程度,并為參觀者帶來互動性更強的沉浸式體驗。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
博物館如同公眾進行文化瞻仰的大講堂,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歷史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各類博物館的展品展示方式的差異化程度較低,不同類型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很難充分表現出來,導致參觀者對展品的了解和參觀體驗也如浮光掠影一般。將新媒體藝術廣泛應用于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中,既能夠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形式,突破枯燥乏味的展陳瓶頸,又能夠強化參觀者與博物館環境、藝術文化展品之間的互動性,打造沉浸式展覽空間。
一、新媒體藝術的內涵與價值
(一)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從內涵的角度看,新媒體藝術是憑借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傳播媒介,以富含科技元素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物質載體的新方式。由于新媒體藝術在各個行業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新媒體藝術的概念逐漸形成,并且很快從互聯網與影視行業席卷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設計理念和認知形態。與傳統藝術相比,新媒體藝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相契合,而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有利于在特定空間內實現更佳的展示與傳播效果,成為藝術作品與當下社會現實之間的虹橋。另外,新媒體藝術的裂變速度極為驚人,接連不斷的網絡流行語、符號等概念迅速遍及大街小巷,推動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與創新[1]。從表現形式的角度看,在數字影像技術的基礎上,新媒體藝術在計算機網絡、數字音頻、AI技術、生物基因四大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新媒體藝術的價值
探索人們的內心世界,發掘其潛在的情感需要,是新媒體藝術最核心的藝術展現方式之一。換句話說,新媒體藝術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硬件設施,巧妙地將聲、光、電整合在一起,依據主題內容彰顯特定的藝術理念,不再拘泥于現實場景和現實生活的限制。同時也可以這樣理解,新媒體藝術從當下人們的切身實際出發,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記錄下來,進而把還原、交互體驗、分享等概念進行雜糅,達到新媒體藝術自我分裂的目的。這一自我分裂正是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在表現形式方面的顯著區別,也是新媒體藝術價值的精髓。因此,新媒體藝術在各行各業的實踐應用中,具有與信息技術手段的共同特征,即不可替代性。如今,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為推動領域創新、行業發展、自我變革的一把利刃。另外,新媒體藝術作為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寵兒,其自身的探索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它除了可以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外,還是反思當下生活狀態的重要路徑,即使人們未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藝術始終能夠見證并記錄這個過程。
二、新媒體藝術對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的影響
(一)強調博物館的育人價值,轉變展品與參觀者之間的關系
博物館展陳空間都有著各自的主題,在展陳空間內,除了陳列的一些小物件和輔助展示設備,只有文物是博物館空間展陳的核心,既具有深刻的歷史烙印,又充滿著人文特征。然而傳統的博物館展陳方式單一化特征較突出,基本上是以靜態的方式呈現,易導致參觀者產生視覺疲勞,走馬觀花,甚至衍生出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無法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良好的審美體驗[2]。這是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博物館展品與參觀者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簡單的“看”與“被看”的關系,而是轉變為深度體驗的互動關系。在博物館展陳空間內應用新媒體藝術,形成物理空間、文物和歷史文化共建的情境,使參觀者在展陳空間內接受文化的洗禮和歷史的熏陶,從而打通博物館展陳空間與參觀者之間的鏈路。
(二)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強化展陳空間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參觀者的審美體驗是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的起點,在設計展陳空間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參觀者的心理動態與聲音、光影、顏色、形狀等展陳空間要素之間的聯系,精妙把控空間語言的運用,打造與主題相符的展陳空間意境,傳達事先設定的歷史事件或文化意蘊。應用新媒體藝術在展陳空間傳遞信息時,參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受到刺激,將自身以外的展陳空間信息進行內化,形成自身的切身體驗,并在沉浸式體驗過程中生發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
體驗設計的方法
(一)強調歷史性與文化性在展陳空間設計上的主題貫穿
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的體驗設計不能與歷史文化相悖,而是要與歷史文化主題保持一致。在博物館展陳空間內,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一段烽火歲月的記憶。眾多展品共同構成的博物館展陳空間則需要采用特定的主題貫穿,將每一件歷史故事串聯起來。針對參觀者以往步入的線性博物館展陳空間,可以按照一定規則,設立新媒體藝術設備,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這樣一來,就能夠規避展陳空間節奏與韻律的單一化,進而喚醒展陳空間歷史文化傳遞的節拍[3]。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藝術進入博物館展陳空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遵循漸進的原則,有開端,有高潮,有結尾,使展陳空間的主題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出來。因此,將新媒體藝術應用于博物館空間展陳的主題貫穿維度,能夠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提取展陳空間的文化元素并將其應用于展陳空間氛圍的營造,彰顯展陳空間的文化性與歷史性。
(二)運用數字化空間設計手法,建構空間情境
