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康養景觀作為一種恢復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觀環境,備受老年群體關注,但目前針對老年人SG(Slow Go)群體的研究仍然不足。研究介紹了康養景觀的定義和特征,以及老年人類型及特征;針對老年人SG群體的特征和需求,探討了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以及對康養景觀的需求;進一步闡述了康養景觀與老年人SG群體需求的相關性,包括提供與自然互動的機會、社交機會和體驗成就感的機會等;根據老年人SG群體的需求,提出了康養景觀設計的要點,包括場地設計、設施設計和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建議。綜合來看,研究深入探討了老年人SG群體與康養景觀之間的關系,為未來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康養景觀;老年人;SG群體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4-9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22
0 引言
老年人SG群體是一個特殊的老年人群體,他們有著一定的活動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身體條件的限制[1]。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老年人群體越來越大,康養景觀作為一種恢復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觀環境,備受老年群體青睞[2]。然而,康養景觀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全年齡段或是整個老年人群體,缺乏對老年人SG群體的針對性研究。筆者在康養景觀理論和老年人SG群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老年人SG群體康養景觀的設計要點,包括場地設計、設施設計和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建議,旨在為康養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1 康養景觀
園林康養景觀是指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利用園林植物的保健功能,與自然元素和諧共生,旨在維護和促進大眾身心健康的景觀類型[3]。它不僅關注個體的康復,還強調普通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健康環境的權利,致力于營造一個能帶來生理和心理益處的共享空間[4]。康養景觀的特征主要包括: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多種園林植物,發揮其保健功效;注重空間布局并結合人們活動,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鼓勵人們進行戶外活動;將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結合,提供放松和療愈的空間,促進心理健康;設計上兼顧各類人群的需求,確保康養景觀對所有居民群體開放和可達;通過主動式的園藝實操和被動式的景觀體驗來達到恢復身心的目的[5]。
2 老年人類型及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結合我國老年人特征,研究集中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同時,按照老年人行為能力,將其劃分為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和介護型老人[6]。自理型老人身體健康,具有自主行為能力,活動范圍廣,戶外活動的積極性較高。介助型老人日常行走需要借助工具,輕型介助老人行走依靠拐杖、步行器,重型介助老人生活行為依靠輪椅或升降設備,介助型老人主要居家或在附近小范圍內進行戶外活動。介護型老人是指行動不便、多在家中臥床休息的老年人。
從生理年齡角度可將老年人分為GG(Go Go)、SG(Slow Go)、NG(No Go)和GOING 4種,分別對應“行走自如,身體靈活”“行動的自由度減緩降低”“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處于臥床狀態”和“需要臨終關懷” 4種老年人。其中,SG為老年生理年齡的第二階段,一般指部分自理型和介助型老人,有一定的活動能力,但同時存在身體條件的限制,可能需要依靠輪椅、拐杖等工具,或者由于年齡和身體狀況行動的自由度降低。
3 老年人SG群體特征及需求
老年人SG群體因其活動能力受限,社交活動范圍減小,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加之受社會關系變化的影響(如周邊同齡人的生老病死),比其他老年人群體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負擔,進而容易產生恐懼、易怒、易忘等情緒特征[7]。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SG群體的勞動能力逐漸降低,也更容易被社會邊緣化和被忽視,在心理上也難以獲取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老年人SG群體對康養景觀的功能需求不再局限于恢復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要去滿足其社交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價值需求、成就需求等心理需求[8]。
在生理上,由于老年人SG群體行動自由度下降和感知能力退化,他們對人體工程學環境的需求顯著增加。具體而言,老年人的關節和肌肉功能退化,平衡能力減弱,需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器具和輔助設備(如可調節高度的椅子、扶手和助行器),以減少運動時帶來的壓力和疲勞,并設計無障礙和安全的環境(如無臺階的通道、防滑地面和適當的照明設施),以防止摔倒。由于老年人感知能力退化,神經系統弱化,對“五感”也有一定的需求。視力退化的老年人需要增加環境的亮度和對比度,使用較大的字體和清晰的圖案;聽力下降的老年人則需要減少背景噪聲,使用清晰的語音提示,確保聽覺信號的音量和頻率適合他們的聽覺范圍;觸覺敏感度下降的老年人需要使用質地舒適的材料,避免觸摸過冷或過熱的表面,并設計易于抓握的手柄和控制裝置。綜合考慮這些生理和感知能力的變化,設計適合老年人的人體工程學環境,能夠顯著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4 SG需求與康養景觀的相關性
4.1 康養景觀可以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與自然互動的機會
