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任漳州科技學院(原漳州天福茶學院)教授(2007-2022)、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2022)。無我茶會創辦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網站創設人。臺灣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8)、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1985-2008)、《茶藝》月刊主編兼社論主筆(1980-2008)。現任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著有茶道入門三篇制茶識茶泡茶、現代茶道思想、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等書。
茶道是要說些茶道歷史、產業故事、茶與儒釋道、茶的修身養性,還是只管泡茶、喝茶呢?如果定位在“茶道”,應該什么都要有,如果定位在“茶道藝術”,那就只要泡茶與品飲。
茶道藝術的美與被享用的主體是茶葉及茶湯,那么,是只要“茶葉及水”的色、香、氣、味、覺組合而成的“物質”與“茶性”即可,還是需要泡茶者的長相、泡茶席的裝扮、音樂肢體吟唱的襯托、修身養性與醫藥功能的補充呢?有人認為“茶水”的色、香、氣、味、覺只是原料而已,還必須有主題(或說內容)方足以形成茶道藝術,這觀點就如同說:聲音、色彩、肢體只是音樂、繪畫、舞蹈的工具,要形成一件作品還需要有主題,結果音樂、繪畫、舞蹈的“標題”就成了這些藝術的本身,而不是聲音、色彩、肢體了。這樣說來,“茶馬古道”這個標題也就變成了這次茶道的藝術作品,而不是泡茶者將茶與水的色、香、氣、味、覺組建成的茶湯。
茶道藝術是要向茶的本體靠攏的,也就是“水”與“茶水可溶物”就足以呈現泡茶者想要表達的審美與意境。當然這是一件頗為抽象的作品,所以大家希望有個標題或具象的描述來訴說我們喝到了什么。相較于純藝術,標題藝術是比較容易被理解的,如果作品的名稱是“某人的某號作品”,是純藝術的標示法,這時只能從作品的本身去體會了。但是不要忘記,直接從茶葉、茶湯的色、香、氣、味、覺去欣賞與享用,是推廣喝茶風氣的捷徑。
有人擔心,只是茶與水的色香氣味覺組合,能談得上茶道藝術嗎?這個組合是人人可以做的,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茶道藝術家。發出聲音來成就一首曲子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做的事,但是大家不會爭辯這個人是不是音樂家,要成為茶道藝術家必須會找到好的茶葉(如同找到一首好的曲子或自己創作一首好的曲子),能將茶葉蛻變成該茶葉最佳品質狀況的茶湯,而且在蛻變的過程賦予美學與藝術的元素,讓成就的茶湯有足足的泡茶者氣息與思想。將一盒油彩交付給畫家梵高,他不會畫出如同另一位畫家高更一樣的畫,但有一項不爭的事實是,在梵高還沒有將畫裱好,掛上畫廊的墻壁,在藝評界還沒有發表對這幅畫的論述,在梵高還沒有標示出這幅畫的名稱時,這幅畫的藝術性就已經存在了。
泡茶者如何在茶與水的色香氣味覺組合上加入自己的茶道藝術元素呢?他必須要有豐富而且具體的美學與藝術修養,對該款茶的茶況與表現它最高品質的技法有充分的把握。他能應用的專業能力就只是:找尋茶葉與泡茶用水、搭配適當的泡茶器材質、掌控泡茶水溫、茶水比例、浸泡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