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學習指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跨學科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可以通過主題式活動或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合于一個教學活動之中,最后促成學生的深度學習。基于以上背景,結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主題,設計了以“繼傳統,創文明”為主題的融合課例。本課例以學科融合的方式,由“生活中紙的調查”“學習紙的歷史”“給紙加點創意”三項主題活動課程推進實施,在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與學科融合的新方式,從而更好地體現課程目標的融合性、課程內容設計的多樣性及課程實施的創新性。
一、融合性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必然要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進行,融合課例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的“核心素養”的六大方面,從總體上設立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學科教學與紙文化相融合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育效果。(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紙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在總目標的指引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結合各學科特點進行融合。如第一項活動“生活中紙的調查”的語文融合課,教師通過聚焦小組匯報,引導學生通過對家庭中紙張使用情況的調查,了解紙張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和重要性。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表格的形式對所搜集的調查信息進行統整,將自己發現的問題和思考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對調查的信息以及發現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匯報,形成總結報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倡導節約用紙、合理用紙的理念。第二項活動“學習紙的歷史”語文融合課借助“紙的歷史我了解”“造紙工藝我來講”“紙藝制作我能行”三個任務展開,讓學生在體驗古法造紙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并在紙藝制作活動中發現創造性勞動的價值。第三項活動“給紙加點創意”美術融合課旨在讓學生對上一環節中制作的“再生紙”進行創新,同時利用目前最新的傳播形式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紙文化。讓學生自己設計紙,給紙加一點創意,在實踐中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和創造美。
二、學科融合的具體設計
融合性課例的出現也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即教育不僅僅體現在對知識的教學上,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性精神更是現代教育需要培養的。而融合性課例“繼傳統,創文明”實現了紙文化歷史沿革、勞動實踐、藝術創造等跨學科融合,重新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紙文化,并以現在流行的方式對紙文化進行傳播。
三項主題活動以同一年級(三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開展教學。第一項活動“生活中紙的調查”通過綜合性實踐活動與語文中的表達相融合,將紙元素與語文、綜合實踐學科相融合,讓學生在調查生活中紙的種類、特點、用途以及紙張回收實踐和紙張使用習慣中,培養運用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的能力,同時在流暢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時,了解紙張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培養節約用紙的理念。
第二項活動“學習紙的歷史”的教學設計為:回顧第一課時紙張調查的結果,學生分小組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調查結果和所踐行的環保方式,以此作為導入,然后引出紙的歷史。通過學習紙的發展歷程,探討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研究其操作流程,并讓學生體驗古法造紙術。引導學生在“再生紙”的制作過程中,關注從一開始的簡單手撕,到借助錘子等仍舊依賴體力的工具,再到借助破壁機等現代工具,對比不同工具的使用感受及其所帶來的成果,體會科技對于生產的意義。
第三項活動“給紙加點創意”的導入環節,設計回顧前兩節融合課的內容,引出本次活動旨在結合生活中觀察到的精美的“藝術”紙張,給自己制作的“再生紙”加入創意,讓其煥發新生。例如,可引導學生:“通過之前的調查,我們會發現有的紙是有香味的,有的紙是帶有花紋的,大家有什么好辦法讓我們的紙也變得有特點呢?我們得到了許多的再生紙,用它們干什么呢?大膽創意——我們可以制作花草紙扇子、制作花草紙燈籠、制作再生紙臺燈、制作再生紙書簽……”可以將學生創造制作的過程和作品在一些短視頻社交平臺上進行傳播,助力紙文化走向世界。
三個教學活動聚焦于探索紙文化與多個學科的結合。第一個活動“紙的初步認識”為學生提供了對紙張的基本感知;第二個活動深入探討紙文化則深化了學生對這一主題的理解;第三個活動創意紙張實踐鼓勵學生動手制作,體驗創作的樂趣。這些活動是互相聯系的,并非孤立無關,每一個活動的結束都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活動。通過這樣的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實現了目標的層次分明和漸進,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審美鑒賞及創造力。
三、課程實施方式的轉變
在執行課程時,我們摒棄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轉而采用一種創新方法,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上。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課程的指導者。這種融合式課程的實施密切關注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融合進來,與課程改革的趨勢保持一致。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各種動手操作的活動中,以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方式將這些元素整合進小學教育。“繼傳統,創文明”這一主題融合課的設計之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通過分階段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和體驗掌握知識
三項主題活動設計具有梯度性。第一項活動“生活中紙的調查”以調查生活中紙的形式,帶領學生認知紙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對我們的影響。第二項活動“學習紙的歷史”承接第一課時的紙張調查與思考匯報作為教學導入環節,通過了解紙的發展歷程、古法造紙體驗等環節步步深入,學生會經歷由手撕碎紙的體力勞動,到想辦法借助工具,隨后發現紙漿的品質還是存在問題,到最后借助破壁機進行紙漿處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并在一步步的實踐中體會物質產生過程中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精益求精改進技術的,進而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紙文化。第三項活動“給紙加點創意”在前面兩節初步認知、深入學習了解的基礎上對紙的文化進行創新和傳承。三節課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三節課的設計都圍繞“融合——體驗”而展開,帶領學生對紙文化產生深刻的認知與感受。
2.不同學科融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學科融合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對教師整合其他學科知識和內容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如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恰當融入教學中。另外,從融合課程的開發,到落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再到根據學科的不同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最后實施融合課程,都對不同學科的老師在合作交流和創新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突破了學科老師教研的傳統模式,呈現出跨學科教研的形式。這個過程不是一個學科、一位老師的單打獨斗,而是不同學科的老師一起進行合作和交流,對課例不斷地修改、補充和協調,才有了此次課例的呈現。
當然,在課例的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也經歷過非常多的掙扎、思考和取舍,如跨學科融合的知識內容和主題活動如何巧妙而不突兀地在教學中進行銜接和呈現,融合課例中蔡倫造紙術的流程是否可以融合信息技術,紙文化的傳播是否可以融合英語學科等。本次融合課例設計仍舊存在著許多不足,但是在整個課例的開發和實踐中,通過不斷的試錯、思考和改進,我們也收獲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
紙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體驗紙張的誕生和新生,推動紙文化走進課堂,有助于學生提高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以“紙”為觀察視角,通過了解紙的使用情況和歸宿,也有助于學生加強對于紙張的節約和再利用,樹立起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泉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