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正經歷深刻的變革與創新。本文深入探討了這一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以及模式創新的內在邏輯,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開展跨學科融合的勞動課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勞動教育體驗、實施項目化驅動的教育實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平臺等一系列模式創新策略,旨在推動互聯網技術與高職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傳統束縛,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有效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勞動教育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與廣泛普及,社會生活各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場技術革命中,“互聯網+”作為新興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憑借其獨特優勢,正推動各行業的創新與發展。高職教育作為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勞動教育領域,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需求,急需創新與改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職勞動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與實踐平臺。引入和應用互聯網技術,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深入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模式創新的實踐策略,對推動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新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已經煥然一新,展現出全新的概念與特點。從概念上看,其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實地操作和實踐經驗,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互聯網技術,將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這種教育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場景和實踐機會,更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特征方面,高職勞動教育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凸顯四點鮮明特征:第一,是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緊密跟隨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掌握到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是教學方式的創新性,借助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從而大幅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第三,是教育資源的共享性,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強大連接能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1],讓更多的學生受益;第四,是教育評價的多元性,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果和綜合素質,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模式創新的內在邏輯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顯得尤為關鍵,其對于提升教育質量、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推動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互聯網+”為高職勞動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高職勞動教育成功突破了傳統的時間與空間束縛,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和實踐平臺。這種變革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次,模式創新成為推動高職勞動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高職勞動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教育模式與方法。例如,借助虛擬現實、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可以模擬出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虛擬實踐中錘煉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這種創新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還更好地滿足了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最后,實踐教學是檢驗高職勞動教育成果的重要環節[2]。“互聯網+”的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應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多元化實踐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貼近實際、富有挑戰性的實踐機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更在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提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模式創新的實踐策略
3.1 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平臺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更好地把握這一時代契機,提升教育質量,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平臺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創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并據此進行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結合。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現代制造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明確了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目標。在線上方面,教師通過發布課程視頻、PPT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而線下則著重于實訓室操作、企業參觀等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進一步來看,搭建一個功能完備的線上教學平臺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關鍵所在。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為例,該校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成功打造了一個集在線學習、互動交流、項目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在此平臺上觀看創業講座、參與模擬創業項目,還能與導師、同學進行實時討論,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此外,整合線下實踐資源以與線上教學形成互補,也是構建融合教學平臺不可或缺的一環[3]。例如,該校的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就與周邊多個農業合作社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地考察和實習機會。學生在線上學習農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在線下合作社中親身參與農業生產和管理實踐,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進而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3.2 實施項目化驅動的勞動教育實踐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正處于轉型與升級的關鍵階段。為適應這一變革,實施項目化驅動的勞動教育實踐應成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該模式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還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心設計并實施的“項目”。
舉例來說,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便緊密結合工業4.0的發展趨勢,策劃了一系列與智能制造息息相關的項目,如“智能生產線設計與調試”“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操作”等。這些項目不僅緊跟行業技術前沿,還極富實踐性和挑戰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在項目化驅動的教育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重視。教師的角色也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項目指導者和資源提供者,引導學生根據項目需求自主組隊、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項目的各個環節。例如,在“智能生產線設計與調試”項目中,學生需要自主設計生產線方案、選購設備、搭建生產線,并進行調試運行,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
此外,項目化驅動還巧妙地融合了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項目任務、提供學習資源、進行在線指導等,而學生則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在線學習、遠程協作等。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高職勞動教育的轉型與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豐富勞動教育體驗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創新契機。其中,虛擬現實(VR)技術以其獨特的教育優勢,為高職勞動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創新的教學模式和豐富的實踐體驗。具體而言,VR技術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帶來了身臨其境的勞動場景體驗。以高職機械類專業為例,借助VR技術,學生可以置身于虛擬的機械加工車間內,直觀地觀察并操作數控機床、銑床等各類機械設備。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機械設備的構造和操作流程,還能讓他們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反復實踐,直至熟練精通相關技能。
同時,VR技術還能模擬真實的勞動過程,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和意義的理解。例如,在高職農業類專業中,學生可以通過VR技術進入虛擬農田,親身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完整農業生產流程。這樣的經歷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農業生產的艱辛,更能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勞動成果的珍貴,從而培養出對勞動的尊重和珍惜之情[4]。
除此之外,VR技術與實際操作的結合還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高職建筑類專業中,VR技術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的建筑工地進行模擬施工,學習并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步驟和操作要領。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一技術設置復雜的施工場景和問題,引導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探索和解決,從而有效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激發創新思維。
3.4 開展跨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面臨著空前的發展契機。為更好地培育具備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實施跨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須明確跨學科融合的目標及其意義。例如,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智能制造與創新創業”課程,巧妙地將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與創新創業知識融為一體,旨在培育學生智能制造技術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這種融合不僅使學生掌握多元知識與技能,更提升了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至關重要。在推進跨學科融合時,應關注課程間的內在聯系與邏輯性[5]。例如,“現代農業技術與市場營銷”課程,將農業技術與市場營銷策略相結合,通過模塊化設計,使學生在掌握農業技術的同時,也能熟稔市場營銷的技巧。這樣的課程體系確保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彰顯了跨學科融合的獨特優勢。最后,實踐環節的設置與實施不容忽視。這類課程應強調實踐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3.5 建立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的評價體系亟待創新與變革。構建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對于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升整體教育質量。
首先,這一評價體系應涵蓋知識、技能、態度等多維度的綜合考量。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為例,在評價學生時,該專業不僅關注學生的電子商務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還注重通過實操演練和項目實踐等方式考核學生的電子商務運營技能。其次,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工作態度和團隊協作能力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后,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需實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
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高職勞動教育正迎來新的歷史起點。本文深入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模式創新的內在邏輯,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開展跨學科融合的勞動課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勞動教育體驗、實施項目化驅動的教育實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平臺等策略,旨在提高高職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未來,期待高職勞動教育能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培養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夏青,朱祎.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有機融合實踐研究[J].林區教學,2024(3):86-90.
[2]周劼.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現狀與改革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2):69-72.
[3]李玄,劉鵠.勞動教育與高職人才培養融合發展的創新思路[J].公關世界, 2024(1):115-117.
[4]吳文彬.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與創新[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3):12-13.
[5]黎永鍵,關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踐[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9(Z1):92-97.
作者簡介:倪非凡,碩士研究生,助教,764885540@qq.com,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省中華職業教育社2023年職業教育研究課題——新時代陜西省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現狀調查研究(編號:ZJS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