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機收低樁稻的再生率不高、再生季穗數不足和不穩產、傳統高樁再生稻的物化成本和勞力成本逐年提升,導致種植戶的收益空間被不斷壓縮,而直播水稻栽培面積卻在不斷擴大。試驗將再生稻技術應用于直播稻田,探索出既省工省力節本,又能穩糧增收的直播機收再生稻技術。當田地處于不過濕過干、有微裂、呈以黑為主的花白狀態時,使用收割機來收獲水稻;收割機行走碾壓后,要保證田地不下陷、不起糨糊。對直播稻田機收碾壓帶上的水稻老樁的再生率進行調查,并對相關指標進行計算與分析。結果表明,單蔸活株數與單蔸再生率呈負相關,即采用小叢密植有利于提高水稻再生率。
關鍵詞:水稻;直播再生栽培;不同叢內密度;干田低樁機收;稻蔸再生率;非參數測驗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7-7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18
0 引言
直播栽培技術與再生稻技術是省工省力、節本高效的水稻栽培技術[1-5]。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將導致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增加。目前,水稻從育秧、耕地、施肥、插秧、收割、秸稈切碎拋撒到稻谷烘干,已基本實現全部機械化[6]。在此背景下,以節本增效著稱的傳統高樁再生稻技術,也因頭季稻需要人工無踩踏收割,而導致其與時代發展趨勢及農民生產需求嚴重脫節,失去匹配應用的基礎。同時,傳統的再生稻耕作難度大,需要較高的勞力成本及特殊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手段,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栽培技能的農民無法完成相關操作,從而易出現收成不佳、產量不穩的現象。這嚴重制約傳統再生稻技術的應用。因此,有必要對水稻直播栽培技術與再生稻技術進行改造升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及地點
1.1.1 試驗地概況
筆者于2022年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廬豐畬族鄉中坊村林福家庭農場“內香優龍絲苗”撒直播低樁機收再生田進行調查,試驗田面積約為100 m2。試驗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4—6月為梅雨季節,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7—9月常有臺風雨,尤其是立秋后,臺風雨更是頻繁。試驗地是商品糧基地的核心區,砂壤土,地力中等,近路平坦、光照充足、保水性能一般,且灌排方便。
1.1.2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的水稻品種(組合)為內香優龍絲苗。
1.2 試驗設計
于試驗地隨機從收割機下田處離田埂1 m處設第1個調查點,并向前調查,每隔1 m設置一個調查點,統計碾壓帶上連續10蔸老樁的總活株數,用老樁總活株數的平均數作為樣本蔸進行計數考量,并采集與單蔸活株數、單蔸再生率相關的數據。
1.3 取樣、考量指標及統計方法
在對試驗顯著性進行分析時,先對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并用朱孝達[7]提出的非參數序號相關法來計算單蔸活株數與單蔸再生率序號相關系數的大小和方向。
1.4 田間管理要點
在頭季稻和再生稻種植過程中,采用水稻高優防早衰栽培技術[8-10]。
1.4.1 選用熟期合適的多穗型品種內香優龍絲苗
試驗選用抗逆性較強且灌漿期較短的多穗型優良品種——內香優龍絲苗,并采用多品種輪作輪換的種植方式。與早稻同期播種,使前后2茬稻抗性最弱的孕穗揚花期和灌漿期均在6月中旬—9月中旬(避開雨季),且頭季稻應在立秋前少雨水、干田不陷狀態時收割完畢。
1.4.2 種子消毒
對種子做好無包衣溫湯消毒處理,避免因種子攜帶侵染性病蟲源而導致苗期病蟲害大量發生,從而提高出苗的成秧率。
1.4.3 實行健身高產栽培
全層施足基肥(占全季施肥的1/3~1/2),并結合栽培季主風向開好可排水兼通風的步道溝后,足量直播,每667 m2直播0.75~1.00 kg稻種。
1.4.4 肥水管理
非有效分蘗期采用調節溝水深淺的方式供水,使土壤持水量維持在60%~80%的濕潤富氧狀態。
頭季稻重施鉀氮穗粒肥,保證活稈灌漿成熟、不早衰敗根(占全季施肥量的1/3);當葉色褪淡落黃、倒三葉抽出后,每667 m2施用7.5~10.0 kg氯化鉀+2.5 kg尿素;齊穗后若出現局部葉色褪黃,每667 m2施用1.5~2.5 kg尿素。
1.4.5 草害及病蟲害防控
直播齊苗后,采用水層控草措施,在最大限度促進分蘗的同時,發揮水層和生物抑草的作用。同時,對局部稻田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
在選用抗性品種及控制田間濕度和肥料施用量的基礎上,試驗稻田未出現病蟲害,未曾用藥。
1.4.6 頭季稻收割
立秋前,在田面花白、硬而不裂、九黃時,在晴天收割水稻。收割前斷水7 d左右,當田面花白干硬后再進行收割,避免收割機因下陷起漿而糊住稻樁,從而影響再生苗出苗。收割前,每667 m2先施用5.0~7.5 kg尿素+10.0~12.5 kg復合肥。用帶秸稈粉碎拋撒裝置的收割機進行留樁(5 cm)機收,收割時盡量減少兜圈掉頭的次數,割后傍晚時灌跑馬水。
1.4.7 再生稻肥水管理
