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還是文化的傳承,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參閱《黃河流域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識別評估》一書,從黃河流域的地理文化背景出發,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進行深入研究。
黃河流域的發展演變不僅折射了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黃河流域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承載著深厚的農業文化遺產。其一,黃河流域的農耕技術與耕作制度。自古以來,黃河流域的先民憑借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創造了獨特的農耕技術和耕作制度。例如,他們根據黃河水系的水文特點,發展灌溉農業。此外,還發明了許多農具,如犁、耙、鋤等,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其二,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物多樣性。黃河流域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先民們種植了小麥、粟、黍等多種糧食作物,還飼養了牛、羊、豬等家畜。這些農作物和家畜不僅豐富了黃河流域人民的飲食文化,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同時,先民們通過輪作、間作等方式,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其三,黃河流域的農業節慶與民俗文化。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創造了許多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節慶活動,如春耕節、秋收節等。這些節慶活動不僅是對農業生產的一種慶祝,也是人們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一種表達方式。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豐富了黃河流域人民的精神生活,為后世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更存在大量隨意占用耕地、土地撂荒等現象,加之農村人口減少、生態破壞,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傳承載體日益受到破壞,許多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基于此,加強黃河流域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勢在必行,具體可采取以下策略。
加強科學評估與識別,明確挖掘保護的目標與重點。科學評估與識別是挖掘保護黃河流域農業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在《黃河流域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識別評估》的指導下,相關單位應建立系統的評估體系,明確評估標準和方法,篩選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生態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挖掘保護的重點對象。其中,在評估黃河流域農業文化遺產時,應從遺產項目的歷史、發展軌跡及其在當地社區中的傳承情況和影響力等方面來評估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傳承。首先,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考察等方式,收集遺產項目的歷史資料和文化信息。然后,運用歷史分析法,梳理遺產項目的歷史演變過程,評估其歷史價值。最后,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遺產項目在當地的傳承狀況和文化影響,評估其文化傳承的廣泛性和深度。對遺產項目中的農業技術進行科學評估,分析其先進性、實用性和創新性;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生態影響評價等手段,評估遺產項目對生態環境的貢獻和潛在影響。此外,還可通過社會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遺產項目在社會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市場調研、經濟分析等手段,評估遺產項目的市場潛力和經濟價值,為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依據。
推動多元化保護模式,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遺產保護提供有力保障。其次,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引入市場機制,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黃河流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化水平。此外,注重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實現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促進。
深化文化傳承與教育,提升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與尊重。首先,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文化活動等形式,向公眾普及農業文化遺產的知識和價值,提高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知和尊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新媒體等,擴大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其次,注重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師徒傳承、學校教育等方式,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傳承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確保遺產項目的活態傳承;鼓勵將農業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文化創意等結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新產品,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最后,加強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通過旅游產業的推廣,進一步提高農業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作者簡介:馬莉(1979—),女,寧夏固原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