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循證實踐

2024-12-31 00:00:00陳綺妮譚秀新孔碧華康秋杰黃子浩
循證護理 2024年14期
關鍵詞:危重癥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evidence to in-hospital transport of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HEN Qini,TAN Xiuxin,KONG Bihua,KANG Qiujie,HUANG ZihaoPany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Guangzhou(Hexian Memori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14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KONG Bihua,E-mail:hxhlb200806@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best evidence in 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and to evaluate its effect.Methods:\"Evidenc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graph\" was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onstruct a dynamic circular practice process.The changes of outcome indicators at system level,medical staff level and patient level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best evidence.Results:At the system level,the hospital transport system and process guidelines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admission and handover record sheet of emergency patients was revised.At the level of medical staff,the scores of medical staff′s knowledge about safety norms for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creased from(45.56±16.45) to(72.44±13.68),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lt;0.001);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review indicators of critical patient transport by medical staff(Plt;0.001);At the patient level,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decreased from 26.8% to 4.7%,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lt;0.001).Conclusion:The practice of in-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ased on evidence-based evidenc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during the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mprove the cognition level of medical staff on the safety of transport,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 transport to the greatest extent.

Key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emergency treatment;critical illness;in-hospital transport;evidence-based practice

摘要 目的:探討循證最佳證據在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并評價其效果。方法:以“證據的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圖”為理論框架構成動態循證實踐過程,并進行應用,比較最佳證據應用前后系統層面、醫護人員層面、病人層面結局指標的變化。結果:系統層面,制定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制度與流程指引,修訂急診病人入院交接記錄單;醫護人員層面,醫護人員對危重癥病人轉運安全規范相關知識得分由(45.56±16.45)分提高至(72.44±13.6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應用證據前后,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相關審查指標的執行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病人層面,不良事件發生率由26.8%降至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結論:基于循證證據的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實踐可降低危重癥病人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的認知水平,最大限度保障病人轉運安全。

關鍵詞 循證護理;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循證實踐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4.008

危重病人是指發生器官功能短暫或者永久的病理生理功能障礙,需要緊急行氣道管理或者呼吸、循環生命支持的病人[1]。危重病人為明確診斷或治療需要進行轉運,轉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轉運安全相關制度、轉運流程指引、病人病情、轉運團隊業務水平、轉運設備等,導致轉運風險無處不在,可直接或間接引起不良事件的發生,嚴重者可發生心臟呼吸驟停[2-3]。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危重病人轉運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高達79.4%[4]。危重病人轉運安全一直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2015年病人轉運已被列為美國醫療機構關注的十大病人安全問題之一[5]。目前,國內外已頒布了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指南[6-7],部分學者也對危重病人轉運安全進行了探索[8-10],但由于國情不同、地域醫療資源差別大、不同地域不同等級醫院的危重癥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分布差異大,難以套用固有模板用于危重病人的轉運與管理[11]。我院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多依賴經驗總結,缺乏基于循證證據的轉運管理。本研究通過檢索國內外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的最佳證據,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將基于循證的危重病人院內轉運最佳證據應用到臨床工作中,評價證據應用前后的效果,促進急診危重病人轉運安全。

1 資料與方法

以“證據的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圖”為理論框架,包括準備、實施、評價及維持4個階段,共12個步驟構成動態循證實踐過程[12]。其中模式圖中“分析障礙”步驟參照“渥太華研究應用模式”中的“評估障礙和促進因素”理論進行原因分析與制定對策。

1.1 證據總結及審查指標的制定

1.1.1 成立循證實踐小組

本研究小組成員共8名,決策層包括護理部主任和急診科護士長2名,負責監督整個項目的實施和進展;4名急診專科護士,其中接受過循證護理學習的1名研究生擔任項目負責人,負責研究的設計、進程控制及數據統計分析;另外2名急診專科護士負責查找證據、收集、匯總數據及臨床質量審查;1名急診專科護士和2名護理骨干負責協助指標的培訓與落實。