博物館展陳空間情境的建構是影響參觀者沉浸式體驗的關鍵因素,只有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文物展品的講解才更加具有歷史底蘊。同時,還原歷史情境也是深化參觀者體驗的重要方式。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應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建構數字化歷史情境,在主題貫穿詮釋下,根據不同的歷史情節,打造互動性強的意境階段,進而采用故事性的表現方式,使參觀者在不知不覺間被吸引進來,與構建的數字化空間融為一體,在沉浸式情境體驗中共情,并與歷史文化同頻共振。
(三)打造三維立體的博物館展陳空間布局
在有限的博物館展陳空間內展出更多的展品與文化內容,真正實現參觀者與歷史文化資源的互動,達成資源共享的目標,這對新媒體藝術硬件設備的性能、文物細節展現以及展陳空間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這時,可以巧妙地將參觀者的視線從二維平面過渡到三維立體空間,利用博物館展陳空間縱向層高的建筑優勢,把參觀者的視野從360度環繞延展到720度的全景視角,使其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觀賞,積極主動地融入新媒體藝術下的展陳空間,從而獲得深度的沉浸式體驗,盡享直擊心靈的震撼。此外,從展館空間的人數容納數量、歷史文化氛圍營造、產業創收等角度看,都取得了不菲的收獲。因此,博物館展館空間核心區的擴展,在空間主題貫穿的前提下,不僅為縱向空間附設了獨特的作用與價值,而且縱向延伸的三維立體展陳空間布局在區分空間層級方面變得更加便利。
(四)建構智能光影情境,渲染信息化環境氣氛
傳統博物館往往以隔墻的形式分割空間布局,采用靜態的、實物的展品陳設方式。其中的歷史文化氣息缺乏流動性,呈現出固態的、枯澀的特征,這就導致在展陳空間氛圍營造上,無法發揮光影技術的優勢。在新媒體藝術的影響下,建構智能光影情境,使展品與文化內容能夠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同時可以跟隨影像畫面與新媒體交互設備循環播放,使得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層次更加分明。智能光影技術的應用,使貫穿展區的主題更加鮮明,營造出具有現代化、信息化氛圍感的展陳空間。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光影情境不僅能夠驅使參觀者在短時間內放松身心,擺脫警惕心理,還可以增強參觀者觀賞展品的集中度和環境感知力,使其松弛輕快地與新媒體藝術空間展陳設備進行溝通,同時激發參觀者的內心情感,使其與展陳空間產生共鳴。
智能光影情境的建構是有章可循的,相關人員一定要從信息表現形式的角度出發,打造與展覽主題相適應的光影氛圍,進而運用先進的智能化技術進行更新迭代,使“光”與“影”能夠自動化捕捉展陳空間的信息波動并快速做出反應,實時地調整燈光效果,助力烘托信息傳遞的光影氛圍。隨著多元化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智能光影技術越來越成熟,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可以與各種新媒體藝術手段進一步融合,在展陳空間、展品與光影系統之間產生聯動效應,讓智能光影情境與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互動式、影像式、沉浸式展陳空間完美接軌。同時,光影情境的渲染可以與展陳空間信息傳遞保持同步,便于起到引導參觀者隨著信息流動進行觀賞的作用。
(五)開發可視化數字動線導航系統,實現清晰化參觀導引
在博物館的同一展陳空間內,往往存在不同類目的主題展廳,每個主題展廳的展品之間有著紛繁復雜的關系。在設計展陳空間參觀動線時,要將兩個要素考慮在內:一是動線系統要與展品傳遞的敘事性信息保持正確的邏輯關系;二是依據可視化功能,引導參觀者的參觀節奏[5]。由此,面對博物館展陳空間龐大的展品信息和煩瑣的人體工學動線規劃,開發并配置可視化、數字化的動線導航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展陳空間清晰的動線導航系統,一方面能夠引導游客按照預先計劃的參觀動線進行觀賞,調節參觀節奏;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展陳空間的清晰度與邏輯性,有效把控參觀者的觀賞節點,適時提醒參觀者當前的空間位置與信息,確保其不錯過參觀過程中的其他驚喜,并與敘事進展的步調保持一致,向參觀者傳遞既流暢又完備的展品歷史文化信息,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展陳空間與文物展品印象,同時起到使參觀者再度重溫視覺盛宴的作用。
(六)弱化物理空間環境,打造虛擬現實場域
將新媒體藝術引進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中,直接目的就是給參觀者帶來沉浸式、互動式的觀賞體驗。不論是空間形態與布局的調整,還是多項前沿信息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提升參觀者對展陳空間與展品文化信息的感知度,延展參觀者對物理空間的感受,從而將參觀者引入虛擬現實場域。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可以獲知展品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打破展品及信息傳遞的物理空間限制。因此,展陳空間設計應恪守“去實體化”的準則,從場域的邊緣與界面、用材的顏色與特性、光影氛圍渲染等各個維度共同蓄力和用力,依仗三維立體空間邊緣和界面的材質以及顏色變換與光影氛圍營造,刺激參觀者的多種感官,增強仿真虛擬空間環境的真實性,共創虛擬現實的數字化展陳空間,給參觀者帶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由此可見,在新媒體藝術的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憑借獨有的數字化特質,承載起全新的立體化虛擬現實展陳空間媒介。
四、結語
當前,新媒體藝術在各類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層面引進新媒體藝術,是值得實踐的創新形式。在新媒體藝術的影響下,博物館可以開設展陳專題,烘托展陳空間的文化氛圍,增強參觀者之間及參觀者與博物館展品之間的交互性,使博物館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另外,將新媒體藝術引入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一方面創新了傳統博物館的藝術和文物呈現形式;另一方面,全新的展陳空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與公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體驗不謀而合,加速了我國現代化博物館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黃洋,賀卓.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博物館展陳設計研究[J].藝術大觀,2020(4):39-40.
[2]梁寶瑩.新媒體藝術引入下的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7):65-66.
[3]孫楚格.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4]彭飛.新媒體藝術在博物館的多維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93-94.
[5]王澤乾,侯霍玉,路煒峰.新媒體數字藝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設計,2021(12):110-111.
作者簡介:
張瀟心,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劉強,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藍芳,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