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精心打造的音樂劇《走出馬蓮溝》,脫胎于秦腔《花兒聲聲》,以寧夏六盤山地區為背景,深情回溯了20世紀 40 年代末至 21 世紀初寧夏馬蓮溝地區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遷。這部作品宛如一部抒情史詩,生動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風云際會、人物的命運起伏以及地域文化的獨特風貌。劇中,水花等人在困厄之中所展現的頑強與堅韌,令人深受觸動。劇情以水花、老五、眼鏡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為核心,細膩描繪出農村生活的艱辛以及鄉民對美好生活與心靈自由的熱切向往與不懈追求。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的《花兒聲聲》作為新時代的典范之作,自誕生以來的12年里,榮獲了全國多項重要大獎,并持續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音樂劇《走出馬蓮溝》作為該經典劇目的衍生作品,不僅承襲了傳統戲曲的精髓,更在多方面進行了具有時代特色與音樂劇風格的創新。在音樂創作上,該劇巧妙地將寧夏地區獨有的音樂文化——花兒融入其中,使其不僅僅是旋律的展現,更如同一顆無形而無所不在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劇情之中,綻放出絢爛的花朵。馬蓮溝雖地處干旱貧瘠之地,卻因花兒而名揚四海,這背后離不開女主人公水花對花兒的深厚情感。花兒是她靈魂的寄托,成為她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隨心而歌,象征著精神的自由與不羈。主題歌曲中“花兒本是那心上的話,不唱還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以極具象征意義的歌詞,強烈地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深厚情感與對自由的執著追求,即使面臨生死考驗,也無法阻擋她對于這份情感的堅持與表達。

水花與老五的愛情緣起于花兒賽歌會,二人通過歌聲交流情感,相互斗歌表達心聲。“上去高山看平川,平川里牡丹映眼簾。其貌易見折卻難,未能入手空留憾。”明快而熱烈的旋律不僅彰顯了他們的歌唱天賦,更深刻傳遞了彼此間的傾慕與愛意。面對老五,水花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堅定地說出“我……我……我要嫁給你!”,這份果敢令人欽佩。然而,婚后老五因農事繁忙與干旱困擾而無心戀歌,水花深感失落與寂寞,卻未曾放棄對花兒一如既往的熱愛與執著,因為花兒象征著他們曾經的美好與浪漫。此時,眼鏡——一位因敢說真話被打成“右派”,來到馬蓮溝改造的水文測繪員,闖入了她的生活。水花的花兒觸動了眼鏡內心深處的渴望,他深情吟唱:“在這茫茫焦荒旱地間,聽到花兒聲聲如清泉。曲折的山路望不到邊,就像迷茫的人生路漫漫,這一曲花兒解開我心中愁煩,這一曲花兒喚醒沉寂的大山,這一曲花兒讓我看到希望,這一曲花兒滋潤我干涸的心田!”
難以想象,在如此貧瘠的土地和貧困的生活中,人們竟擁有如此豐富的精神世界。通常認為,精神文明依托于物質文明,然而馬蓮溝的人們卻憑借對花兒的熱愛顛覆了這一常規認知。花兒雖然是一種音樂,但并非僅是溫飽后的消遣,當它成為生命的一種綻放時,它就無關物質的豐饒或貧瘠,它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表達,是心里的話,是生命的禮贊。它能給人以力量,它是人們在困境中堅守的美好和希望,是對生活的熱愛與不屈的象征。馬蓮溝的人們用花兒證明,真摯的情感,足以在貧瘠中孕育出絢爛的精神之花。
水花是個心中有愛、眼中含情的女子,她與眼鏡的深厚情誼同樣建立在對花兒的共同喜愛之上。盡管他們有情有義,但“不能傷害忠厚善良的五哥”使二人發乎情、止乎禮。而后,老五因打井塌方,眼鏡為救他而雙雙罹難。這一悲劇讓水花深受打擊,她不愿離開馬蓮溝,因為這里是她生命的全部,承載著她的成長、愛情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寸土地、每一句花兒的旋律都融入了她的血脈。水花深深的鄉土情結,對親人們的不舍,以及對花兒的傳承,反映了她對傳統文化和家鄉的深深眷戀與堅守。這種情感傳遞了人類對于家園、傳統、情感和歸屬感的執著追求和珍視。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無論走得多遠、發展得多快,都不應忘卻最初的情感和記憶,讓人們思考在面對變革和新機遇時,如何去平衡個人情感與現實需求,如何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時,不忘本、不失真。

