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鋼琴藝術從歐洲傳入中國,開啟了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之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鋼琴音樂經歷了吸收、學習與融合的階段,并逐漸生根發芽,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中國鋼琴音樂的百年發展歷程是一段充滿挑戰與輝煌的歷史,眾多音樂家用辛勤勞動與創新精神,不僅創作出大量杰出的鋼琴曲目,還為中國音樂史冊增添了不朽的一筆。
一、融合傳統精髓的中國鋼琴音樂
中國鋼琴音樂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還賦予了鋼琴音樂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的作曲家巧妙地將作曲理論與中國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他們深入挖掘中國豐富的民族元素,將帶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鋼琴音樂創作之中,不受傳統框架限制,勇于創新。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常常借鑒傳統音樂、中國古典詩詞、民間故事等元素,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和音樂語言,展現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境、風格和獨特韻味。例如,運用五聲調式、民族樂器音色模仿等手法,使鋼琴音樂充滿東方的韻味和色彩;同時,又巧妙地融入西方的和聲、織體等技巧,使音樂在保持民族音樂風格的同時,也具有了國際化的表達力。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層出不窮,碩果累累。這得益于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和獨特的民間藝術。這些因素為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二、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藝術表現
(一)民族旋律的多元呈現
在中國鋼琴作品中,融合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元素。許多鋼琴作品取材于民間音樂,通過改編或創作,將民族旋律融入鋼琴音樂作品中。同時,作曲家也會將傳統的音樂元素,如五聲音階、地方民歌、宮廷音樂的韻律,運用創作手法如裝飾音、變調等,賦予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情感內涵,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例如,丁善德創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其旋律素材主要來源于新疆民歌《馬車夫之歌》,這種基于傳統民歌的創作方式,使得作品的旋律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此外,鋼琴作品《繡金匾》由我國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據陜西關中地區的傳統民歌《繡荷包》改編而成。這一改編過程保留了民歌原有的曲調精髓,使得作品的旋律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鋼琴作品的旋律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共同構成鋼琴作品的獨特魅力,使其成為中國鋼琴音樂中的經典之作。
(二)民族樂器音色的模擬與再現
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演進中,民族樂器扮演著傳遞中國音樂文化精髓的關鍵角色。將民族樂器的特色融入鋼琴音樂的創作,是一種普遍采用的藝術手段,是鋼琴藝術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這不僅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還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例如,黎英海根據琵琶文曲《夕陽簫鼓》和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而成的鋼琴佳作《夕陽簫鼓》,模仿我國傳統樂器(如鼓、簫、箏、琵琶等)的音色和音響特點,賦予鋼琴作品濃郁的中國古味。這不僅保留了原曲的精髓,還賦予了鋼琴作品新的生命力。王建中先生的《百鳥朝鳳》是根據同名嗩吶曲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作曲家充分借鑒了嗩吶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點,演奏者需要用裝飾音來模仿民族樂器嗩吶各種各樣的特色音響效果,如顫音、滑音、吐音等,展現出嗩吶曲《百鳥朝鳳》中百鳥爭鳴、生機勃勃的景象。王建中的《梅花三弄》與黎英海的《陽關三疊》,這兩首鋼琴曲都借鑒了古琴的音色,模仿古琴的空靈與神秘感。這不僅讓鋼琴作品具有了古琴的韻味,還拓寬了鋼琴音樂的表現領域。此外,朱世瑞的《夜深沉——創意曲》與崔世光的《劉天華即興曲三首》,這兩首鋼琴曲分別由京胡、二胡曲改編而來。作曲家充分借鑒了二胡和京胡的演奏技巧與音色特點,通過鋼琴的演奏展現出中國民族器樂曲的獨特魅力。以上例子充分展示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融入民族樂器音色元素的創新性。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還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民俗節日的描繪
在我國鋼琴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民族風俗元素的應用對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鋼琴音樂作品中融入民族風俗元素,是一種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表現形式相結合的藝術實踐,這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例如,李煥之創作的《春節序曲》體現了作曲家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深厚情感。作曲家通過音樂生動呈現了春節期間人們歡聚一堂、共慶佳節的熱鬧場景。作品中既有喜慶歡快的旋律部分,也有深沉悠揚的情感表達,這些共同形成作品豐富的情感層次。蔣祖馨的鋼琴組曲《廟會》再現了廟會的場景,通過鋼琴不同的音色變換,營造出人們在廟會上歡聚玩耍的情形,成功地展現了中國社戲等民族風俗,成為宣傳中國傳統民族風俗的重要文化載體。石夫的鋼琴作品《塔吉克鼓舞》中表現了少數民族節日的慶祝,作曲家巧妙將塔吉克族的民族風俗元素融入鋼琴音樂創作中,展現了塔吉克族在傳統節日中歡歌笑語的場景。此外,廖勝京的《火把節之夜》展現了云南傳統節日“火把節”的喜慶氛圍,當眾人身著華服,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之際,那一幕幕絢爛的場景仿佛繪就了一幅獨具風情的風俗畫卷,讓人深刻感受到別樣的文化韻味與節日的熱烈氛圍。
(四)戲曲元素的融入與創新
