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的過程當中,鄉村旅游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推手。黃河流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數千年的積累在這一區域形成了傳統村落、石器工具、彩陶器物等物質文化載體,使得黃河兩岸的宗教信仰、民間傳說、人文風俗等流傳下來并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推進黃河流域的旅游發展是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精神的有效手段,也是推進黃河流域的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黃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歷史變遷》以黃河流域的歷史變遷為主線,對黃河流域的旅游文化進行了詳細、系統、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研究黃河流域的旅游發展之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促進作用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全書包括七章:第一章對黃河流域旅游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背景與自然地理基礎進行了詳細闡述;第二章介紹了黃河流域旅游的文化類型、空間布局、文化特性、文化景觀的歷史變遷等;第三章通過時代變遷、形式演變、地理背景等內容,分析探討了黃河流域不同類型的旅游文化景觀的演變;第四章介紹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流域各階層人士的旅游活動;第五章總結了歷代黃河流域旅游文化景觀保護與開發經驗;第六章探討了黃河流域旅游文化資源的利用及保護;第七章以展望的視角介紹了作者對黃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歷史變遷的認識。
鄉村旅游能夠以其關聯帶動性強的綜合效應對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產生極強影響,從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首先,旅游發展能夠夯實黃河流域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的基礎,帶動周邊鄉鎮產生吃、住、行、游、購的多樣化復合型消費需求。這就要求當地文旅產業要具備輸出旅游文化產品的能力,從而驅動地方產業實現融合,促使黃河流域的農業實現功能化、現代化轉型。其次,旅游發展能夠為優化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動力。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提升黃河流域旅游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旅游文化的興盛能夠倒逼黃河流域各地區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性開發,提升黃河流域城市的旅游服務能力。第三,旅游發展能夠提升鄉村民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幫助他們實現職業轉換。無論是開設旅游自營戶還是進入文旅企業參與勞務活動,都能開拓民眾視野、提升民眾職業能力,從而改善黃河流域鄉村民眾的整體素養。最后,旅游發展有利于激活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的價值。旅游文化的興盛使得黃河流域那些瀕臨失傳的文化資源重新被挖掘并保護起來,甚至被開發為文創產品,成為旅游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價值重新以經濟價值的方式得到傳承與開發。
黃河流域的旅游發展雖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但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例如,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沿海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手段較為落后,難以吸引并留住文旅、傳媒等專業人才,旅游產品的開發缺乏創意,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當下游客群體的文旅需求;大量鄉村民眾隨城市化發展而離開農村,導致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主體缺失的問題。
基于此,參閱該書“黃河流域旅游文化的現代利用及其保護” 這一章節的內容,黃河流域各地區應以鄉村振興為目標,開展針對黃河流域鄉村經濟發展、文化振興、環境改善、社會治理的全方位優化與改善。第一,通過政策大力支持國內優質文旅產業入駐黃河流域各省市,立足黃河流域特色自然文化資源開發具有獨特性、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實現產業振興。第二,呼吁黃河流域高校與文旅產業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本土旅游、傳媒類專業人才的培育與輸出;同時還要積極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引導本土民眾返鄉發展,實現人才振興。第三,當地政府及各文旅企事業單位要盡快轉變旅游開發思維,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服務等開發個性鮮明的定制型旅游產品。第四,加大對黃河流域旅游文化開發的資金支持,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旅游基礎服務體系,完善沿黃旅游交通網絡,改進旅游主要線路,打造黃河沿線觀景綠道,提升景區服務能力,提高游客的滿意度。第五,充分發揮鄉村組織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的積極作用,舉辦民俗表演、文化遺產展示、風俗文化體驗、農事文化體驗等鄉村文化產業項目,增強黃河流域的文化對游客的吸引力,在振興鄉村文化的同時構建黃河流域旅游品牌,使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并行,實現文化振興。第六,將生態宜居作為對黃河流域旅游開發的必然要求與重要衡量指標,既要通過大力宣傳來培養當地民眾與外來游客的生態環保意識,還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為地方旅游發展提供環境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2022 年科研重點項目(22A0491);2023 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XSP2023YSC098)
作者簡介:夏凌(1974—),男,湖南常德人,碩士,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鄉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