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室內樂性質的聲樂體裁,藝術歌曲綻放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藝術歌曲是一種將音樂與文學相結合、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中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肇端于青主的《大江東去》,此后,《南鄉子》《思鄉》等作品的產生,給陳田鶴、劉雪庵、江定仙、賀綠汀等人的藝術歌曲創作以啟發,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而這位啟蒙者便是被稱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拓者、奠基者”的黃自。
黃自(1904—1938),中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我國近代專業作曲奠基人。其涉獵的音樂體裁包括清唱劇、合唱曲、藝術歌曲、室內樂、管弦樂等,其中聲樂是他創作的主要領域,代表作品有合唱歌曲《目蓮救母》,中國最早的一部清唱劇《長恨歌》,藝術歌曲《卜算子》《春思曲》《燕語》等。
在眾多體裁中,黃自先生創作的藝術歌曲是其作品中影響最為深遠、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分。錢仁康先生曾在《黃自的生活與創作》一文中評價道,他在我國初墾的音樂園地里辛勤耕耘,催發出一朵朵藝術歌曲的鮮花。本文爬梳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對其創作風格與精神體現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學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學術借鑒與理論思考。
一、黃自的藝術歌曲及其創作風格
黃自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藝術歌曲,題材共包括三類:一類是以我國古詩詞為題材創作的藝術歌曲,代表作品有《南鄉子》《點絳唇》《花非花》等,這些作品篇幅不長,用音樂語言呈現了古詩詞中的文學意境。一類是為音樂會演唱創作的藝術歌曲,代表作品有《春思曲》《思鄉》《玫瑰三愿》,其旋律婉轉,強調鋼琴與聲樂的配合,以此對藝術形象進行描繪和意境渲染。還有一類是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藝術歌曲,這類作品不同于其他抒情歌曲,深刻體現了黃自先生濃厚的情感。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創作風格總體來說包括以下三點:
(一)將西方創作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相結合
黃自先生在創作藝術歌曲時所運用的和聲手法基本上屬于西方傳統和聲范疇,但是他在此基礎上探索和聲的民族化,在和弦結構與和聲進行等方面對二和弦、七和弦加以運用,使之與中國音樂的傳統風格相協調。
在《玫瑰三愿》的和聲方面,黃自先生大膽吸取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創作理論,運用了西方音樂的一些優秀創作方法。例如,在第三句第9小節時,作曲家運用導七和弦,這在當時的中國歌曲創作上是較少見的,導七和弦的使用增強了音樂情緒的緊張度,激化了音樂矛盾。而前奏部分用留音、倚音等形成大七和弦及四五度疊置的結合,使之傾向于五聲音階式的和聲,以此體現出獨屬于中國藝術歌曲的韻味與情感。黃自先生善于運用中國音樂元素,將傳統五聲音階與西方音樂的調式和聲相結合。他通過借鑒和運用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特征,成功地將浪漫主義的形式美與中國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哀怨、無奈及對未來的渴望等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融合不僅體現了他對我國音樂傳統的尊重和繼承,還展現了他勇于創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詞曲緊密結合
黃自先生在藝術歌曲創作過程中,對歌詞與旋律節奏的結合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處理方式,他十分注重歌曲的詞曲結合,力求達到音樂與文學的完美融合。在創作過程中,黃自先生善于選擇寓意深遠、情感真摯的詩詞作為歌曲的創作素材,并且能夠將詩詞中的意境和韻律巧妙地融入音樂之中,使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現。這種獨特的處理手法不僅成功地保留了詩詞本身所蘊含的古典韻味和情感深度,而且通過音樂的表達方式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了詩詞的美感。例如,在《卜算子》這首作品中,黃自先生巧妙地將古詩詞的平仄聲調與音樂的旋律線條相結合,使得旋律的起伏與詩詞的韻律相匹配,從而在聽覺上營造出一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美感。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夠讓聽眾感受到詩詞的意境,還能讓聽眾通過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感受到詩詞的情感深度。
黃自先生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花非花》以白居易的詩作為歌詞,旋律音調與歌詞“花非花,霧非霧……”完美結合。他善于捕捉詩詞的韻律美,將其轉化為音樂的節奏感,旋律的流暢性和音調的和諧性使得歌曲在演唱時顯得非常流暢,聽眾也很容易聽懂歌詞。除此之外,黃自先生藝術歌曲的節奏和句法結構編排,與歌詞的韻律和情感表達相得益彰,使得歌曲的節奏感和層次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種音樂與文字的完美結合,不僅提升了歌曲的藝術價值,還增強了歌曲的傳播力和感染力,使得歌曲能夠深入人心。
(三)歌曲情感濃厚
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思鄉》以細膩的情感展現了其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這首作品不僅是黃自先生個人思鄉之情的抒發,還蘊含了黃自先生的深切憂慮。從第一句“柳絲系綠”開始,黃自先生便通過音樂的旋律勾勒出一幅春日思鄉的畫卷。“升re mi so xi la”這五個音的出現輕柔而平靜,隨即“升do re fa la so”等樂句采用連續下行模進的作曲手法,將作曲家心中的愁緒層層傳遞出來。黃自先生非常擅長用音樂語言捕捉情感,并傳遞出內心最微妙的情緒波動。他在歌曲的旋律中加入了調外音,這種非自然音階的音符如同畫卷上的點綴,使歌曲的層次更加豐富,也反映了黃自先生在和聲運用上的創新。正是通過這些變化,黃自先生的作品將聽眾帶入了一個既熟悉又新奇的音樂世界里。《思鄉》的第16—18小節引入了新的材料,通過調式特征的轉變,如降E大調的附屬和弦連續進行,以及高低聲部的半音化進行,與前面段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也推動了音樂情緒的遞進。另外,在藝術歌曲《思鄉》中,黃自先生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過“楊柳”這一意象,來抒發游子的思鄉之情。從歌曲的第21小節開始,伴奏再次響起,黃自先生通過運用傳統的琶音形式將歌曲推向高潮,使聽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游子的思鄉之情。這種琶音技法的使用,呈現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形象。黃自先生善于運用生動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他的歌曲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內涵。