1.1.2 確定循證問題

項目小組成員分工對臨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文獻檢索,依據具有高質量、高時效性證據的原則選擇主題,最終確定循證問題為“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最佳證據”。采用PIPOST模式將臨床問題結構化,研究對象(population,P):急診危重癥病人;干預措施(intervention,I):危重癥病人轉運安全管理與對策;專業人員(professional,P):急診醫生、急診護士;研究結果(outcome,O):醫護人員對于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的認知、轉運過程不良事件發生率;證據應用場所(setting,S):廣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證據類型(type of evidence,T):系統評價、臨床指南、證據總結及專家共識。

1.1.3 文獻檢索策略

遵循“6S”證據資源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進行檢索[12]。中文檢索詞為:“急診、危重癥、重癥病人、重癥監護、ICU”“轉運、轉送”,依次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醫脈通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英文檢索主題詞為:transport,transfer,emergency,emergency service,ICU,intensive care unit,critical care,critical illness,critically ill patient。檢索PubMed、美國國立指南網(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UpToDate、危重癥醫學會(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10月31日。初步檢索到1 730篇文獻,通過題目初篩剔除1 710篇文獻,之后復篩剔除10篇(題目重復5篇,內容重復3篇,文獻類型不符合2篇),最終納入文獻10篇[1,3,6-10,13-15],其中指南1篇[7]、系統評價3篇[3,8,13]、證據總結2篇[9-10]、專家意見/專家共識4篇[1,6,14-15]。

1.1.4 文獻質量評價

對納入的10篇文獻進行質量評價。1)指南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Ⅱ(AGREE Ⅱ)進行質量評價[16],包括6個維度,共2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7分計分,“很不同意”計1分,“很同意”計7分。每個維度得分等于該維度中每個條目分數的總和,并標準化,標準化得分=(實際得分-最小可能得分)/(最大可能得分-最小可能得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指南質量越高[17]。依據各維度得分及最后判斷分為3級,A級:強烈推薦,6個維度得分百分比均≥60%,可不更改直接推薦;B級:推薦,得分百分比<60%且≥30%的維度數≥3個,需不同程度修改完善后推薦使用;C級:不推薦,得分百分比lt;30%的維度數≥3個,由于制定方法較差或證據質量暫時不推薦。2)系統評價采用2016版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對系統評價的真實性評價量表[12]進行評價。該評價工具包括11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價為“是”“否”“不清楚”“未采用”。3)證據總結采用追溯原始研究進行質量評價[18]。4)專家共識采用2015年JBI專家共識質量評價工具[12]進行評價。該評價工具包括6個條目,每個條目的評價標準為“是”“否”“不清楚”“未采用”。

1.1.5 總結證據并制定審查指標

提取、匯總得到與主題相關的證據22條,包括規章制度5條、轉運前準備9條、轉運設備管理3條、轉運過程監護4條、交接與記錄1條。根據證據應用的FAME 4個屬性評價[12],即適用性、可行性、有效性、臨床意義,確定是否被納入;納入的證據條目根據2014版JBI證據推薦級別系統[18]確定證據的推薦級別將證據等級依次劃分為5個級別(Level 1~Level 5),分為A級(強推薦)或B級(弱推薦)。最終制定出25條審查標準,見表1。

1.2 證據的臨床應用

1.2.1 研究對象

選取廣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2023年2月1日—3月31日收治的149例危重癥病人進行基線調查,2023年4月1日—5月30日收治的148例危重癥病人進行證據應用。納入標準:急診預檢分診級別為Ⅰ級、Ⅱ級、Ⅲ級,經急診住院的病人;病人或家屬自愿參與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年齡<18歲的病人。納入急診專業組醫護人員共45名,其中男10名,女35名;年齡為22~53(35.80±7.66)歲;急診工作年限為1~30(14.04±8.31)年;醫生7名,護士38名;職稱:高級4人,中級22人,初級19人。

