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萌,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理學博士,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高級審評員、國家藥審中心外聘審評員、國家藥品注冊核查組長以及國家臨床試驗數據核查組長。長期從事新藥質量研究、手性藥物對映體拆分、體內藥代動力學研究、藥品質量控制、藥品技術審評和現場核查工作,在藥物研發、生產與質量控制、藥物臨床研究、藥物政策法規、藥品審評核查等領域均有較豐富的經驗。在新藥質量研究和藥代動力學研究方面,作為課題質量分析負責人承擔完成了國家“863”課題1項、上海市科委項目1項、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研究課題各l項;在藥品監管科學研究方面,承擔了國家多項藥學審評工作,參與了行業多項指南和團體標準的撰寫,完成了國家“十三五”課題1項,上海市科委課題l項,上海市藥監局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十多篇,申請專利多項。擔任《中國醫藥工業雜志》編委、上海市科技獎勵評審專家、上海市經信委評審專家、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
2020年2月27日,由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牽頭,聯合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輔必成(上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惠永藥物研究有限公司和上海醫藥行業協會共同起草編制團體標準《化學藥品藥學研究質量管理指南》(T/SHPPAOO1—2020)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發布,于2020年3月18日實施。其首批執行單位為上海現代藥物制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等7家單位。
本標準適用于以藥品注冊為目的所進行的化藥藥品(包括原料藥、制劑)合成、制劑開發、分析等藥學研究活動。早期探索性研究可以參照本標準,為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包括合成實驗室、制劑實驗室、質量控制實驗室)的質量體系建設提供依據和參照標準。本標準的發布,為我國加入ICH后如何順應研發全球化要求提供了質量管理的參考和指導,可提高我國化學藥品研究和注冊質量,促進我國化學藥品藥學研究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確保研究資料的真實性、規范性和完整性。
1編制背景
在藥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適用不同的藥品質量保證法規,如在藥品研發階段,有針對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的GLP和針對藥物臨床研究的GCP,在藥品生產階段有GMP,在藥品經營階段有GSP等。但目前缺少針對藥物早期研發和藥學實驗室研究的質量管理規范,這使得國內藥物研發實驗室的質量管理缺少統一的標準,各研究單位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質量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單位質量管理意識淡薄,存在嚴重的研究質量管理漏洞,造成藥品研發過程不規范、數據不完整,給藥品上市后帶來風險隱患。另一方面,藥品監管部門在對研發單位進行研制現場核查時,對其質量管理檢查也缺乏相應的標準。
2017年6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加入ICH; 2018年6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進一步成為ICH管理委員會成員。我國將逐步在國內實施ICH指導原則,這意味著中國藥品注冊的技術要求與國際接軌之路已經全面打開,意味著中國的藥品研發和注冊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意味著中國的藥品監管部門、制藥行業和研發機構將逐步轉化和實施ICH技術標準和指南。目前,國內外均無權威、統一的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從事化學藥品藥學研究活動的機構應當建立藥品研究質量管理體系,以確保所研究的藥品質量符合預定用途和注冊要求。因此我們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在國際視野和ICH框架下,經過深入討論和磋商,參考國外先進的實驗室質量體系建設經驗,結合國內先進研究單位的質量管理經驗,率先在國內起草制定了本標準。作為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管理的通用體系文件,本標準不僅為本市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建設提供參考依據,以提高本市化學藥品研究和注冊質量,而且發布后首先在執行單位試行,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主要技術內容
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包括化學藥品原料藥合成、制劑、分析等藥學研究活動,所描述的研究質量管理主要是針對化學藥品藥學研究階段即非生產質量管理規范(non-GMP)階段。
本標準提出了藥學研究階段和藥學生產階段的劃分原則,其研究階段包括處方開發、工藝開發、結構確證、小試樣品制備、工藝放大研究、分析方法開發、方法學驗證、質量標準研究和建立、小試批樣品質量控制、工藝放大樣品質量控制、實驗室穩定性考察等,生產階段包括中試工藝移交、工藝驗證、臨床試驗樣品生產、注冊批樣品生產、動態檢查批生產、商業化生產、分析方法轉移和確認、工藝驗證樣品質量控制、臨床試驗樣品質量控制、注冊批樣品質量控制、穩定性研究、商業化生產樣品檢測等。
本標準從質量管理、組織機構和人員、研究場所和設備儀器、物料管理、文件及檔案管理、電子數據管理、研究工作的實施、實驗室安全管理等方面規范了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使其藥品研究過程始終受控于所建立的質量體系之下,保障藥品研究過程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合規性,同時為產品后期生產工藝的確認、驗證和質量保證提供重要依據,與生產階段即GMP階段實現良好銜接。
3標準亮點
3.1提出與ICH相適應的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概念
2015年3月2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因此目前國內有針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的規范,其認證內容涵蓋了該機構的質量體系建設、數據管理等方面。如CNAS開展的實驗室認證,在對經過認可的實驗室出具檢測報告的時候,報告首頁會有一個CNAS的logo,表明該機構已經通過了CNAS的認可,具備了相應的技術和檢測能力。此類資質認定雖具備一定的權威性,但這些認證僅針對從事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的部分機構,并不涵蓋大量從事藥品研發的實驗室,因此有必要參考GMP的基本理念,從人員、設備、物料、方法、環境安全等不同方面,結合藥品研究開發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涵蓋化學藥品合成、制劑、質量控制實驗室研究質量管理的通用體系文件,即藥品研發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尤為重要的是,該標準的制定還應適應我國加入ICH后面對的研發全球化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國化學藥品研究和注冊質量,促進化學藥品藥學研究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在此背景下,我們參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結合化學藥品研究機構研究質量管理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這一符合現行技術要求的《化學藥品藥學研究質量管理指南》。
3.2建立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
本標準首次建立了適用于藥品研究階段的化學藥品研發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涵蓋了質量管理、組織機構和人員、研究場所和設備儀器、物料管理、文件及檔案管理、電子數據管理、研究工作的實施、實驗室安全管理等方面,使藥品研究過程始終受控于所建立的質量體系之下,保障藥品研究過程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合規性。
3.3提高化學藥品研究和注冊質量
本標準規范和促進了化學藥品研究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確保所研究的藥品質量符合預定用途和注冊要求,為我國加入ICH后的研發全球化要求提供了參考,為我國制藥企業開展國際注冊和新藥申報提供可兼顧國內外法規的技術規范,提升國內制藥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4實施意義
本標準的發布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完善了從研發、注冊、生產和上市后全生命周期的藥品監管體系;二是有助于推動我國監管理念、方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協調,提高藥物研發機構研究質量的管理水平和研究工作的規范性,提升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