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中國與日本的陶瓷繪畫得到迅速發展。日本鄰近中國,陶瓷燒制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討論了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菊紋飾的差別及關聯,力求找到造成兩者異同點的主要因素。
中日菊紋飾
中國傳統菊紋飾
菊花源于中國,不僅具備食用價值,還具備觀賞價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晉代陶淵明獨愛菊,其作品《歸去來兮辭》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便是贊美菊花如松樹一樣凌霜雪而不折,不與桃李爭輝,不與群芳斗艷,偏愛霜秋時節綻放,賦予了菊花高潔、清雅、淡泊、堅貞的寓意。
早在仰韶文化彩陶器皿中,人們就發現了菊紋飾。唐宋時期,人們以刻花、劃花、印花纏枝和轉枝的形式將菊紋飾運用在瓷器上,用點線代表花脈葉筋。到了元代,菊紋飾作為一種普遍的植物裝飾紋樣出現在瓷器上。明清時期,菊紋飾在瓷器上的運用更加普遍,具有寫實的韻味,以纏枝菊、折枝菊為主,多與其他紋飾組合,逐漸規范,組合紋飾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如與黃雀組合具有闔家歡樂的寓意,與松樹組合有延年益壽的寓意,與牡丹等四季花卉組合寓意福壽連年。菊紋飾作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與期盼,表達了人們對幸福、健康、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日本菊紋飾
菊紋飾也十分受日本人喜愛,常常出現在日用品中。在日本古代,菊紋飾只能為皇室貴族所用,普通百姓禁用。直到1945年以后,日本政府才廢除了禁止平民使用菊紋飾的法令,使菊紋飾深入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設計之中,如日本的護照封面便運用了菊紋飾。
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菊紋飾的比較
明末清初中日菊紋飾對比
明代菊紋飾以扁菊紋和纏枝菊紋為主。明末扁菊紋延續了前朝的形式,菊花花瓣外層填色,瓣尖或一側留白,花心雙線勾勒成網格狀,葉開叉較深而有變化,有的葉脈勾勒填色、中間留白,與同時代的牡丹葉畫法相似,線條流暢,紋樣逸趣秀美。纏枝菊紋主要用于器物外表的腹部以及碗盤內壁中心或弦口位置,呈網狀延伸,以花頭為主,葉子較小,枝細,從而襯托出花,線條流暢活潑。構圖上可能受到文人畫的影響,明末清初的菊紋飾采用中國寫意水墨畫式構圖,并逐漸取代明初的分層式構圖,為清代中國畫構圖奠定了基礎,畫面更加生動活潑、簡潔明快(圖1)。在明代,菊紋飾除了作為單獨紋樣,還會和牡丹、蓮花、山石等紋樣組合或者作為邊飾出現。纏枝菊紋也常以邊飾的形式出現在陶瓷上,與瓜果、竹石、靈芝以及園景紋組合來襯托主題紋飾,展現了中國文化中“和”的傳統美學思想。
日本在1610年開始燒制伊萬里瓷,最初該瓷器在裝飾構圖上模仿明代景德鎮青花瓷主紋加輔紋的裝飾風格和模式,同時延續了江戶時代的一些裝飾元素。如圖2所示的伊萬里染付菊花瓶,瓶上的菊紋飾均為青花單色,花瓣似團花般由花心向外呈放射狀,層次分明,并模仿中國畫的繪畫技法,畫面較為寫實生動。
清代中期中日菊紋飾對比
清代紋樣的表現形式比明代更加多樣,除了青花、釉里紅、青花加彩之外,還有粉彩、琺瑯彩。這一時期的主要裝飾特色是彩繪,因此,菊紋飾的色彩裝飾效果更為突出。
清代菊紋飾的運用與明代不同,以折枝菊紋為主,而折枝紋最早源于中國繪畫,是一種較為寫實的紋樣,常被人們裝飾在各種工藝品上。清代中期瓷器上的折枝菊紋繪畫風格主要以中國畫中的菊花形象為原型,筆法接近中國工筆畫,線條細膩,花瓣層層疊加又層次分明,造型和色彩接近大自然中的菊花(圖3)。
清代中期的折枝菊紋大量運用在外銷瓷上,其造型更偏向裝飾性,形態偏向“S”形,不像之前那樣完全追求植物的原始形態,講究均衡美和對稱美,并與更多種紋樣組合,構圖以中國畫構圖為主導,元明時期的分層式構圖仍被使用,因此,清代的構圖形式比明代更加豐富。折枝菊紋作為主要紋樣,與折枝牡丹紋相結合,并采用中國畫的構圖形式,盤邊一圈變形的折枝紋作為邊飾,通過鈷料的分染層層分明,整個畫面產生了一種和諧、疏朗的美感(圖4)。
清朝時期,日本制瓷技術有所提升,對中國瓷器的模仿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韻意象方面的相似,其裝飾風格的表現力大大提高,不斷接近中國水平。菊花紋樣在造型上也多采用折枝的形式,構圖上采用中國畫的模式,筆法以工筆為主,工整細膩(圖5)。
從清中期的日本伊萬里瓷器的部分紋樣中可以發現,日本在模仿中國瓷器的同時開始探索并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陶瓷裝飾風格,不像前期那般注重菊花的自然形態,圖形逐漸簡化,朝著裝飾化、平面化的方向發展,色彩更加艷麗,常有描金裝飾菊花紋樣的邊緣線,帶有浮世繪的裝飾風格,而浮世繪追求非對稱的構圖形式、明亮雅致的色調和平面化的創作方式(圖6)。
