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城鎮化加速、市場經濟深化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鄉村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城市文化的強烈沖擊,其獨特性與活力正逐漸減弱,呈現出一種潛在的衰退跡象。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角度來看,重塑鄉村文化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重塑農民群體的文化認同與價值體系,著力培養鄉村文化建設者的主人翁意識,共同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7;G24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4-2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5
0 引言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1]。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鋪開,鄉村文化建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在城鎮化加速、市場經濟深化及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鄉村文化遭遇了來自城市文化的強烈沖擊,逐漸顯現出式微的態勢[2]。若農民群體對本土文化失去信心,鄉村社會將失去堅實的文化基石,這無疑會嚴重阻礙鄉村振興這一美好愿景的落地。因此,如何有效重塑并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已躍升為當前鄉村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與價值追求,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目標達成的關鍵舉措。
1 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政府提出的重大戰略,其核心目標在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3]。
1.1 歷史維度——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
鄉村文化猶如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鄉村不僅是農民心靈寄托與精神生活的搖籃,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得以傳承的堅實基石。
鄉村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記憶載體與文化基因的傳承者,深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根脈與鮮明的底色。鄉村文化不僅體現了農耕文明的智慧,也是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中的理念、制度和知識,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基因,對國家的持續發展和民族的永續生存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文化中的家族觀念、宗族制度、鄉賢文化等,反映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這些文化元素在歷史長河中起到了維系社會秩序和傳承道德教化的作用,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強化社區凝聚力具有深遠影響。
鄉村文化中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節氣農事、傳統手工藝等,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些傳統知識和實踐是中華民族適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資源的智慧結晶,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鄉村文化中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地方語言等,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這些文化表現形式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和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1.2 現實維度——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智慧之源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龐大的商業資本如潮水般涌入鄉村,為鄉村經濟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然而,這一進程也悄然改變著農民的文化觀念與價值體系。資本的邏輯逐漸滲透到鄉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引導農民形成了更加功利化、理性化的價值取向,導致他們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日漸式微,生態倫理觀念受到嚴重侵蝕,道德底線面臨嚴峻挑戰[4]。
鄉村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地方特色,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化的沖擊下,鄉村文化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問題,需要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鄉村文化通過共同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增強了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是構建和諧鄉村社會和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鄉村文化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鄉村旅游、特色文化產業等方面,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成為推動鄉村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鄉村文化的振興有助于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對于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和鄉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文化教化和價值引導,可以提高鄉村治理的效能,促進鄉村社會秩序和諧穩定。
1.3 未來維度——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強大支撐力
鄉村文化不僅是鄉村精神生活的象征和文化特色的體現,也是促進鄉村整體進步的關鍵動力。鄉村文化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文化治理,可以激活鄉村文化的塑魂育人功能,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振興鄉村文化,關鍵在于再造鄉土文化的活力,既要維護和弘揚鄉村的杰出傳統,又要促進鄉土文化與現代因子有機結合,以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留住鄉村共同記憶,跨越鄉村邊界,推動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和諧共存。
培育與提升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振興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通過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可以提升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認同。這就要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積極推廣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堅持鄉村文化發展的為民導向。繁榮鄉村文化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可以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提高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這就需要用好文化資源,凝聚鄉村人才,創新文化業態,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2 鄉村文化重塑面臨的困境
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不僅要保障物質財富的積累、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社會秩序的和諧,更關鍵的是要保持鄉土文化的連續性和活力,實現鄉村文化的持續創新與傳承。這樣的追求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鄉村文化自身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然而,在當前鄉村文化重塑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種種挑戰和難題。
2.1 價值困境——價值觀念的變遷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鄉村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受到挑戰。城市文化和現代價值觀的輸入,使得鄉村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感受到沖擊,導致價值觀念的轉變。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物質文化和消費模式的快速變化,鄉村居民在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可能逐漸放棄或忽視傳統文化的價值,轉而接受以物質消費和個人利益為核心的現代價值觀念。大量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離去,削弱了鄉村文化傳承的主體力量。這些年輕人在城市中接受新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價值觀與鄉村傳統價值觀具有差異,這種差異在他們回到鄉村時可能引發代際間的價值觀沖突。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鄉村居民可能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懷疑,缺乏文化自信,這種不自信可能會導致傳統文化的邊緣化,甚至被遺棄。現代教育體系和媒體傳播的內容往往以城市文化為中心,這可能會使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評價產生偏差,從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在鄉村發展規劃中,可能存在對文化保護和傳承重視不夠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文化規劃,使得鄉村文化在發展中逐漸失去特色和活力。