二、黃自音樂創作的精神體現
黃自先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現代音樂巨匠,他懷揣著無比崇高的理想,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發展出一種獨屬于我國的音樂風格,他堅信唯有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音樂才能跨越時空的界限,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橋梁與紐帶。
(一)探索精神
黃自先生為中國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研究構建了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他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將我國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具有新時代意義的音樂作品。
起初他倡導作曲家深入民間,挖掘并創新性地運用傳統民間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創作,將傳統民間音樂的精華與現代的作曲技法相結合,讓古老的旋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我國音樂擁有了獨屬于自己的風格和聲音。這一理念使得當時我國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后來他參與編寫多本音樂教學必修課本,這些教材不僅系統地傳授了音樂理論知識,還融入了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深刻理解。在黃自先生的引領下,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工作者投身于民間音樂的研究與創作之中,其中不乏如江定仙、劉雪庵、丁善德等杰出作曲家代表,他們共同推動了我國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民族精神
黃自先生的音樂創作不僅展現了其高超的作曲技術,還是時代精神的鏡像。黃自先生的音樂并非只停留于批判與揭露,他堅信音樂擁有改變人心的力量。在黃自先生創作的藝術歌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黃自先生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黃自先生是首位正式提出將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現代音樂創作的作曲家,是構建獨具我國特色民族樂派的先驅者,這一遠見卓識為中國民族音樂開辟了嶄新的發展道路。交響樂作品《懷舊》是黃自先生畢業時創作的,這部作品不僅是他獲得學位的憑證,還是我國最早的管弦樂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以獨特的民族韻味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讓世界聽到了來自東方的聲音,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邁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一步。黃自先生在執教期間,將自己留學期間所學的作曲知識和西方音樂理論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為培養我國新一代音樂人才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黃自先生在創作中注重民族化風格的體現,他?對中國古代詩詞藝術有著獨到的理解,他在創作中運用了中國古代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使得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他以中國傳統曲調為創作基礎,傳承并發展了中國既有的音樂素材,在創作中注重歌曲的民族韻味,探索民族化風格的音樂表達。?
(三)人文精神
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大多采用中國古典詩詞或現代詩詞作為歌詞,他不僅關注詩詞的文字表面,更深入挖掘詩詞背后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他的《花非花》通過細膩的旋律與和聲處理,表現出詩句中那種朦朧、含蓄的美感,體現了對詩詞人文內涵的尊重和傳達。黃自先生在創作中注重音樂與詩詞的和諧統一,他的旋律既能獨立成章,又與詩詞內容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在情感表達上極為細膩,能夠深刻地觸動人心,如《思鄉》一曲通過溫柔的旋律和富有層次的鋼琴伴奏,傳達了游子對故鄉的深情懷念。
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黃自先生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音樂的韻味,又展現了現代音樂的風格。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音樂形式上,也體現在對音樂內容的人文拓展上。黃自先生不僅是一位作曲家,還是一位教育家,他的音樂創作和教育實踐都體現了他對音樂人文價值的重視。他通過音樂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才,這種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
三、結語
作為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杰出楷模,黃自先生巧妙地將西方作曲技法與我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緊密結合,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將個人情感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創作理念,使得音樂作品具有了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另外,黃自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為我國現代音樂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自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對時代精神的深刻印證與詮釋,體現了其對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學術敏感性與歷史責任感。作為中國藝術歌曲的代表,黃自先生的創作深刻詮釋了中國作曲家如何處理中西音樂之間的關系,如何拓寬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道路。黃自先生認為要以知己知彼,取人之長以補我之短的寬容格局,為創作新音樂作品而持續性、切實性地努力。
(沈陽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