1.2.2 證據應用前的基線審查

2023年2月1日—3月31日開展基線審查。以危重病人轉運規章制度與流程指引、醫護人員對審查指標執行依從性、醫護人員對轉運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評價指標,以病人院內轉運發生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結局指標。采用現場查看法、問卷調查法及護理記錄查閱等方法收集數據。通過制定問卷星問卷,考核45名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滿分為100分。收集危重病人轉運在設備、導管或管道固定、藥物外滲或藥物滲出、病情變化方面發生的不良事件。

1.2.3 障礙因素分析

通過基線審查結果的分析,查找證據轉化過程中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7方面:1)缺乏院內轉運計劃和持續質量改進;2)缺乏急診病人安全轉運專項檢查評價表;3)護士對危重病人轉運安全意識薄弱;4)缺乏定期針對危重病人轉運程序進行培訓和考核;5)轉運儀器設備擺放缺乏空間或操作不便利;6)轉運車床沒有配備輸液架;7)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安全相關知識薄弱。

1.2.4 循證實踐

1.2.4.1 組織及流程的循證變革

變革措施如下:1)制定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計劃和持續質量改進方案。2)完善危重病人轉運制度流程指引,包括轉運前的準備、轉運設備管理、轉運過程監護、交接與記錄4個方面。3)制定危重病人轉運安全核查單,以便做好轉運前的自查與質控,發現問題及時補充完善。4)制定急診科危重病人入院標準化醫護溝通模式(SBAR)交接記錄單。

1.2.4.2 開展教育培訓

根據基線調查結果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實施對策,于2023年4月1日—10日開展培訓。應用以問題為導向(PBL)的教學方法,制定培訓計劃,根據排班把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分為7組,分小組進行情景模擬教學,輪流扮演急診科醫生、急診科護士、標準病人、病房醫生、病房護士、病人家屬、質控員角色。通過反復演練,人人參與質控,不斷發現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與建議,循證護理小組負責進行總結與評價,不斷完善轉運流程指引。將新制定的危重病人轉運相關制度、流程指引、危重病人轉運安全查檢表與SBAR交接記錄單上墻,并組織全科醫生護士學習與應用。

通過開放式提問,醫護人員用紙筆作答,逐項列出,由2名研究者同質化評分。提出問題“您是一名急診科醫護人員,院內轉運危急重癥病人行檢查或者住院,您需要做些什么,或者需要關注哪些方面?請從病人轉運前中后過程思考,在氣道、呼吸、循環、環境等方面思考回答,如何做到保障病人轉運安全?”請醫護人員逐項簡單描述作答,點到即可得分。制定醫護人員轉運相關知識水平評價標準并組織培訓。參照危重病人院內轉運最佳證據總結、危重病人轉運25條審查標準制定。研究小組會議討論總結得出10個條目,具體包括:1)使用危重病人轉運護理單/病人入院單;2)使用急救儀器設備監護轉運;3)評估轉運時間;4)轉運前電話告知接收科室做好準備;5)轉運前做好轉運路線及電梯準備;6)轉運前醫護人員與病人或者家屬做好告知(轉運科室及目的);7)轉運前建立靜脈通道;8)轉運前評估管道固定/通暢(靜脈通道,尿管,胃管,氣管插管管道);9)轉運醫護人員站在病人頭位;10)轉運全程,有醫護人員監測病人生命體征。

1.2.4.3 購置設備

1)生命監測儀:在循證項目實施階段,要求統一規范,預檢分診級別為Ⅰ、Ⅱ、Ⅲ級,經急診收住院治療的病人進行生命體征監護。2)轉運床:為了滿足危重病人轉運需求,增加配置2張轉運床。3)每張車床均配備大小匹配的車床輸液架。4)增設便攜式氧氣瓶。

1.2.5 評價指標

1)系統層面:急診科危重病人轉運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與流程指引;2)醫護人員層面:醫護人員對審查指標的執行率、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3)病人層面:危重病人轉運過程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2.6 資料收集方法