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常常借鑒傳統戲曲元素來豐富鋼琴作品的創作思路,它表達了鋼琴音樂在保持自身藝術特色的同時,勇于跨界探索,將傳統戲曲的獨特音韻融入其中,從而實現音樂形式與內容的創新與發展。傳統戲曲中豐富的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為鋼琴作品展現了獨特的魅力。
在鋼琴作品中借鑒戲曲元素以豐富其表現力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鋼琴音樂的多樣性,也促進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儲望華的《春江舟影》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板式-變速結構。這種結構通過在一個曲牌的基礎上進行變形變速,形成“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漸變性布局。儲望華將這種結構運用到鋼琴作品中,使作品在節奏和速度上富有變化,充滿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此外,黎英海的《夕陽簫鼓》雖然是基于琵琶文曲《夕陽簫鼓》和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而成的鋼琴曲,但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也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板式-變速結構。與此同時,作曲家還運用各種發展手法對主題句進行變速處理,使作品在保持原曲韻味的同時,增添了鋼琴音樂的獨特魅力。
(五)民族舞蹈元素的音樂化詮釋
將民族舞蹈元素融入鋼琴作品是一種常見的創作手法,以“音樂與舞蹈的跨界共舞”為核心,形象地描繪了兩者在鋼琴作品中的和諧共存與相互激發。在作品中用音樂的表現形式、織體語言等模仿舞蹈的韻律、節奏和風格,使鋼琴作品呈現出更加生動的音樂形象,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展現了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同時,使得音樂作品在聽覺上更加豐富多彩,也展現出一種視覺化的舞蹈想象。這既突出了民族舞蹈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創新運用,又體現了音樂與舞蹈這一對藝術形式的緊密聯系和相互影響。例如,瞿維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花鼓》是民族舞蹈元素融合于鋼琴作品的典型代表,這部作品充分融合了《鳳陽花鼓》(一種集曲藝和歌舞于一體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民族語言特色,通過鋼琴的演奏,向聽眾傳達出歡快、熱烈的民族舞蹈氣氛。在《花鼓》中,瞿維巧妙地運用鋼琴獨特的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模仿《鳳陽花鼓》中鼓點的節奏和舞蹈的韻律,使聽眾在聆聽時仿佛看到了舞者歡快跳躍的場景。石夫所創作的《塔吉克鼓舞》就通過鋼琴的演奏,展現了塔吉克族舞蹈的獨特韻律和風格。這部作品通過鋼琴的強弱對比、節奏變化等手法,生動地呈現了塔吉克族舞蹈中鼓點的節奏和舞蹈者的動作,使聽眾在聆聽時能夠感受到舞蹈的動感和力量。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的《阿壩夜會》《弦子舞》,呈現了民間歌舞充滿活力和喜慶氣氛的舞蹈場景。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和石夫的《喀什噶爾舞曲》等作品也涵蓋了豐富多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的場面。
(六)民族調式的融合與應用
在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民族調式的運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民族調式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之一,其獨特的音階結構為鋼琴作品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民族調式即五聲調式,由宮、商、角、徵、羽五個主要音級組成,并可進一步發展為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例如,鋼琴獨奏曲《平湖秋月》是作曲家陳培勛在1975年根據音樂家呂文成創作的器樂作品《醉太平》改編而成的。樂曲的調式和調性沿用了我國傳統樂曲的五聲調式,以同宮系統的宮、羽調式交替為主,和諧有序,一氣呵成。這種調式運用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韻味和審美追求,也表現了旋律明媚流暢,音調婉轉,猶如用音符編織出來的風景一般。這種調式旋律展現了江南湖光月色的美景,反映了作曲家對自然風光的深厚情感和渴望。黎英海的《夕陽簫鼓》以宮調式為基礎,旋律悠揚婉轉,如詩如畫。通過鋼琴的豐富表現力,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和深邃意境,呈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獨到韻味和吸引力。
三、結語
在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歷程中,作曲家對民族元素進行了豐富的吸收和借鑒,產生了多元化、多樣性的鋼琴音樂作品,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鋼琴音樂作品體系。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中所體現的民族審美底蘊,與民族的日常生活模式、傳統習俗、民族特性、精神風貌及民族文化和藝術的深厚傳統密不可分。這賦予了作品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使得中國鋼琴音樂成為世界音樂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音樂語言。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不僅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追求,同樣為全球音樂的多元化和豐富多彩性貢獻了重要的力量。這共同構成了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大連財經學院)
基金項目:大連財經學院2023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跨界融合視域下新
時代民辦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研究”(2023dlcjjg04);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2024年度教育“十四五”規劃項目立項課題“遼南地區民俗文化賦能高校通識教育路徑研究”(LMX2024175);大連財經學院2024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數字技術推動大學美育課程模式創新研究”(2024dlcjjg49)。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