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通過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與發展,能夠對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起到良好的解決效果,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運作效率與市場競爭力。但是在供應鏈金融規模不斷擴大與加深的背景下,在具體運行期間會受到諸多風險因素的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體系發展中,要做好金融風險來源的分析,做好各類風險因素的管控工作,保障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落實效果,為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供應鏈金融風險的來源
信用風險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在發展中的信用風險問題更加突出,因為供應鏈金融是在物資、商業、信息、資金流動傳遞及時與準確的基礎上才能開展的金融發展模式,對于供應鏈金融各參與方的市場信用度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是近年來受到經濟下行等因素的影響,金融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延遲情況,部分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還會通過編造虛假信息的方式在金融機構獲得融資,造成信用風險增加。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資金的貸出者,要做好各參與主體的產品、信用與交易行為等全面審查工作。但是就具體審查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部分審查機構還有資質不夠的問題,審查結構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性,誘發一系列的信用風險問題。
操作風險 一是欺詐風險。在融資活動中,供應鏈資金的需求方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可能會通過粉飾財務報表或者遞交虛假信息的方式,讓銀行在資金審查過程中出現誤判的情況,影響到銀行的正當權益。而且供應鏈金融體系中,有著參與主體多、利益糾葛復雜的特點,在金融活動開展中會產生比較高的欺詐風險。
二是流程風險。供應鏈金融體系在運行中有著參與方多與金融流程復雜的特點,相關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循金融操作規范進行作業,提高各項業務操作執行的合理性,避免金融風險問題發生。目前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中,部分銀行機構存在融資程序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因為缺乏全面完善的流程制度作為支持,部分操作者在流程操作中可能存在違規行為,產生一系列的操作風險問題。
三是業務主體風險。在現有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中,要求各參與企業能夠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才能保障供應鏈金融的穩步發展。供應鏈上的金融企業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做好其他參與企業的職責劃分,保障供應鏈上各項金融業務活動的穩步推進。在供應鏈金融體系操作中,如果參與企業出現了不負責行為,沒有做好與其他參與企業的關系協調工作,也會誘發操作風險問題出現。
政策風險 供應鏈金融體系運行中,會受到較多政策因素的影響,如果沒有及時根據政策變化情況進行操作流程的調整,就有可能因此而產生一系列風險。因出于多方面考慮,政府會通過一些政策來限制或禁止某一行業與產業,若企業屬于這一行業范疇必然會發展受阻。我國現階段針對供應鏈金融行業雖然也制定了相關政策,但存在著政策環境不穩定的問題,因此容易出現一系列的政策風險問題。
產業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體系運行中,供應鏈上有資金需求的企業與其他合作企業是否處于穩定、平衡的合作關系,也會影響到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效果。就供應鏈金融運行中的產業風險問題進行分析,同時,如果上游供應企業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到下游企業,有上游公用企業產能不足或過剩,會造成下游企業出現生產風險。
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管控措施
健全信用評估機制 在供應鏈金融體系建設中,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問題。為了規避信任風險問題發生,銀行機構要通過聯網方式,構建企業的信用等級評估體系,基于企業資金規模、經營情況、歷史守約情況與債務償還能力等多項指標,對企業的信用等級進行合理評估。通過信用等級設置的方式,能夠對企業的社會信用情況起到良好的效果,也能夠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工作提供良好依據。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基于供應鏈金融體系的運行需求,對現有的信用評估體系進行充實與優化,確保信用等級評估的精準性與合理性,在對企業市場行為進行約束基礎上,為后續供應鏈金融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
優化業務操作流程 在供應鏈金融體系發展中,需要在基于以往供應鏈運作與組織結構運行狀態基礎上,在柔性化與高效化標準下,對現有的業務流程內容進行不斷豐富,規范各項業務操作流程,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優化業務流程的過程中,可以將扁平化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管理活動中,提高企業管理工作質量與管理效率。這樣有助于各項供應鏈金融工作的規范化運行,避免供應鏈金融運行中業務操作風險的發生。
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金融領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通過強化信息建設力度的方式,有助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控制,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業務活動需要依附于互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參與主體較多,加上這一模式的業務流程相對來講會比較復雜,所以在金融體系運行期間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誘發一系列的風險問題。通過強化信息化建設的方式,能夠對供應鏈金融體系運行中的各項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