該劇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人物的情感表達和內心變化,通過人物之間的互動和沖突,展現出人性的復雜和多樣性。水花是一個真性情的農村婦女,她對老五的義無反顧的愛,以及對眼鏡由同情到心生愛意的轉變,都體現了她對美好愛情的不懈追求和單純善良的本性。她的情感真摯而熱烈,讓觀眾感受到她的可愛可親。老五則是典型的西北漢子,他粗獷豪放、大男子主義,雄渾沉重的唱腔仿佛在訴說著西北大地的滄桑與堅韌,為觀眾勾勒出最傳統的西北男人形象。而眼鏡具有書卷氣,斯文卻又略顯懦弱,他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在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三個性格鮮明、情感真摯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在感受到人性美好的同時,也洞悉了人性的復雜。該劇通過塑造水花等這樣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內心世界的人物,為藝術創作的人物畫廊增添了璀璨的一筆,也為歌頌惠民政策的現代戲題材賦予了獨特的魅力、歷史的厚度以及藝術的深度。

在敘事結構上,《走出馬蓮溝》緊湊而富有張力。劇情由幾個重要歷史時期串聯而成,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匪橫行,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再到“文革”的“破四舊”,最后到新世紀初的惠民搬遷。每個時期都具有強烈的年代感和地域性,通過不同場景和情節的切換,生動展現了時代的變遷、人物命運的起伏以及他們的心路歷程。在敘事手法上,該劇采用了多種方式,如倒敘、插敘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這種創新的敘事形式為整個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與秦腔《花兒聲聲》相比,《走出馬蓮溝》充分發揮了音樂劇的特點。在秦腔中,主演柳萍的戲份很重,以女主人公的回憶來串聯各個時期的情節。而《走出馬蓮溝》為了突出音樂的豐富性,對角色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分配。其中,加入了電視臺記者雅薇的角色,通過她的采訪和報道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雅薇來到馬蓮溝采訪即將搬遷的村民,她對村民的采訪引出了關于水花嬸子不搬的疑問,而這一疑問由傻良來解答。通過傻良的講述,觀眾了解到水花作為名震四方的花兒王的獨特之處。之后,雅薇和同事決定深入挖掘不一樣的花兒以及背后的故事,從而引出了水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老五和眼鏡。傻良作為馬蓮溝的村民,也是老五的叔伯侄子,他向雅薇講述了水花、老五和眼鏡的故事,以及馬蓮溝的歷史變遷。雅薇和傻良相互補充,雅薇的采訪讓觀眾了解到村民的感受和看法,傻良的講述則讓觀眾知曉了馬蓮溝的過往。他們的存在使故事更加完整和豐富,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了馬蓮溝的歷史和文化。

