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高山上的軍營村,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村莊。明末清初時,這里是一個軍營,軍營二字作為村名流傳下來。
軍營村坐落在廈門第二高峰“狀元尖”腳下,最高處海拔超1000米,和同位于蓮花鎮的白交祠村一樣,都是廈門最邊遠的高山村之一,在山腳下乘車上山要40分鐘,全程山路有211個彎。到達頂峰,瞬間會被層疊如畫的梯田和古樸雅致的民居吸引,果然無限風光在險峰。
和村民打聽以往軍營村的樣子,他們笑著說,那真是“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山高路遠,土路難行,資源極度匱乏,山下的姑娘不肯嫁進來,出去的年輕人不愿意再回村。軍營村、白交祠村兩村成為廈門的偏遠貧困村,曾有人形容,這兩個村莊想脫貧致富真是“山高水遠步步難”。
但廈門人不畏山高、不懼路遠,牢記“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經過多年持續的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高山村”已然大變樣。
“山上戴帽、山下開發”是指在山上種植茶樹、柿子樹等經濟樹種的同時,要在山頂種上生態林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據介紹,軍營村有保護生態林4000余畝,與白交祠村共同享有24000畝青翠山地。生態改造老茶園6500多畝,更新優質品種,在茶園內套種果樹,保持有機、綠色、生態環保優勢。如今,兩個村產業興、環境美、生態優,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幸福村,不但脫貧,還攀登到鄉村振興的新境界。
軍營村主要產業是高山茶。“村里早些年制茶要用大量木柴,破壞生態又造成污染。后來,政府下大力氣為村里通上了電,就像帶給我們光明一樣,村民的生活大變樣。”軍營村黨總支書記高泉偉說,“這些年,我們積極參與治理,管好山、管好水、種好茶葉,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旅游,村民們都富起來了。”
近幾年,旅游業也成為村民的收入之一。民宿、營地以及各類體驗類項目紅紅火火發展起來,雖然一直在擴容,但節假日還是一房難求。
軍營村“80后”村民高樹籽在外創業多年,始終關注著家鄉。看著軍營村變得越來越好,加之政府也號召村民返鄉創業,一直觀望的他,于2019年回村發展旅游業。
他說:“當初我想回來試試看,沒想到生意越做越大,看到政府把環境改造得這么好,我去年又投入了100萬元建了民宿和營地。”
軍營村雖然變富了、變美了,但仍保留著閩南文化的特色。他們利用自然資源,打造了“閩南小九寨”的七彩池、半畝方塘、省級非遺蓮花褒歌、九龍溪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軍營村深入挖掘并發揚傳承蓮花褒歌等傳統文化,不斷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堅持共建共享鄉村治理,制定村規民約、實施陽光村務、組建道德評議隊。
“高山議理堂”是軍營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文化元素充分體現的樣板。2018年,議理堂由同安區委政法委牽頭,區法院、司法局、蓮花鎮政府創新設立。議理堂是集糾紛化解、普法宣傳、道德評議為一體的基層矛盾調處中心。
“議理堂采用‘線上+線下’方式,實現‘面對面’同步在線調解,免去村民往來奔波之苦。”軍營村村委會副主任高建設說。
議理堂也是村內新型鄉村治理模式“鄰長制”的活動載體。高建設說:“議理堂由村調委會、鄉賢里長、司法所和法院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村民遇到糾紛、難題等都愿意到議理堂講一講、問一問,做到鄰里事鄰里了。”
2021年2月,軍營村被司法部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廈門市公安局同安分局在軍營村設立了高山警務工作站和警務服務中心,服務村民,服務游客,警民一心,山高水長。
責任編輯/吳少宇 美術編輯/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