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是提升財務管理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綜合治理水平。固定資產屬于消耗類資源,只有在一定時期內將資源效用最大化發揮,才能確保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尤其是在新時期背景下,各行各業都不斷追求高質量發展目標,民營企業本身就具有自主核算和自負盈虧的特點,若不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就會產生不必要的資源閑置或資源浪費,非常不利于企業健康發展。目前,還有不少民營企業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從管理理念、制度、人才和技術等多個層面均有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實現財務管理轉型升級,降低固定資產的成本和損耗,民營企業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予以解決,通過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來提升企業的綜合運營效率。
固定資產管理是一項系統性較強且工作龐雜的科學管理活動,需要企業所有部門配合并參與,要求固定資產的管理部門和使用部門分別承擔自身責任,只有各主體間協調溝通,才能取得較好的管理成效。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數量清查或資產采購等,而是要實現對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即科學分析并衡量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將固定資產作為企業資源利用的關鍵內容,將資產價值轉化為財務管理層面的效益,通過精細化的固定資產管理,實現民營企業“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標。鑒于此,本文章對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從固定資產管理的涵義與意義出發,隨后梳理目前民營企業推進該項工作需突破的難點問題,并予以相應的策略探討,旨在為民營企業促進財務管理轉型升級提供有益參考。
相關涵義簡述
超過特定使用年限和購買金額的有形資產均稱為固定資產,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常見的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超過一年的建筑物、機器設備、工具、通用設備等,除了生產經營所必須的固定資產,單位價值超過規定金額數值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可認作企業的固定資產。同時,除了可視化的有形資產,固定資金也被視為固定資產的一部分,相較于流動資金,固定資金的使用時間較長,且使用期限內可多次發揮作用。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在報廢前依然保持原有形態,并且在固定資產的實際消耗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損壞,固定資產價值隨之降低。
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固定資產管理涉及資產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從采購開始,到中期的使用、維護、管理以及最終的報廢折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管理不當的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資產損壞。但企業通過改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優化相關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條例,使資產的管理人員和責任部門能夠遵循固定資產制度,嚴密監控固定資產在不同環節的價值變化,規范管理流程和自身行為,進而保證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
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民營企業在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后,按照資產屬性進行嚴格的保管維護,從而延長了資產壽命,企業無須進行不必要的資產購置,降低成本,擴充利潤空間。同時,加強固定資產管理能夠最大化提高資產效率,企業通過購置性價比高的設備儀器,提高單位產出率,以較低的成本換取較高的產品產量,通過提升產品銷量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另外,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有利于財務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轉型。現代化的固定資產管理追求資產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同步更新,這就需要企業具備統一的數據信息處理平臺,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分別在系統內更新資產數據,實現雙方實時共享。
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問題
固定資產配置問題 目前,在新會計準則下,對固定資產的界定發生了一定變化,由于很多民營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界定比較模糊,因此容易出現固定資產配置不合理的情況。在管理實踐中,部分民營企業在資產配置環節缺乏計劃性,沒有從購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采購計劃,特別是對于經營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當存在分、子公司時,公司有時會通過不斷加大資產采購力度來證明自身價值,但由于缺乏科學的購置計劃和購置監督機制,導致固定資產的審批和入庫等流程不嚴格,整個固定資產購置環節體現出一定的盲目性,非常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固定資產內控問題 首先,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管理職責劃分不清晰,沒有建立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責任條例,也可能因責任制度不夠完善導致追責困難,一旦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部門間容易出現責任推脫的不良情況,導致資產閑置或無人管理的情況普遍存在;其次,不少民營企業長期處于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各部門間的溝通交流不及時,固定資產使用信息沒有及時傳達給財務部門或固定資產管理部門,未及時建檔立卡并更新卡片內容,信息滯后和信息不完整給固定資產管理造成負面影響,財務賬目失真。