日本伊萬里瓷器的菊紋飾還有所創新,其輪廓為圓形,花瓣似扇形或呈水滴狀。菊花作為主體紋飾時,以六瓣和十八瓣較為常見,構圖比中國緊湊,在瓷器上的應用面積較大(圖7)。菊紋飾的造型豐富多樣,出現了瓷器上有多種菊花造型的情況。色彩以橙色和藍色居多,也有描金的菊紋飾。另外,還出現了西洋菊紋樣,分層繪制,色彩更加鮮明。
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菊紋飾的風格
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菊紋飾的風格異同
中日瓷器裝飾紋樣風格往往從“雅”與“俗”兩個方面著手。17~18世紀中日兩國的“雅”文化是中日瓷器裝飾相似的直接原因之一。明末士大夫追求“雅”“質”“樸”的審美格調,影響了當時的陶瓷制作,而日本當時的主流文化與此相近。
明末清初中國的“俗”文化指的是能夠滿足市民需求的大眾文化,加上官窯與版畫的共同影響,瓷器的裝飾性圖案風格興起,而日本的“俗”文化在陶瓷裝飾上的運用與中國的方向相似,但因浮世繪的興起,內容有別,菊紋飾更加平面化,色彩艷麗。
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菊紋飾風格的影響因素
1.社會文化背景
中日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儒家思想系統的審美意義與社會生活和倫理道德關系密切,從而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觀。這種影響同樣波及了日本的統治階層和知識分子,使日本形成了與中國相似的文化背景。另外,中日為鄰國,從古至今都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和聯系,而陶瓷從唐晚期開始成為中日交流的產品,日本的陶瓷文化以及制瓷技術都帶有中國的印記。
17~18世紀,中國從明改朝換代為清,經歷了戰亂,導致景德鎮產業衰弱,也促使一部分中國陶工流奔到日本,從而促進了日本陶瓷的發展。在此期間,日本抓住機會全面向中國學習。另外,明末清初海禁政策時松時緊,日本陶瓷獲得了模仿中國陶瓷裝飾風格的條件。
2.審美理念
明代晚期,文人士大夫作為時代精神風貌的引領者,其思想影響著社會各個方面,在文化藝術方面尤為突出,他們摒棄了原來的單一審美標準,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心匠意”這一全新的器物審美尺度。他們尤為推崇“文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認為藝術創作應擺脫形式束縛,直抵心靈深處。受此思想的影響,明代晚期的藝術形式與審美格調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開始崇尚簡約、質樸、雅致的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也影響著當時的陶瓷裝飾。
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從追求形式技藝轉向意境營造,瓷器裝飾風格深受其影響,朝著裝飾性圖案風格轉變。
明代晚期,日本主流文化深受中國影響,追求內斂、質樸的藝術審美。其中,茶具風格尤為典型,胎骨厚重、風格粗獷的茶具設計不僅體現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對自然、質樸之美的崇尚。明末清初,日本在模仿中國裝飾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本土元素,發展出獨特的裝飾風格。17世紀末,浮世繪這一日本特有的藝術形式橫空出世,它以版畫為載體,廣泛描繪市井生活、自然風光及戲劇場景,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以其鮮艷濃重的色調、華麗而不失細膩的畫風,迅速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審美趣味的轉變同樣波及了陶瓷藝術領域,因此,當時陶瓷上的菊紋飾更加平面化、裝飾化,色彩明艷歡快,并追求與中國繪畫相反的非對稱性構圖。
3.工藝技術
中國是陶瓷大國,陶瓷燒制技藝歷史悠久。到了明代,景德鎮掌握了二元配方技術,大大提高了燒成率,促進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日本則是一元配方,燒制成本高于中國。此外,日本的燒瓷技術先是從朝鮮學來的,到了明清時期才開始轉向向中國學習,因此在制瓷技術上難以超過中國。
17~18世紀中日陶瓷繪畫中的菊紋飾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雙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陶瓷繪畫影響了日本,促進了日本瓷業的發展,日本從單一的模仿到保留本國特色的轉變促進了伊萬里瓷在日本國內外的暢銷。同時,日本陶瓷繪畫也影響了中國,“中國伊萬里瓷”就是中國對日本的模仿。中日陶瓷的發展帶動了世界陶瓷的進步。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