康養景觀的活動通常設置在戶外,參與者可以感受自然的氣息和聲音,與植物進行互動。這種環境可以減輕老年人SG群體的壓力和焦慮[9]。在享受康養景觀的過程中,老年人SG群體不僅可以獲得身體上的放松,還能夠建立與自然界的聯系,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與愉悅感。這種親近自然的體驗有助于調節老年人SG群體的情緒狀態,增強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質量[10]。
4.2 康養景觀可以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社交機會
康養景觀環境通常是開放式的,因此老年人SG群體可以與其他老年人進行交流和分享經驗,也可以與志愿者和工作人員進行互動,建立新的社交關系。在康養景觀的團體環境中,老年人SG群體有機會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分享彼此的經驗心得,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互助關系。康養景觀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社交平臺,為老年人SG群體帶來了愉悅感和滿足感,同時也加強了他們與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的互動,有助于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11]。這種社交互動不僅可以減輕老年人SG群體的孤獨感,消除社交障礙,還能夠提升他們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生活。
4.3 康養景觀可以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體驗成就感的機會
在康養景觀中開展園藝活動,參與園藝活動的老年人SG群體在種植、養護植物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耐心、細心和責任感,這些品質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同時,園藝活動也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機會,讓老年人SG群體釋放內心的壓力和情感。在與植物接觸的過程中,老年人SG群體可以傾訴心聲、表達情感,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緩解內心的緊張和不安。這種情感的釋放和宣泄有助于老年人SG群體保持心理健康,平穩情緒,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5 基于老年人SG群體需求的康養景觀設計要點
5.1 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在康養景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設計合理的場地不僅可以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參與園藝活動的空間,還能滿足其社交和安全需求,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良好的設計能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讓老年人放松身心;合理的場地布局和設施能提高活動效率,也能促進其社交互動,減少孤獨感,提升社交滿足感。此外,合理的設計能保障安全,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增加參與者的安全感[12]。因此,場地設計是康養景觀的基礎,關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效果的實現,更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健康水平。重視康養景觀場地設計,可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優質環境,讓他們獲得更多愉悅感。在康養景觀的場地設計過程中,應重點滿足老年人SG群體的社交需求和安全需求。
康養景觀場地設計的關鍵在于充分考慮老年人SG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首先,應合理規劃不同大小和功能的活動區(如種植區、休閑區和運動區),并適當增加相關設施(如花壇、花架和休息涼亭),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園藝和休閑需求。其次,要重點設計主要園路,保證道路寬敞平坦、易于行走,并設置座椅以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設計過程中,應靈活運用過渡空間,在走廊、邊角區域等處設置小型座椅區或觀景點,給予老年人更多休息的機會。同時,公共與私密空間的交叉布置也至關重要,設置半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既能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又能保護其隱私,營造舒適的園藝環境。總之,康養景觀場地設計旨在提升老年人SG群體的社交互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在安全需求方面,要掌握好空間尺度,合理的空間尺度能使人放松,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避免使用光滑的鋪裝材料,保證鋪地均勻平整,防止老年人滑倒受傷;合理設計地形,保證老年人SG群體視線的通透性,減少意外發生;指示系統應清晰明確,增強園區內外的指引標志,避免老年人迷失方向;交通系統設計應清晰,功能劃分應明確,要做到人車分流,強化交叉路口的鋪裝,在有必要的位置設置減速帶。
5.2 設施設計
設施設計是康養景觀設計中的重要一環。首先,良好的設施設計可以創造舒適的環境(包括合適的座椅、遮陽設施和便利的步行道),以提高老年人的參與度和舒適感。其次,設施設計應考慮安全因素(如設置防滑地面、扶手等),降低意外傷害風險,增強老年人SG群體的安全感。此外,設施設計還能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合適的座位布局和社交空間,幫助老年人建立社交關系,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13]。另外,設置便捷的輔助設施(如輪椅通道和殘障人士專用設施),能夠讓更多老年人參與其中,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設施設計不僅為康養景觀提供了必要支持,也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參與環境,有助于他們享受康養景觀帶來的益處。在設施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老年人SG群體對人體工程學環境和感官系統的需求。