同時,雅薇這一角色具有多重意義。她代表著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和鄉村生活的關注與反思,為故事增添了現代視角,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現實感。比如,在水花與眼鏡的相處情節中,雅薇的觀察和反應,進一步凸顯了這段情感的真摯與復雜。雅薇唱的《為了愛,把愛掩埋》“人生路,多無奈,紅塵間,最難過情關! 她和他啊,為了愛,將愛火掩埋,將聲聲花兒刻在心間。”整首歌的情感深沉而復雜,表達了人生中情感的無奈與艱難,尤其是情感與道德、責任之間的沖突與抉擇。反映了雅薇對于人生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體驗。她通過自己的認識和思考,讓觀眾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與美好。此外,她的出現還有一種對往事的致敬意味,既是對以水花、老五為代表的老一輩希望改造惡劣環境的人的致敬,也是對像眼鏡這樣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外鄉人的致敬,更是對花兒演唱這一傳統藝術的致敬。
在場面調度方面,《走出馬蓮溝》表現得靈活多變。劇中巧妙地運用了舞臺空間切割的手法,通過燈光的精準調控,將舞臺劃分為多個表演區域。這種手法使得傻良、記者們和眼鏡等角色能夠同時出現在舞臺上,并通過燈光的轉換,巧妙地展現了現在與過去的交織,突破了物理時空的界限。這一創新的手法不僅豐富了敘事的層次,提升了故事的復雜性,同時也增添了一種引人深思的思辨性,引導觀眾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欣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有一段展現傻良與女記者采訪的臺前場景,通過燈光的依次勾勒,形成了五個富有雕塑感的剪影,生動地描繪了采訪、思考、寫作的全過程,為觀眾帶來了新奇的視覺體驗。
傻良這個角色,他的獨特性讓人過目難忘。演員通過精湛的演技,把這個角色的魅力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傻良的出生,是近親結婚的結果,他的存在,揭示了那個山村的封閉和落后。然而,正如人們常說的,“傻子說真話”,傻良的言行,卻無意中契合了這出戲的主題——用花兒來表達人們對于真實生活的渴望。他的串場,讓整個故事的線索更加緊密,他的形象和言行,帶有一定的喜劇色彩,有效地緩解了劇中的緊張和沉重氛圍,為整個劇情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走出馬蓮溝》的音樂風格豐富多樣,獨具特色,在劇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成為推動劇情發展和表現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與秦腔相比,這個劇本更加精練,對白相對較少,唱段占據了更大的比重。豐富的人物設置為音樂形象增添了多姿多彩的音樂形式,涵蓋了民族、通俗等多種唱法,以及獨唱、合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這種多元化的音樂呈現,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聽覺體驗,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音樂的盛宴。
音樂由享有盛譽的作曲家金復載精心創作,展現了他獨特的融合與創新能力,以及他對多樣化旋律中民族風格的深刻理解。音樂中蘊含著深厚的寧夏地方特色,如《六盤山下擺歌場》和《花兒本是那心上的話》等作品,均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歌詞,生動地描繪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場景和情感世界。
在音樂節奏的處理上,金復載先生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當需要表現歡快場景時,如《喜氣洋洋來吊莊》,其節奏輕快、旋律昂揚,使人感受到無盡的喜悅與憧憬;而在緊張的情節中,如《山壘啦》,節奏緊湊,營造出強烈的緊張氛圍,進一步增強了劇情的張力。
音樂與劇中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結合也極為緊密。比如,開場曲《尕妹心上盼著阿哥》就奠定了人物內心情感的基調。該曲以緩慢的自由節奏和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營造了一種悠遠而深沉的氛圍,含蓄地表達了水花對愛情的期盼和她堅韌等待的心境。老五的唱段如《花兒會上我要稱王》則充滿了豪邁與自信,彰顯了他陽剛之氣。
在結婚遭遇馬匪威脅的特殊時刻,水花和老五以花兒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互訴衷腸。通過《口唱花兒來圓房》展現了他們在困境中堅定不移的愛情:“我的個傻漢子呀……一曲花兒啊一根線,一根根線啊把你我牽,千根萬根穿呀穿一起吔,刀刀割呀割也割不斷!口唱著花兒來圓房,哪怕地陷天又塌!”歌聲中充滿了勇氣和對未來的期待,令人深受感動。




此外,劇中還有許多抒情性的音樂段落,如眼鏡的獨唱《花兒聲聲如清泉》,旋律悠揚,表達了他對美好和希望的向往,進一步豐富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內涵。
另外,音樂在表現時代變遷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解放初期的歡歌《這是我的土地》到后來的困境之歌《人不交心隔了道》,再到現代的《走出馬蓮溝》,音樂的風格和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反映了馬蓮溝人民生活的起伏和觀念的轉變。
值得特別提及的是,該劇的指揮和樂隊成員均以與劇情相得益彰的陜北農民裝扮登臺亮相。他們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演奏區域呈現精彩音樂,同時還與劇中人物進行適時互動,從而營造出一種既和諧又富有趣味性的觀劇環境,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沉浸于劇情之中,享受全新的藝術體驗。

音樂劇《走出馬蓮溝》,由游暐之編劇,金復載作曲,信紅海導演。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巧妙的敘事、動人的音樂和精湛的表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音樂之旅。它不僅展現了馬蓮溝地區的歷史畫卷和人民的生活百態,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光輝與多樣性,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對生活、愛情、家園和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思考。音樂劇《走出馬蓮溝》無疑是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音樂劇領域的一枝獨秀。相信經過修改打磨之后,它能以更加絢麗的光芒,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