依據審查指標制定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審查表,采用問卷星填寫,應用于危重病人轉運的自查與質控。另外,收集病人的一般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科別、預檢分診級別。基線審查階段和證據應用階段由項目負責人帶領5名經過循證培訓的小組成員負責收集數據。危重病人轉運審查表包括病人一般基本資料、不良事件、醫護人員對審查標準的落實等情況。通過問卷星后臺導出數據,對病人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指標執行情況進行分類與統計。對轉運不良事件進行匯總,由2名專科護士負責質控,包括不良事件的上報與持續質量改進跟蹤。醫護人員轉運知識水平問卷調查,由小組成員分發問卷和解疑,統一回收問卷后,由2名小組成員雙人打分,對每一份答卷評分做到同質化。圍繞10個條目,答對1個條目得10分,滿分100分,每個條目不得重復得分。通過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系統培訓,比較證據應用后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相關規范要求是否掌握得更全面,考核得分是否較前提高。考核得分高說明醫護人員對危急重癥病人轉運安全意識增強,對危重病人院內轉運審查指標落實依從性較好。本研究已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論文批第20231122125號。

1.2.7 統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整理量化后,經雙人核對錄入Excel軟件,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見表2)

2.2 病人層面

2.2.1 證據應用前后院內轉運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見表3)

2.3 醫護人員層面

2.3.1 證據應用前后審查指標的執行情況

證據應用前,通過現場查看醫護人員對審查指標1、3、4的執行率為0,指標6~12、15~18、21、24共13條指標的執行率低于60.0%,指標13、14、19、20、22、23、25共7條指標的執行率gt;60%~70.0%,指標2、5執行率為100%。證據應用后指標16的執行率lt;70.0%,指標7、8、10、15、19、21的執行率為80.0%~90.0%,指標6、9、11~14、17、18、20、22~25的執行率為gt;90.0%~99.0%,指標1~5的執行率為100%。指標1、3、4、6~25應用前后執行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見表4。

2.3.2 證據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證據應用后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相關知識的得分為(72.44±13.68)分,高于證據應用前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相關知識的得分[(45.56±16.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表明證據應用后急診科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安全意識、轉運流程指引等相關知識水平有明顯提高。

2.4 系統層面

通過本次循證實踐,制定了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計劃與持續質量改進方案;修訂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流程指引;制定急診科醫護人員危重病人轉運安全培訓與考核方案;制定危重病人轉運安全查檢表與危重病人入院交接記錄單等。

3 討論

3.1 循證實踐提升了醫護人員對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的認知

研究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危重癥病人轉運安全規范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有明顯提高。證據應用前后的得分由(45.56±16.45)分提高至(72.44±13.68)分。分析可能原因:通過組織培訓學習,全科醫護人員掌握循證實踐基礎知識與循證實踐步驟,提高對循證實踐的認知。循證小組擬定培訓計劃和內容,通過理論授課,提高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運規章制度、流程指引、風險防范的認識。通過從規章制度、轉運儀器設備、人員資質、轉運過程的監護、交接與記錄方面展開詳細說明。另外,通過情景演練提高醫護人員對轉運前的準備、轉運過程監護、轉運交接、轉運風險的防范等重點環節有更清晰的認識。

3.2 循證實踐提升了醫護人員對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的行動力

研究結果顯示,證據應用前后醫護人員對審查指標的執行率比較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與王楓等[19-20]的研究結果一致。循證匯總25個指標包括了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制度及轉運全過程的指引。其中指標16指部分急救儀器設備儲電功能障礙未能滿足1次轉運的持續進行,該指標的執行率由證據應用前12.1%提高至63.5%,但其證據應用后執行率相比其他指標的執行率相對較低。檢查發現部分注射泵和輸液泵的蓄電池老舊,失去蓄電功能。接下來將進行電池維修或者更換新的電池,以便滿足轉運需求。而指標17指氣道管理設備是否滿足轉運病人治療需求,氧源要在預計需求上增加30 min的儲備,其執行率由證據應用前的12.1%提高至99.3%,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研究結果與楊秀芝等[8]研究結果類似,便攜式氧氣瓶投入使用,替代儲氧袋轉運維持供氧,可根據病人病情需要,調節氧流量,維持病人血氧飽和度在穩定范圍內[3]。在變革措施中,完善危重病人轉運制度、流程指引、交接記錄單等,通過轉運人員、急診科和其他臨床科室反復的臨床實踐,共同商討、不斷完善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危重病人轉運質控指標。

