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在哪兒?很多人無法一下子說出答案。它不在德化,也不在景德鎮,而在以武術聞名的佛山。佛山不僅走出了黃飛鴻、李小龍、葉問,它還是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更是廣府文化發源地。在佛山石灣鎮的南風古灶,一條龍窯燒了五百年,以“世界保存最完好、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傳統柴燒龍窯”載入基尼斯世界紀錄,這尊“活化石”,亦訴說著佛山古老的制陶史。
五百年的古灶
窯火不曾斷絕
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佛山石灣已悄然開啟其陶瓷燒制的輝煌歷程,貝丘遺址便是這段歷史的最初見證。在唐代,石灣的陶瓷生產已初具商品化規模。至宋明,規模化、系統化的陶瓷生產模式鑄就了獨特的地域產業風貌。《明詩綜》中贊譽“石灣瓦,甲天下”,彰顯了石灣陶瓷業的顯赫地位。
清代,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其精美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獨占鰲頭,更借由“海上絲綢之路”的東風,遠銷海外,聲名遠播。彼時,石灣坐擁107座龍窯,歲月流轉,今僅余三座遺址,其中南風古灶就是最古老的龍窯之一。
立于南風古灶前的廣場,兩條傳統柴燒龍窯——南風灶與高灶映入眼簾,它們歷經風雨,窯火依舊旺盛。在多數人的認知中,灶臺常與炊煙裊裊相連,但在石灣這片南國陶都,古灶則是陶瓷藝術的熔爐。
南風古灶,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全長約35米,順山勢而建,向南延伸。夏日時分,涼風自南而來,因此得名。緊鄰其旁的高灶,較南風灶晚建幾十年,其命名則源于龍窯背后之高廟,窯主寄望其能承繼高廟之香火,故名“高灶”。五百年來,這兩座龍窯薪火相傳,堅持采用傳統柴燒技藝,使陶器之美,歷久彌新。
古樸的紅磚墻,被歲月熏黑的木梁,透光的瓦頂,以及那斑駁的拱形土窯,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來自遠久時光里的“古”味。忽然轉身,又會看見匠人隨意擱置的工具、休憩時的竹椅以及備用的新鮮柴火。在這長長的龍窯內,演繹了五百年的時空交錯,令人恍若穿越。
古灶之尾,有一株古榕扎根巖壁,樹根基本上已經包裹住原本的巖石,貫穿了建筑物。據《佛山市古樹名木圖集》記載,此榕樹已逾四百三十歲。南風古灶窯火不斷,古榕樹也愈發茂盛。它宛如一把擎天巨傘,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1000℃里新生
一色入窯幻萬彩
泥土,作為自然界無私的贈予,亦是藝術創造的起點。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利用,南風古灶每月燒制兩窯,陶藝匠人們以古法柴燒技藝,將心血之作付諸火焰的洗禮。整個過程遵循傳統,以木材為燃料,人工監控火候,精準添柴。
龍窯柴燒,融合了體力與經驗的雙重挑戰,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裝窯時,窯工們小心翼翼地將陶瓷坯體安置于窯腔,利用硅板、匣缽等工具保護,再以耐火磚封閉窯門。接著從窯頭爐口添柴點火預熱,以精密溫度計監控溫度變化,直至理想狀態方止。
燒窯階段,更是對窯工技藝的極致考驗。他們需在火眼處精準投入細棒狀木柴。通過觀察火焰色澤及制品狀態,再靈活調整投柴節奏,確保火候恰到好處。
900℃-1300℃,是南風古灶賦予泥土靈魂的溫度。窯尾煙囪排出熱氣,形成負壓,促進氣流循環,提高熱效能。據當地陶藝人介紹,陶土蘊含的微量鐵質,在干度高溫的催化下,轉化為三氧化二鐵,此物質具有凈化和軟化水質的功能,所以用南風古灶的柴燒茶器喝茶,茶湯尤為清冽甘甜。
陶器經三日高溫淬煉,變得堅固而明艷。窯門開啟,一系列精致的陶瓷藝術品展現在眼前。柴燒技藝的奧秘在于溫差造就的多樣質感。取兩壺相較,不難發現,于窯室前端燒制者更顯潤澤,雖成功率僅有三四成,代價不菲,但一旦成功,其品質卓越,光澤耀眼,柴火留下的獨特灰釉更是其標志。柴燒之美亦伴挑戰,搜集一套色彩協調的特殊柴燒茶具,往往需耗費時日。
凝視這些獨一無二的手工柴燒陶器,每一抹色彩、每一道紋理都是自然的杰作,展現了質樸、厚重的韻味和不屈的風骨。正如每個人都是宇宙中的唯一,擁有獨特價值與使命,每一件陶器也是匠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珍藏。
當陶遇見茶
茶湯入口分外甜
南風古灶,往小了說,是一處古窯;往大了說,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可以買陶、制陶的文藝小村,陶藝、剪紙等工匠、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的工坊藏在巷陌之中。村里還有馬槽瀑布、古瓦瀑布、大缸瀑布等陶藝造景,成為一個個國風街拍的完美片場。
南風村完好保留了嶺南古韻,歲月在青磚黛瓦、趟櫳門扉上鐫刻下斑駁的痕跡。漫步于明清古建筑群落,狹長巷弄間,院落繁花似錦,景致更迭,令人目不暇接。透過半掩的門扉與明凈的窗欞,琳瑯滿目的茶具與雕塑錯落有致地陳列,展現著匠人的精湛技藝。陶藝家們沉迷于泥、釉、火的奏鳴,在這里扎根生長,將泥土塑成詩。
隨意走進一間屋子,柴燒陶瓷獨特的視覺沖擊撲面而來。茶杯、蓋碗等器物胎壁厚、釉層厚,顯得古雅。表面釉色豐富,流光溢彩,有一種深邃、耐人尋味的藝術感。據一位匠人介紹,由于燒制過程中要不斷加柴,溫度時高時低,火候的微妙變化造就了陶器表面的氣泡層次,賦予其獨一無二的韻味與生命力。
村落間散落著多家“寶藏”茶舍,不僅售賣茶葉與陶瓷藝術品,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打卡”。在這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一杯清茶,幾縷“貓影”,便是最愜意的時光。貓兒或輕蹭腳邊,或蜷縮成團,與茶香、琴聲交織成一幅溫馨畫面,所有的疲憊都隨之消散。
茶與陶,在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提升了陶器的文化內涵。“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笑看天邊云卷云舒。”窗外鑊耳墻疏影律動,瓦下俏茶寵形態各異。檀香裊裊處沏壺清茶,琴聲悠然至寵辱不驚。無論是外界的自然風光,還是室內的用心布置,都讓人賞心悅目,喝出茶外之香。
責任編輯/吳少宇 美術編輯/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