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重要引擎。研究發現,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缺乏科學的服務機制、完善的基礎設施、多元的文化產品、高效的服務人才隊伍。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設、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文化產品特色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的對策,以促進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公共文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系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7-1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03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1]。
鄉村振興塑形鑄魂,需要大力發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結合文化資源稟賦和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突出、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的文化業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彰顯國家對鄉村公共文化發展的重視。這就要求探索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新體系建設之路,以確保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發揮,持續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在分析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建議,以促進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
1 文獻回顧
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見解,研究成果豐富,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注重政策、基礎設施、供給主體、人才隊伍等方面內容。在供給主體方面,苗俊玲等[3]認為,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充分發揮鄉鎮的領導、組織和支持作用。在需求主體方面,吳理財等[4]認為,要以治理的邏輯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重視群眾意愿、整合社會資源,以此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關琮嚴等[5]指出,發展鄉村公共文化體系,需要在已有的體系內激活和培育鄉村民眾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在人才隊伍方面,張靖等[6]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應建立一站式、三類人員的管理制度,在各大文化站配備技能指導、活動策劃和管理等三類人員。姜廣多[7]提出,我國的鄉村公共文化體系雖已初步建立,但在滿足村民需求上還存在形式化、低效率等問題。
2 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2.1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逐步構建
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斷完善。在服務機制方面,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使用效率不斷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不斷增加,以滿足村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杭州市拱墅區為例,其以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供給主體及時落實群眾的文化需求[8],以實現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國出臺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政策,以保障村民的文化權益。
2.2 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基礎設施是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供給不斷提升,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h級文化站、體育中心及鄉村文化館、圖書館等都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是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一些東部省市,逐步將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一縣兩館一院(圖書館、文化館、數字影院)’‘一鄉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一廣場(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明確的層級標準”[9],落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
2.3 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出現特色
鄉村公共文化產品逐漸多樣化。一是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內容逐漸增多。基層圖書館的藏書、文化活動中心的娛樂活動種類、公開展放的電影類型等,內容多元、形式多樣起來。通過“互聯網+文化”,促成鄉村文化新樣態,推動更多更高品質、多樣化鄉村文化產品上線上云、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等[10]。二是文化服務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不少地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挖掘地方特色,將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例如,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挖掘自然人文底蘊,打造民間“非遺+文創+農特產”聚集地等,促使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影響力不斷提升。
2.4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日益壯大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逐漸完善。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的《2021年全國基層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隊伍培訓工作計劃》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數量上,鄉村公共文化專職服務人員不斷增多。此外,還出現了少量的兼職人員和志愿者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例如,廣東省提出通過職業教育、委托培養、兼職客座、定期服務等方式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在人員結構上,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積極納入年輕人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人員,打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傳統結構。例如,上海市要求做好社區公共文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工作,以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甘肅省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基層網點的工作人員必須進行崗前培訓和統一考試。
3 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困境
3.1 缺乏科學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缺乏生機的關鍵問題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的固化。主要表現為:其一,在需求方面和評價方面體現為缺乏完善的信息傳導機制。村委會在聯系村民方面不夠規范,較少聽取民意,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重大問題的討論流于形式。由于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有限,政府和相關部門普遍認為無需過多的投入,其評價機制難以滿足村民實際需求。其二,在保障方面體現為缺乏明確的管理機制和獎懲機制。由此造成了基礎設施閑置報廢、服務經費濫用等問題。從《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2年)得知,全國鄉鎮文化站有32 524個,全國鄉鎮文化服務站一年提供服務總次數為11 712 285次,平均每個鄉鎮文化服務站一年提供服務總次數為36次[11]。
3.2 缺乏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問題在于其基礎設施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其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覆蓋率較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唯“指標”論好壞的現象,使得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過度追求文化政績。根據全國31省267個村莊的調查,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能夠完全滿足村民需求的占比為5.36%,不能滿足的情況占比為51.34%[12]。其二,較城市而言,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發展極不均衡。盡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明確指出“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但由于基層財政困難重重,有限的財力根本無力為鄉村提供足夠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13]。