固定資產閑置問題 一是企業自身產業結構和業務項目的調整,導致原先的生產設備或研發儀器等不再使用,形成原有固定資產的閑置;二是科技的進步影響了設備的更新換代,舊有固定資產無法滿足現階段的生產經營需求;三是不合理的資產購置,比如重復購置或盲目購置導致的資產積壓。總的來看,閑置資產會占用企業的資金和倉儲空間,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還無法創造收益,給企業帶來不同程度的經營風險。
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問題 我國正處于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正廣泛滲透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企業管理也不例外。但部分民營企業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沒有與信息化技術緊密結合,企業固守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習慣,對新型管理系統的接納度不高,也沒有為內部人員提供有關信息化管理的針對性學習和培訓,紙質化辦公仍為主流工作方式,未及時引進更為先進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導致整體工作效率低下。現代化的固定資產管理要求人員具備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但資產清算和信息記錄等基礎性工作占據人員大量時間,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無法實現能力突破和理念轉變,專業的財會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等不達標,影響了固定資產管理質量。
民營企業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策略
合理界定并配置固定資產 首先,在資產購置前期,應設計科學的固定資產購置計劃,該計劃由財務部門與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共同商議,若企業內未設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也應設置專崗專責的人員管理固定資產相關事項,要求該崗位人員熟悉企業固定資產使用狀態,包括資產品類、數量和價值等,從而配合財務部門做資產的價值分析與需求分析,提升固定資產購置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企業上下應嚴格履行固定資產購置的審批流程;其次,企業可考慮建立固定資產管理考核政策,規范資產使用行為,提高人員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將資產使用效果和績效薪酬相聯系,形成全員參與固定資產管理的良好氛圍;最后,為了更好地防控固定資產管理風險,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購置需求及時修改資產預算方案,提高資產購置的詢價比價能力,避免預算超支造成的資金風險。
加強固定資產內控管理 首先,完善固定資產管理責任,通過優化管理制度和規章條例,利用符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的責任制度加強固定資產內控管理,在嚴格的制度框架下約束資產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的工作規范,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確保固定資產出現問題時可進行第一時間的追責問責;其次,健全部門間的溝通機制,特別是財務部門與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溝通,確保固定資產的動態信息與財務部門的臺賬相符,各部門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應將資產情況按期匯報,尤其是資產損壞、報廢、更換等過程,各部門間需緊密溝通,進而考慮資產是否重新購置或部門間進行調換即可,提高固定資產內控質量;最后,做好固定資產的清查工作,只有企業精準了解現存的固定資產情況,才能為固定資產管理做好鋪墊,企業應安排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按季度和年度對資產進行盤點,在管理系統內錄入最新的資產信息,并同步更新資產卡片,特別是對于一些通用設備,資產使用人和責任人的變動應及時記錄,塑造全員參與固定資產管理的工作模式。
提升閑置資產處置能力 一是針對資產盤點結果,制定閑置資產的處置方案、處置節點、處置方法及處置流程;二是開展定期的閑置資產處置工作,客觀分析資產價值,充分掌握閑置資產的數量、使用年限和估值等整體情況,為財務部門對閑置資產的計提折舊做好充分準備;三是對閑置資產的處置結果進行統計和考核,提出規范性的整改意見,針對固定資產常見的異常和故障問題出具分析報告,著重標注和說明,一方面減少資產使用不當造成的閑置,另一方面為下次的固定資產購置提供參考。民營企業通過提升閑置資產的處置能力,進一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完善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 一方面,固定資產管理人員作為各項管理措施的基礎執行力量,提高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非常必要。民營企業應加強對人員的信息化管理技能培養,圍繞新操作系統的使用流程對相關人員開展培訓,提升人員對固定資產管理專業理論的了解度,建立管理系統實操學習小組,要求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優化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時要注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與OA辦公網的互聯互通,簡化資產需求的審批流程,與固定資產后臺的數據庫連接,將資產的購入、報廢與轉移等文件以標準化格式錄入固定資產管理數據庫,并給數據庫設置訪問權限。
總而言之,固定資產管理是民營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內容,同時也是許多民營企業目前所要克服的重點和難點。鑒于目前我國經濟市場已正式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民營企業順應時代潮流進一步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民營企業全面加強固定資產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從規模擴張式的市場競爭轉變為降本增效的現代化競爭,利用固定資產管理的契機,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除了重視有形資產,還有效深入挖掘無形資產的價值,對技術、人才等要素加大投入,為企業提高總體經營質量和生產研發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不斷地補充并更新民營企業的各類資產資源,加快企業在產品和服務兩方面的雙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