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完全手冊》指出,厭學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定學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潛在的問題。一旦厭學的客觀條件出現并對學生產生作用,會在學生的行動中表現出來。有的學生甚至做出逃課、自殘等過激的行為,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發展。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基于此,密切家校聯系,找出引發學生厭學問題的根源,提出初中生厭學問題家校共育的破解路徑,構建共育生態,豐富共育載體,凝聚共育合力,對于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生面臨的厭學困境
(一)家長面臨的家教難題
“戈老師,我需要您的幫助,我兒子近半年老是請假不上學,而且請假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辦了。”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接到一位家長的求助電話,電話中透露出家長的焦急和無助。電話里的主人公叫小毅(化名),現在上初三,入學時成績名列前茅,也一直對學習表現出較高的熱情,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均反饋良好。但升入初三以來至今兩個多月,小毅相繼有以下表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有些課上會睡覺,課下完不成作業,最近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請假,由開始的一周請一天,到現在一個月來不了幾天。家長反映,已經帶他去醫院檢查過了,身體沒有問題,在家里就打游戲、看電視、睡覺,生活沒規律,害怕見人、不愿意出門。
(二)校園中出現的厭學少年
通過小毅的行為表現,可以得出:小毅厭學了。結合班級常態化觀察,以及學校多模態AI智能心理評估(每學期開學初、休業前各1次,一年共4次)報告,我們持續追蹤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從學校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動態跟蹤數據發現,近兩年來,像小毅這樣存在厭學心理狀態及表現出厭學逃學相關行為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評估報告顯示,在這些學生中,有的學習負擔較重,學習壓力較大;有的學習興趣不高,會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有的缺乏明確的目標,遇到學習方面的困難時,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便容易影響學習,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質量不高,甚至曠課或逃學。
二、初中生厭學歸因
(一)個體因素
1. 生理急劇變化,身心發展不平衡
初中生正值11~14周歲,處在青春期階段,屬于生理發育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是繼嬰兒期之后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在此階段,身心發育的不平衡使人易沖動,遇事脾氣暴躁,情緒多變不定,生理的急劇變化也容易引起各種心理矛盾。
2. 心理矛盾凸顯,需求無法滿足
面對初中的新環境和新挑戰,有的學生適應困難,導致成績下滑,自我價值感得不到滿足。學生處在被評價的環境中,如果得到的評價與預期不同,常會導致歸屬感不足。這種心理矛盾的凸顯,自我價值感、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使少數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從而導致厭學。
3. 人際關系不和諧,支持系統薄弱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具有兩極化,出現消極情緒時,如果與他人關系不和諧,情感支持缺失,又缺少情緒宣泄的正常渠道,會導致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人際交往上往往采用回避方式。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必須以某種方式對自我表現的很多方面進行整合,并形成自我認同感,如果自我整合出現問題就會形成認同危機。一旦學生成績下滑、人際關系敏感,往往會出現認同危機,在現實中,有的表現為對虛擬網絡游戲的沉迷。
(二)教育因素
父母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極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人作為主體都具有可塑性,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會形成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有研究指出,學生品行、學習甚至人格的問題,70%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有的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分數,對孩子期望高,孩子沒能達到要求,即認為孩子不努力,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變化視而不見。事實證明,家長越過于重視學習和成績,孩子往往越是厭煩,對單調枯燥的學習會產生強烈的厭倦情緒,并以此來對抗父母。除此之外,父母雙方不一致的教養方式,也會降低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環境因素
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成員之間通過互動相互影響。在全民重教育的大環境下,部分家長“唯分數論”觀念仍舊存在。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網絡直播行業迅速崛起,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廣泛而迅速,但由于思辨力不強,導致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做網紅、當明星、直播帶貨等現象有可能會誤導學生,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沖擊。
三、家校協同優化育人路徑,破解厭學困境
(一)校本課程引導自信擔當,讓學生悅納自我
學校全面落實全環境立德樹人,貫徹全員育人導師制,推行覆蓋每個學生的校本課程,包含知識學習與活動體驗兩大類別。組織德育系列活動,主題包含“兒童節——告別童年 擁抱成長”“青春門——我的青春我做主”“成長禮——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開展心理班會課活動,包含“自信心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抗逆力培養——笑對生活挑戰”“學習動機激發——開啟動力引擎”“職業生涯規劃——我的興趣島之旅”等相關主題。組織主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活動內容見表1)、專題講座等活動,通過師生談心談話,全方位幫助學生定位自我,客觀認識自我。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能力水平,制訂適合自己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習內驅力。同時,加強培養學生抗逆力,幫助學生共同挖掘內在優勢,提升抗逆力和自信心。
(二)家長課程引領父母成長,助家長做智慧父母
在家長學校的組織、家庭教育大講堂的課程引領下,家長更新家教理念,轉變教養方式,調整家庭關系,家庭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引導家長明白任何孩子在出現問題時都會釋放很多信號,讀懂信號才是關鍵。家長課程教給家長通過孩子成績的下滑、情緒的低落、出現失眠等癥狀,關注孩子身心健康,解讀孩子成長的密碼。學校鼓勵家長撰寫家教故事,分享家教心得。通過組織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定期開設線上家教微講堂,每周推送家教知識文章,形成家校雙向互動,助力家長做智慧父母。
(三)協同構建共育生態,促青少年陽光成長
1. 多維跟進,及時發現心理健康問題
借助學校多模態心理測評系統,每學年定期對師生進行心理普測,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結合家庭反饋觀察單和班級常規觀察,篩選有厭學傾向和厭學情緒的學生,通過一對一心理咨詢和輔導,指導學生進行心理調適,讓學生接納當下,釋放情緒,明晰目標,為所當為,激發內驅力。
2. 構建平臺,密切家校溝通聯系

搭建家校聯通平臺,實現家校協同聯動,積極構建家校線上線下共育網絡,以專家講座、在線交流等方式探討家庭教育問題。有的學生較少經歷學習上的挫折,自尊心較強,心理健康問題更具隱蔽性; 有的學生性格外向,學習上勤奮努力,然而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效率不高,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也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要利用家校共育平臺密切聯系,實現教師與家長的深度聯合,助力親子之間有效互動,推動師生平等對話,通過共育網絡的構建有效發揮共育合力。
3. 凝聚合力,推進家校協同育人
學校與家庭對學生的關注點不同,需要家校雙方攜手合作,找到學生厭學、消沉等問題的根源。建立由校級領導、年級主任帶頭,班主任主導,任課老師參與的全員家訪制度,實時跟進了解需特別關注學生的身心動態,既要有教師科學引導,也要有家長深度參與。教師動態管理學生的學習情況及人際交往,家長積極配合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家校協同聯動,并聯合社區、婦聯等機構,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師,及時給予家庭支持和幫助,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他們走出厭學陰霾,回歸校園陽光生活。
綜上,破解初中生厭學困境,需要探索家校共育的優化路徑——教師科學引導,家長深度參與,教師與家長密切合作,形成家校優勢互補,凝聚合力,共同育人,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