在強化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銀行等金融部門、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均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對合作對象相關信息深入展開調研。而若能借助信息化平臺來展開調查,則能及時全面了解合作對象信息,借助社會評價評估系統對合作對象的信用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判斷是否與其開展深度合作,對信任風險問題也能起到良好的規避效果。供應鏈上的各企業可以基于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與倉儲企業的溝通效率與質量,提升企業自身的倉儲管理水平以及整體經營管理水平。而借助信息化技術,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動態化地監管資金。同時供應鏈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也可通過信息預警機制的構建,及時發現隱患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最大限度地減少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
另外,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對資金的流向問題進行實時監督與管理。如果發現供應鏈企業存在一定的運營問題,可以基于信息化技術設置預警機制,在風險發生之后及時進行解決,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問題的發生概率。
做好政策研判工作 政策風險是影響供應鏈運行的重要風險因素,而且還有著一定的不可控性特點。因此在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各參與企業需要認真研讀政府部門的各項調控政策,在對國際以及國內的經濟走勢情況充分掌握基礎上,構建長期性與全局性的戰略發展體系。在出臺了新的政策之后,要對政策的內涵進行深度解讀,根據政策變化情況對供應鏈金融運行體系進行優化調整,減少政策風險問題的發生。供應鏈中的各企業在業務活動中,要基于現有政策變動情況,讓企業的經營業務與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朝著規范化的趨勢發展,在顯著提高供應鏈運營水平基礎上,對于政策風險等問題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持續提升供應鏈金融監管水平 近年來,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也衍生出來了一系列風險問題,對供應鏈各參與方的正當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比如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部分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在自身業務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虛假倉單與虛構貿易信息的問題,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資產審計中審計結構的準確性難以保障,容易誘發一系列的金融風險問題。在防范業務風險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提升金融監督管理工作水平,對企業的各項金融行為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的方式,對于一些資質比較差的金融機構、資質不達標的企業機構,不得進入供應鏈金融體系中。
對于已經進入到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金融機構與企業單位,要通過定期考核的方式,對信用評價過低或者運營風險較大的企業要進行剔除,保障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對于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才出現的各類違規行為,要配套相應的獎懲措施,通過給予處罰或者限制再次進入市場等方式,不斷提高監管工作水平,幫助企業減少自身的業務風險,推動供應鏈金融行業的穩步發展。
做好柔性化管理 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工作中,需要加大對外部環境變化問題的重視力度,基于外部環境變化情況優化風險管控策略,防止各類風險問題的發生。因此在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中,需要應用一系列的柔性化管理手段,對外部環境信息與市場信息進行高效與全面的采集與分析,及時發現有負面影響的問題,并且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減少外部環境問題對供應鏈金融所造成的沖擊。
在柔性化管理模式應用過程中,主要是從適應、緩沖以及創新等三個方面入手,提高供應鏈金融體系對于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對于經濟周期波動、政策變化等問題對供應鏈造成的沖擊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抵抗效果。此外,在柔性化管理模式中,要通過對外部環境變化情況進行整合與分析的方式,讓供應鏈內部可以快速地做出反應,對供應鏈內產品的產量、種類以及經營模式等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減少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發生。
構建多維度數據風險評價體系 在市場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供應鏈金融風險也朝著復雜性的趨勢發展,因此還需做好數據評價體系的完善工作,基于現有供應鏈金融體系的運行模式,構建多維度的數據風險評價體系。在功能供應鏈金融系統中,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對供應鏈金融運行中的各類數據進行整合,基于多維數據分析的方式,實現風險隱患的準確評估,對現有供應鏈金融多元化業務開展中的風險問題起到良好的規避效果。而且多維度數據風險評價體系的應用,也能夠為功能供應鏈上各企業的信用風險情況進行客觀與公正的評估,減少信任風險情況的發生。
近年來,我國供應鏈金融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對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良好的融資渠道。但是目前在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中,各類業務開展要面臨多元化的風險問題,這也就需要采取針對性的風險防控措施,從源頭上減少風險問題的發生,推動我國供應鏈金融行業的健康和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