在人體工程學環境方面,景觀設施的設計尺寸應符合老年人SG群體的特征,避免設置過高或過低的操作平臺;應適當增加座椅和置物臺,方便老年人隨地休息和放置物品。同時,在園路和有高差的地方增加扶手,以提供額外的支撐和安全保障。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使用便利性和舒適度,減輕其身體負擔,提高戶外活動質量和安全性。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創建一個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環境,滿足老年人對人體工程學的需求。
老年人SG群體對感官系統的需求集中在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4個方面。在視覺設計上,應保證室外環境的亮度和光的持續性;還應使用老年人易于識別的顏色,顏色的飽和度和對比度不宜過低。在聽覺設計上,設置適合交流的圍合空間,增加積極健康的聲景設計。在嗅覺處理上,適當使用芳香植物,避免使用產生難聞和刺激性氣味的植物。在觸覺處理方面,宜選擇粗糙、有質感的鋪裝材料;座椅和扶手的設計也應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舒適的觸覺體驗[14]。
5.3 活動設計
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和興趣開展園藝活動,可以增強參與者的積極性。此外,活動設計也可以促進情感交流,加強老年人之間及其與護理人員或志愿者之間的互動,建立信任和情感聯系。設計合理的園藝活動還具有康復功能,對老年人身體、心理和認知方面都有益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園藝活動設計也可作為心理疏導方式,幫助老年人釋放壓力、減輕焦慮,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合理的活動設計能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促進其身心健康。
自我價值認可對老年人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年齡的增加,許多老年人可能會面臨身體健康水平下降、社交圈子變小、退休后角色轉變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我價值認知。在康養景觀設計過程中,室外設計陽光草坪可以提供溫馨的親子空間;設置專題座談會,可以利用園藝療法等手段來滿足老年人的自我價值需求。
滿足成就需求有助于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并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在康養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設置易于出成果的園藝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如舞臺、園藝作品展示欄和宣傳展示欄等)。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老年人提高個人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滿足感,還可以促進其社交互動,增加社會參與感,提高他們在社區中的地位。綜合這些設計,可以顯著提高老年人SG群體的整體生活質量[15]。
6 結束語
康養景觀在老年人群體中的應用和研究日益受到關注,然而對特殊老年人SG群體的研究仍較少。筆者深入探討了康養景觀與老年人SG群體的相關性,提出了針對老年人SG群體需求的康養景觀設計要點,并對康養景觀在滿足老年人SG群體社交、心理和生理需求方面的作用進行了全面闡述。
對老年人SG群體的特征和需求進行分析,發現康養景觀能夠為老年人SG群體提供與自然互動的機會、社交機會和體驗成就感的機會,從而減輕他們的壓力和焦慮,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針對老年人SG群體的康養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其社交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價值需求和成就需求等,包括場地設計、設施設計和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建議。
綜上所述,此研究可為未來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有助于推動康養景觀在老年人SG群體中的應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宛晴.基于SG需求下的洛陽市正泰嘉苑居住區景觀設計[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20.
[2]劉文苑,彭張穎溢,彭思文,等.湖南省中醫康養主題農莊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鄉村科技,2019(22):67-68.
[3]張延龍,牛立新,張博通,等.康養景觀與園林植物[J].園林,2019(2):2-7.
[4]黃靖雅,康寧,李樹華.以綠色康養為主體的自然輔助療法實踐體系構建[J].園林,2023,40(4):9-14.
[5]修美玲,李樹華.園藝操作活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園林,2006(6):46-49.
[6]孫曉宇.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改造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2.
[7]蔣長松.基于園藝療法的休閑農業園設計要素運用[J].鄉村科技,2018(24):59-60.
[8]邵妮佳,陳炳良.積極老齡化視域下農村智慧養老影響因素與路徑探究[J].鄉村科技,2024,15(3):24-27.
[9]修美玲,李樹華.園藝操作活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園林,2006(6):46-49.
[10]李莎莎,俞逸,吳淑柳,等.基于適老化理念的肇慶市養老院景觀調查分析[J].鄉村科技,2023,14(16):121-124.
[11]王文韜.基于問卷調查的榆樹市農村老年人心理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鄉村科技,2023,14(9):25-28.
[12]李云鵬.適老化康復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3.
[13]殷仕康.基于“園藝療法”下的新養老居住環境設計與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1.
[14]朱靜軒,湛嵐,黃樂,等.基于互動理論的養老社區景觀設計探析[J].鄉村科技,2019(26):57-58.
[15]王文韜.基于問卷調查的榆樹市農村老年人心理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鄉村科技,2023,14(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