3.3 循證實踐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

不規范的轉運流程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21],從而激發不良事件的發生[22],甚至引發意外死亡,發生醫療糾紛[11]等。本研究根據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將不良事件分為急救儀器設備、管道固定、用藥安全、病情變化等[9,11,21-22]。儀器設備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電量不足、氧氣不足、設備故障等[23]。管道固定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靜脈通路、液體不足、管路滑脫、管路堵塞、管道逆流等[24-25]。用藥安全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或者高滲透壓等高危藥液的外滲,以及普通藥液的滲出。病情變化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發生變化[26]、意識障礙加重[5]、發生窒息、血氧下降[15]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救儀器設備方面、導管/管路固定方面、病情變化方面不良事件發生率在證據應用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1)可能通過定期醫護團隊轉運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與考核[27-28],提高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的認知與行動力有關,切合實際運作的急救儀器管理制度,提高了護士每日對儀器設備功能的檢查與保養,保障儀器設備性能完好,電量充足[8,26]。2)通過靜脈留置針、氣管插管、留置胃管、留置尿管等各種管道的固定與維護工作培訓[5,20],提高了護士對管道固定的技能。做到落實轉運前管道的固定與評估,轉運過程的觀察,減少了意外拔管的發生。3)轉運前對病人病情充分評估,做好藥物、氧氣、轉運工具的準備[8,28]。根據病人病情,必要時持續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在目標值范圍[25];對于缺氧病人,攜帶氧氣瓶調節合適氧流量,維持病人血氧在穩定范圍內[29]。而證據應用前后轉運過程藥物外滲或滲出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原因在輸液工具的選擇,證據應用前后危重病人統一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較好地規避了藥物外滲或者滲出的風險[8,30]。證據應用前后兩組總不良事件發生率由26.8%下降至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在病人轉運安全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4 小結

本研究通過系統文獻檢索,從規章制度、流程指引、人員資質、轉運質控等系統層面,轉運前的準備、轉運過程的監護轉運設備與管理、轉運交接與記錄等醫護人員層面進行證據總結,按照循證應用模式圖進行證據轉化與臨床應用,目前臨床實踐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制定了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計劃與持續質量改進方案;修訂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流程指引;制定急診危重病人入院SBAR交接記錄單。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培訓與考核,不斷提高醫護人員對轉運安全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規范轉運操作行為,提高醫護人員轉運規范的執行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保障危重病人轉運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健,華小雪,徐軍.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7,3(5):257-261.

[2] 劉佳惠,熊鈺.國內急危重癥患者院內預警分級轉運效果的Meta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2):128-133.

[3] 施偉雄,谷茜,楊穎,等.基于循證證據的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方案構建及效果評價[J].上海護理,2022,22(5):48-51.

[4] MELGAREJO URENDEZ A,BERNAT ADELL M D,LORENTE GARCA P.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afety checklist[J].Enfermeria Intensiva,2014,25(2):58-64.

[5] PARVEEZ M Q,YADDANAPUDI L N,SAINI V,et al.Critical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o an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J].Turkish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20,20(3):135-141.

[6] BRUNSVELD-REINDERS A H,ARBOUS M S,KUIPER S G,et al.A comprehensive method to develop a checklist to increase safety of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ical Care,2015,19(1):214.

[7]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患者轉運指南(2010)》(草案)[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0,22(6):328-330.

[8] 楊秀芝,侯永超,李瑞艷,等.急診科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的循證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22,37(2):116-123.

[9] 鄧先鋒,楊霞,喻姣花,等.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安全管理最佳證據總結[J].護理學雜志,2020,35(19):56-60.

[10] 劉晁含,付沫,丁娟,等.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最佳證據總結[J].護理學報,2020,27(15):33-38.

[11] BERGMAN L,PETTERSSON M,CHABOYER W,et al.Improving quality and safety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critical incident study[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onfederation of Australian Critical Care Nurses,2020,33(1):12-19.