3.3 缺乏多元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問題在于缺乏多元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主要表現為: 其一,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同質化嚴重,形式較為單一。現有文化產品已不能完全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針對全國17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調研發現,17個縣“均尚未制定有關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的制度政策”[14]。其二,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內容品質較低。村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供需結構失衡嚴重影響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根據對全國19個省23 742位村民的問卷調查,只有7.8%的被訪村民對鄉鎮的鄉村文化工作很滿意,高達26.3%的被訪村民表示不太滿意[15]。在自上而下的供給方式中,雖然鄉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升,但村民的需求依舊沒有得到較好地滿足。
3.4 缺乏高效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
由于缺乏高效的人才隊伍,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其一,工作人員服務意識較差。一方面,有些工作人員官本位思想嚴重,注重任務的完成情況,忽視了村民的滿意度,缺乏服務意識。另一方面,有些干部 “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服務方式單一,缺乏以人為本的便利性”[16]。其二,尚未完善和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制度。缺乏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激勵機制,以及對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以桐梓縣為例,“參加2019年馬鬢苗族鄉、黃蓮鄉分別舉辦的苗族服飾繡娘培訓班一期的人數僅90人”[17],而且該縣通過“增加文化活動次數來鍛煉人才”??梢?,這對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無疑缺乏有效的措施。
4 促進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對策
4.1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設
健全現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保障是推進機制創新。一是建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多主體協同供給機制。一些發達國家的重要經驗就是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協同供給,如美國民間組織主導的 “民間自愿”模式、英國中央和地方的“共同管理”模式等。二是建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對接機制。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眾是村民。因此,要建立決策前收集村民的文化需求、決策中村民參與制定方案、決策后村民負責評估的信息對接機制。三是構建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機制和獎懲機制。我國應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地方性法規。
4.2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性任務在于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提高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覆蓋率。大力整合社會資源,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同時,堅持方便村民的原則,將村民囊括在服務半徑之內,切實保障村民的文化權益。二是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對鄉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和鄉村網絡文化引導提出基本要求。各地要加大投入,建設鄉村網絡文化陣地,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配套服務。
4.3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特色產品發展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的主要任務在于堅持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創新,培育多元化、特色化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一是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培育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產品。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和發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例如,福建省的首溪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建設中,融入了農耕文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等要素。二是以村民為主體,開展豐富的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各地應拒絕“喂哺式”的鄉村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將國家文化建設導向和村域特色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具有特色的鄉村公共文化活動。三是大力發揮鄉村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提升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鄉村文化產品應具有差異性。同時,各地應充分發揮媒介的作用,大力宣傳鄉村文化產品的特色和鄉村文化品牌故事。
4.4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各地應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著力進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發展體系。要想真正吸引、培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就需要完善“選人、用人、留人、育人”制度,全面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質量。二是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的激勵機制。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政策,為優秀的文化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三是培養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層次文化人才。各地應積極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加強領軍人物和專業文化人才的培養,壯大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層次文化人才隊伍。
5 結束語
高質量發展是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時代主題,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進程。只有全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充分激發才能變為現實。為此,必須通過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加強鄉村文化研發特色產品,以及完善人才隊伍等措施,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梅.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新知新覺)[N].人民日報,2022-03-16(9).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工業信息安全,2022(9):87-109.
[3]苗俊玲,司璇.鄉鎮基層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研究:以秦皇島市海港區為例[J].時代經貿,2016(15):49-52.
[4]吳理財,解勝利.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40年:理念演進、邏輯變遷、實踐成效與發展方向[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9,20(5):100-111.
[5]關琮嚴,李彬.“舞市”:新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轉型再造[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1):94-99.
[6]張靖,廖嘉琦.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智慧: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22)綜述[J].圖書情報知識,2022,39(5):12-19,30.
[7]姜廣多.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文化建設對策[J].農業經濟,2022(7):52-53.
[8]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
[9]沈壯海.向新而行[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
[10]李先吉,李果.數字化之路 數字經濟知與行[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2[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2.
[12]]董帥兵,邱星.供給側視角下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振興:基于全國31省267個村莊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1(2):30-36.
[13]盧小祁.中國式財政分權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2.
[14]呂紅軍.留守婦女兒童教育脫貧研究 基于大學生社會調研的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22.
[15]尚子娟,陳懷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的價值邏輯和推進路徑[J].中州學刊,2022(11):81-89.
[16]高靜,王閃閃,丁甜甜.需求導向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17]貴州省文化館編.貴州文化館事業發展報告[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高布權(1969—),男,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劉慧娟(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