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標準化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市場監管總局修訂出臺的《農業農村標準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辦法》強調,對下列事項中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農業農村標準(含標準樣品)。一是農業農村方面的名詞術語、符號、分類、代號(含代碼)、編碼和縮略語,以及通用的指南、方法、管理體系、評價規則等。二是作為商品的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品(以下統稱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的品種、規格、質量、等級、安全、環保以及風險評估等。三是農產品的種植養殖、收獲、加工、檢驗、包裝、貯存、運輸、交易與利用等產業鏈全過程中的設備、作業、技術、方法、管理、安全、服務、環保等。四是農田、水利、能源、道路,漁港、草原圍欄、農產品倉儲和流通,動植物原種良種基地、農業防災減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農業基礎設施和保障條件,五是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等農村設施環境。六是農村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農村公共服務。七是治安防控、矛盾調解、鄉風文明、村務管理等鄉村治理。八是其他需要統一技術要求的事項。
《辦法》明確,農業農村標準制定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是有利于推動國家標準化及農業農村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有效實施,解決農業農村領域突出共性問題;二是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率,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簡約適用;三是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社會效益;四是根據農業生產全生命周期驗證結果,合理確定標準指標參數及數值范圍;五是充分考慮產地環境和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確定標準技術內容,做到切實可行;六是廣泛吸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基層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等利益相關方參與。
《辦法》指出, 對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使用過程中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對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或者對農業農村發展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推薦性國家標準。對尚在發展中,需要引導其發展或者具有標準化價值的農業農村技術要求,可以制定為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對沒有推薦性國家標準、需要在農業農村領域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標準。為滿足農業產地環境、氣候條件、風俗習慣、鄉村治理等需要統一的特殊技術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農業投入品及一般性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原則上不制定地方標準。
《辦法》強調,鼓勵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根據市場需求和創新發展需要,制定農業農村團體標準。對于術語、分類、量值、符號等基礎通用方面的內容,應當遵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農業農村團體標準一般不予另行規定。農業農村團體標準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禁止利用團體標準實施妨礙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鼓勵有關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結合國情采用國際標準,提升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涉及國際貿易的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適宜對外傳播推廣的農業經驗技術同步制定標準外文版。鼓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聯合農業農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強標準宣貫,因地制宜推動農業農村標準實施與應用。
(記者:翟媛媛)
(欄目編輯:劉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