[12] 胡雁,郝玉芳.循證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

[13] 劉晁含.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交接清單的設計與應用[D].荊州:長江大學,2020.

[14] QUENOT J P,MILSI C,CRAVOISY A,et al.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xcluding newborn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ociété de Réanimation de Langue Franaise (SRLF),the Société Franaise D′Anesthésie et de Réanimation (SFAR),and the Société Franaise de Médecine d′Urgence (SFMU)[J].Annals of Intensive Care,2012,2(1):1.

[15] 成人體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內轉運護理共識專家組,張玉俠,諸杜明,等.成人體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內轉運護理專家共識[J].中國臨床醫學,2021,28(4):716-723.

[16] 周芬,郝玉芳,叢雪,等.指南研究與評價工具AGREE Ⅱ及各領域分值的補充解釋及思考[J].護理學報,2018,25(18):56-58.

[17] 胡雁.循證護理實踐:護理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3-5.

[18] 王春青,胡雁.JBI證據預分級及證據推薦級別系統(2014版)[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1):964-967.

[19] 王楓,倪雪萍,谷茜,等.ICU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循證實踐研究[J].上海護理,2018,18(9):70-72.

[20] 袁燕,蘇洲,鄭昌娟,等.高壓氧療患者院內轉移不良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1):1626-1629.

[21] BRNNUM NYSTRUP K,POORISRISAK P,BREINDAHL M,et al.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pediatric patients in Denmark: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J].Pediatric Emergency Care,2020,36(8):389-392.

[22] DABIJA M,AINE M,FORSBERG A.Caring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s:a qualitative study[J].Nursing in Critical Care,2021,26(5):333-340.

[23] 黃淑賢.多學科協作護理對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時間及轉運不良事件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0):155-157.

[24] 陳青青,張婷,朱躍玲,等.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循證實踐[J].循證護理,2023,9(3):413-419.

[25] 朱曉琴,洪忠芹,趙舉芳.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危重新生兒轉運中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8):1210-1213.

[26] WILLIAMS P,KARUPPIAH S,GREENTREE K,et al.A checklist for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roves compliance with transportation safety guidelines[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onfederation of Australian Critical Care Nurses,2020,33(1):20-24.

[27] SHERREN P B,TRICKLEBANK S,GLOVER G.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checklist for rapid sequence indu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Medicine,2014,22:41.

[28] 馬莉,王志穩,葛寶蘭,等.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及風險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29] RAMNARAYAN P,DIMITRIADES K,FREEBURN L,et al.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to PICU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republic of Ireland:analysis of an international dataset[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Societies,2018,19(6):e300-e311.

[30] JULLIA M,TRONET A,FRAUMAR F,et al.Training in intraoperative handover and display of a checklist improve communication during transfer of care:an interventional cohort study of anaesthesia residents and nurse anaesthetists[J].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2017,34(7):471-476.

(收稿日期:2023-12-20;修回日期:2024-06-25)

(本文編輯賈小越)

基金項目 廣州市番禺區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20-Z04-079

作者簡介 陳綺妮,副主任護師,碩士

*通訊作者 孔碧華,E-mail:hxhlb200806@163.com

引用信息 陳綺妮,譚秀新,孔碧華,等.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循證實踐[J].循證護理,2024,10(14):2517-2524.

猜你喜歡
危重癥
強離子隙在危重癥患者中的研究進展
超聲聯合胃竇漸進式注水法留置鼻腸管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
危重癥患者鎮靜鎮痛標準化護理實施效果研究
體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臟危重癥患者的研究進展
首都醫科大學危重癥醫學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簡介
呼吸科危重癥患者實施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
大黃牡丹湯對危重癥病人急性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
中成藥(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治分析
呼吸系統危重癥患者抗生素相關腹瀉的臨床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日韩a级毛片| 亚洲综合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熟女偷拍|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在线a网站|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69av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精品.com|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不卡无码网| 色悠久久综合| 999精品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护士|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久草网视频在线|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性| 91青草视频|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精品|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a亚洲视频|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护士| 中文字幕第4页|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永久毛片在线播|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黄色福利在线|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