再生稻肥水管理與極早熟水稻品種相同。低樁再生稻生育期要短10~15 d,營養生長期相應縮短。因此,在前茬割后10 d內分2次根施肥料。割后保持田面濕潤,靜待出苗;當3~5 d后全出苗且無水層時,每667 m2施用5 kg尿素+5 kg氯化鉀,復水建立薄水層,繼續攻苗;5 d后再施用5 kg尿素+5 kg氯化鉀,用于攻穗攻粒。
2 結果與分析
撒直播內香優龍絲苗大小蔸的再生率見表1。頭季單蔸活株數與單蔸再生率的相關系數計算公式見式(1)。
[rs=1-6d2n(n2-1)]" " " " " " " " " " " " " " "(1)
式中:d為序號差數;d2為序號差數平方;n為序號數。
計算后可知,頭季單蔸活株數與單蔸再生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90 9,呈高度負相關,即隨著頭季單蔸活株數的增加,單蔸再生率降低。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盡量采用小叢密植,保證田間密度與減少蔸內株數,盡量使叢內植株個體不擁擠、生長發育更充分。這有利于提高單蔸的再生率,進而提高大田群體的再生率,搭建起豐產再生苗架,較早進入始穗灌漿成熟,并獲得較為穩定的產量,形成豐產。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低樁機收應在田土烤到田面干硬結實、以黑為主的花白微裂狀態、機具入田行走時泥不下陷且土不碎時進行工作;頭季單蔸活株數與單蔸再生率呈高度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890 9,即隨著頭季單蔸活株數的增加,單蔸再生率有降低的趨勢。
3.2 討論
對水稻田進行調查后發現,直播水稻分蘗節位低、分蘗早、分蘗多、有效穗多,頭季稻和再生稻均無移栽緩苗滯長的現象,尤其是再生季的始穗期、成熟期比相鄰田同品種育秧移栽要提早10 d左右,可避過秋旱和秋寒的危害。直播植株個體相對更分散,個體生長與群體發育比較協調。頭季稻用水以干為主,能節約大量農業用水,土壤通氣好,根系發達,葉面積大,營養面積大。因此,將水稻直播技術和再生栽培技術結合應用是完全可行的,且更具優勢。
直播低樁機收再生栽培不用預留或騰出大田作秧田,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也無秧田育苗的再拔移栽大田過程,具有速度快、播種費用較低的優點,深受種植示范戶的喜愛,推廣應用速度快。許多經濟基礎差、較難雇用勞動力的承包戶都喜歡采用這種方式。
通過對再生稻的對比調查發現,單蔸活株數與再生率呈負相關;經序號相關分析可知,小叢密植有利于提高再生率,低樁機收有利于保蔸再生栽培。此生產模式的技術關鍵點是田要烤到以黑為主的花白微裂狀態、田面硬實、機具行走時田不下陷土也不碎時進行機收,從而實現順利再生出苗。
參考文獻:
[1]黃水明.閩西中低地力稻田不同密植規格與單雙本栽植對產量的影響[J].綠色科技,2022(13):114-117.
[2]黃水明.直播田稻鴨共生栽培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22(5):111-115.
[3]黃水明,游月華,江傳芬,等.無化學合成物投入的稻谷栽培綜合試驗[J].綠色科技,2019(19):179-182,184.
[4]黃水明,陳萍萍,游月華,等.不同樁高對再生稻生產的影響[J].福建稻麥科技,2012(1):15-18.
[5]黃水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栽培方式對低樁水稻再生生長的影響[J].福建稻麥科技,2011(3):14-18.
[6]林文雄,翁佩瑩,林文芳,等.中國機收再生稻研究現狀與展望[J].應用生態學報,2024(3):827-836.
[7]朱孝達.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8]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學院,湖北農學院,等.作物栽培學(長江中下游地區適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9]丁穎.中國水稻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10]凌啟鴻.作物群體質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欄目編輯:于瑞濤)
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計劃農業引導性(重點)項目“直播田稻鴨共生技術集成與示范”(2020N0075);福建省科技計劃農業引導性(重點)項目“香型優質稻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2023N0203);2024年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低樁機收再生稻高優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福建省“水稻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其配套技術研究”;2024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項目。
作者簡介:黃水明(1968—),男,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稻谷省力高效綠色栽培技術研究示范與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