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工程作為人類控制和調配水資源的重大舉措,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土方作業、水體變動和移民安置等,這些因素不可避免會對周邊地區的文物建筑保護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參閱《文物建筑遷移保護:基于水利工程影響下的案例研究》一書,探討水利工程建設對文物建筑保護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水利工程建設往往伴隨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和對環境的改造,也會對位于工程區域內的文物建筑產生直接影響:其一,對文物建筑物理空間的占用與破壞。例如,大型水庫的建設往往需要淹沒整個山谷,會導致該區域的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遺產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大壩、水電站、輸水管道等配套設施,在建設過程中也可能直接對文物建筑造成破壞,如挖掘、爆破等作業可能會導致文物建筑受損或倒塌。其二,對文物建筑環境的改變與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土地改造和水資源調配,可能導致文物建筑原有的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如水位上升、水流速度改變等。這些環境因素的改變可能會對文物建筑的保存產生不利影響。其三,對文物建筑文化傳承的沖擊。水利工程建設對文物建筑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物理層面,更體現在對文化傳承的沖擊上。文物建筑作為歷史文化載體,其存在本身就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傳承和記憶。然而,水利工程建設往往會導致大量文物建筑消失或被破壞,使我們失去與過去對話的機會,也削弱了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水利工程建設所帶來的環境變化還可能影響當地社區對文物建筑的認知和態度,進一步減弱文物建筑的文化價值。
文物建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文化傳承、藝術研究及科學價值。為了避免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對文物建筑產生的物理性及潛在傷害,可以通過文物遷移工程,將這些文物移至安全地點,以確保它們的完整性與可持續性,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綜合規劃,科學執行。文物遷移工程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全面規劃。這包括確定遷移目標、范圍、時間和地點,制定詳細的遷移方案,并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及其在遷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確保遷移工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其次,文物遷移工程需要精心組織,確保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這包括組建專業的遷移團隊,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設備,制定詳細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同時,還需要與相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充分溝通和協調。最后,文物遷移工程的執行過程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和方法。需要嚴格按照遷移方案進行操作,確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同時,還需要對遷移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記錄,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遷移工作的順利進行。
創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確保文物安全遷移。在文物遷移工程中,先進技術是確保文物安全、完整遷移的關鍵因素。近年來,許多創新的文物遷移技術手段得以應用。例如,三維掃描與數字化技術: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儀對文物進行掃描,獲取文物的三維數據,然后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文物的三維模型,不僅可以幫助遷移團隊更準確地了解文物的結構和特點,還可以在遷移前進行模擬操作,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優化遷移方案;無損檢測技術: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對其內部結構和潛在缺陷進行檢測,如利用X 射線、超聲波等技術可以檢測文物內部的裂縫、空洞等,為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提供依據;智能監控與傳感器技術:在文物遷移過程中,通過安裝傳感器和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文物的狀態和環境變化,自動記錄文物的位置、溫度、濕度等關鍵信息,并在出現異常時及時發出警報,確保文物在遷移過程中的安全;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通過編程和精確控制,機器人可以完成復雜而精細的操作,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文物損傷,可以應用于文物的搬運、包裝和固定等環節;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構建虛擬環境,在計算機中模擬文物的遷移過程,測試不同方案的可行性,為實際操作提供參考,適用于文物遷移前的規劃和模擬。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公眾是文物建筑保護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應積極向公眾普及文物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增強公眾對文物建筑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同時,積極倡導文明施工,引導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注意保護文物建筑,減少對文物建筑的破壞。此外,還可以建立文物建筑保護志愿者隊伍,吸引更多人參與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保護文物建筑的良好氛圍,盡可能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文物建筑的影響。
作者簡介:王雅琦(1972—),女,陜西榆林人,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講解員素質教育、新時期長城保護與利用、文物檔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