2.2 現狀困境——鄉村文化的日漸衰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業前景和更高的生活品質。這一趨勢導致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使得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許多農村地區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缺乏多元化的產業支撐,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削弱了鄉村文化的活力。在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日益淡化,他們更傾向于接受現代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乏興趣和動力。農村地區的社會關系網絡相對松散,缺乏有效的社會組織和協調機制,這導致鄉村文化活動的組織難度較大,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夠充分。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相對滯后,難以滿足村民的需求,這不僅影響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限制了鄉村文化的發展空間。鄉村民眾和相關干部在思想意識方面存在誤區和懈怠,部分鄉村民眾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積極性,這種思想意識的滯后,直接影響了鄉村文化重塑的推進。
2.3 鄉村文化建設核心動力的削弱與主體角色的空位
隨著大量年輕力壯的男性勞動力向城市遷移,鄉村地區呈現出以留守群體為特征的人口結構。在這一背景下,留守婦女逐漸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力量。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許多留守婦女可能未能充分認識到鄉村文化對于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這導致她們在主觀上對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缺乏積極性。留守兒童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他們的文化偏好往往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傾向于將城市文化視為主流,而將鄉村文化逐漸邊緣化。學校教育在鄉村文化傳承方面的不足,是影響留守兒童文化認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的缺席,留守兒童缺乏親子互動和正確的教育引導,容易形成對文化的誤解和價值判斷的偏差。此外,現代化的通信工具、互聯網和電子游戲等媒介的普及,對留守兒童的文化認知和心理產生了顯著影響,促使他們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從而忽視或排斥鄉村文化。
人口流動引發的鄉村空心化現象,進一步導致了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空洞化。隨著鄉村文化建設中核心力量的流失,那些曾經充滿生機、鳥語花香、炊煙升起、田園牧歌式的理想鄉村景象,逐漸被寂靜和蕭條所取代,鄉村文化的活力和內在動力遭受嚴重削弱。
3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路徑
鄉村文化的重塑并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或者完全重建其價值和行為模式,而是要在珍視和繼承鄉村文化傳統精髓的同時,摒棄那些不再適應時代的元素。這一過程涉及將現代元素和創新思維融入鄉村文化,以此激發其新的活力,促進其從傳統向現代自然過渡。通過這樣的重塑,我們能夠保存農耕文明的寶貴遺產,以及那些與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記憶和情感紐帶。
3.1 重塑農民的文化價值觀
重塑農民的文化價值觀需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傳統農村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美德,勤勞質樸、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以及民俗節慶、民間藝術、農耕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資源是農民身份認同的基石,也是鄉村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要通過教育引導、文化活動等形式,激發農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讓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
在傳承的基礎上,重塑農民文化價值觀還需積極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包括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平臺,傳播鄉村文化,拓寬農民視野;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讓農民在參與中感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與機遇;同時,鼓勵農民參與文化創作,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既有鄉土氣息又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教育是重塑農民文化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必須增加對農村教育領域的財政支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提升農村教育的整體水平,特別是要加大鄉村學校素質教育的力度,致力于培育農村學生全面的能力素養和人文關懷[5]。同時,通過實施多樣化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協助農村居民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利用教育手段,引導農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 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
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并建設圖書館、文化館、體育設施等公共文化設施,為鄉村居民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場所。注重設施的現代化、便利性和實用性,引入數字閱讀、在線學習等新型文化服務方式,提升鄉村文化設施的吸引力和利用率[6]。
傳承與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民俗、手工藝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記錄和整理,為傳承和發展奠定基礎。通過舉辦文化節、民俗活動、非遺展示等,讓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給鄉村居民和外界游客,增強文化的感染力和傳播力。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欄、廣播、網絡、文化活動等)普及鄉村文化的重要性,讓村民認識到自己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7]。同時,講述鄉村文化建設的成功案例,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組織各類文化培訓和學習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手工藝技能傳承班、文藝創作工作坊等,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村民學到新知識,還能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搭建平臺,鼓勵村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進行文藝創作,如詩歌、歌曲、舞蹈、繪畫、手工藝等。通過舉辦鄉村文化節、才藝展示會等,為村民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學習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新能力。
在鄉村文化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訴求,引導他們參與文化項目的規劃、實施和監督等。通過建立村民議事會、文化志愿者隊伍等組織,讓村民在文化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和扶持,提升鄉村文化發展的專業性和創新性,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培育鄉村文化建設者的主體意識
明確主體地位,保障參與權利。通過構建和優化相關的法律體系和政策框架,確立農民及其組織在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確保他們的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行使。為了激發鄉村居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可以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將文化建設成果與村民的切身利益相結合,如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帶動村民增收等。
提升文化素養,增強主體意識。加強鄉村與城市、不同鄉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拓寬鄉村文化建設的視野和思路。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建立文化合作機制等方式,引入外部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同時也向外界展示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8]。
在培育鄉村文化建設者主體意識的過程中,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重。既要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又要鼓勵居民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使鄉村文化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4 結束語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重新塑造鄉村文化尤為關鍵。通過更新農民的文化觀念、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以及激發鄉村文化建設者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可以有效地促進鄉村文化的復興和進步。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深厚的精神源泉與堅實的文化基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2-10-31(1).
[2]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2):97-108,112.
[3]路璐,朱志平.歷史、景觀與主體: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空間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115-122.
[4]劉志剛,陳安國.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文化的沖突、融合與互哺[J].行政管理改革,2019(12):60-65.
[5]陳鵬,李瑩.全面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基礎教育的新認識與新定位[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5):126-136.
[6]郭磊.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治理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0(5):80-82.
[7]陳波,李晶晶.文化高質量發展視域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21(8):34-40.
[8]白雙翎.鄉村振興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3(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