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課堂教學理念
所謂思想指導行為,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保證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全面發展。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采用了突出教師、模糊學生的老舊教育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課程(以下簡稱“道法課”)忽略了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只是中考的工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也未能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角,只當成裝知識的容器,為了追求升學率而大搞題海戰術。這些陳舊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明理,更要學會做人,學習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主動參與、體驗、探究、發現、創造,使道法課教學實現主客觀上的根本轉變。師生要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的現代教學觀,學生既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展的主體,其主體性和潛能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展現的機會。
教學過程應是互動的過程,師生應互相尊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自主個性與創意思維,不能把學生的好奇心抹殺在搖籃之中,殊不知教鞭之下就有“愛因斯坦”“牛頓”。教學過程應是師生間平等傳授和接受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認識的主體,他們的真知必須經過自己的觀察、研究、分析等一系列智力活動獲得。因此,教師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歸根結底要通過學生的主觀努力轉化為學生的認識成果,形成學生自己的觀點,而這些都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
優化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在教師充分熟悉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的,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些目標展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不僅包括學生所要達到的文化知識目標,還包括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等目標,且各個目標要有明確的能力等級,每個能力等級又分為若干層次,以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教師必須深入課堂,了解每個學生,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道法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發揮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的眼光剖析問題,深植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根基,使他們不僅掌握學習的鑰匙,更懂得生活的藝術,有能力投身于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細心培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具備從事未來職業的各種專業素質和特長,而不是千篇一律。道法課的教學目標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方法,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
俗話說:“功夫化在課前,本領顯在課上。”教師不僅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還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手段的恰當性直接影響課堂效果和教學進度。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普遍傾向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通常單向輸出,忽略了其他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效率低下。在現代課堂教學情境下,教師需巧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教學方法最優化與教學手段現代化。同時,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之道,進而提升學習能力與學習成效。教師要放棄“填鴨式”的滿堂灌,采用啟發式教學,如討論法、問答法、學生自學老師輔導法等,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道法課十分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實踐與調研,讓知識在實踐中生根發芽,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直觀、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還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效能與價值,從而樹立強烈的科技意識。當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并不意味著徹底放棄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要認真分析,揚長避短,運用投影儀、計算機多媒體等,一方面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扭轉“一支筆,一張嘴,一塊黑板講到底”的局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盡可能少的時間投入和精力消耗讓學生收獲盡可能多的知識。
加強思維能力培養
進入中學后,學生的思維逐漸展現出從感性到理性、從形象到抽象的發展趨勢,但往往還不成熟,為此,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借助形象教學的魔法鑰匙,為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將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抽象的概括能力培養巧妙結合,通過直觀的教具、生動的圖表、絢麗的幻燈片等多種形式,為學生鋪設一條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橋梁,引導他們將所學理論與現實世界中的形象緊密相連,從而錘煉出他們銳利的抽象概括眼光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之劍。第二,嘗試將教學過程巧妙轉化為一場思維的盛宴,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深入思考、多元思考,鼓勵他們發揚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剖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抽絲剝繭,揭示事物的本質,進而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題與思考題,組織富有互動性的討論與答辯式知識競賽,鼓勵學生撰寫小論文與倡議書,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同探險者磨礪智慧之刃,不斷鍛煉并提升思維能力。第四,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以培養其親社會的行為習慣。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他們像偵探一樣獨立分析、綜合比較與判斷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如同顯微鏡一般,既全面又深入。同時,教師的語言也是影響學生的重要一環。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語言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其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道法課教師在語言上要花大力氣、下苦功夫,使其富有形象色彩、辯證色彩以及感人的魅力。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道法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場知識探索之旅,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塑造觀點、堅定信念,并將其付諸實踐,達到知行合一。這個過程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師生間感情的交流。知識的交流如同舞蹈,始于情感的輕盈步伐,情感的交流則在知識的旋律中不斷深化。為了實現情感與理智的和諧共舞,情感教學法成為優雅的指揮家。首先,教師要關懷、尊重學生,深入理解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填平代溝,在師生之間營造融洽的情感氛圍,實現情感的和諧交流。在此情境下,學生會更樂于聆聽教師的指導,并愿意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有助于教師實現教育與輔導的最佳效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要借助教學藝術與巧妙的手段,打造愉悅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以滿腔熱情、生動的敘述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引導學生將理論內化為信念并指導行動。因此,動情是前提與基石,曉理是目的與歸宿,唯有以情感人,方能以理服人。兩者在道法課教學的廣闊舞臺上相輔相成,共同編織知識的華章。道法課教學除了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動情,教師要先“進入角色”,用自己的感情巨浪沖擊學生感情的堤壩,進而產生感情的共鳴,達到道德和法治上的共識,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激發創新進取毅力
中學生的意志雖向自主性、自制性和堅持性發展,但多數仍顯脆弱,自制能力較差,好勝心強,近期學習動機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將競爭機制融入課堂,通過教師提問、專題討論、課堂搶答、恰當表揚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醒學生保持警醒,引領學生深入思考,錘煉學生堅韌毅力。中學生正站在少年與青年的交匯點,智力與能力如日中天,他們內心燃燒的英雄主義之火、對事物根源的無盡探求以及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共同構筑了培養堅韌意志的肥沃土壤。道法課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將學習與民族復興相關聯,并組織社會實踐,使學生在與勞動者的互動中共同錘煉意志品質。同時,教師還須利用偉大人物、英雄模范和科學家攻堅克難的實例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在困境中前進,用自己的雙手和勞動創造美好的未來,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為了在初中道法課的沃土上播撒知識的種子,教師應如園藝師般精心打造充滿魅力的教學情境,如魔術師般巧妙運用新穎多變的教學手段,同時如引路人般悉心引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應始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讓道德與法治教育綻放璀璨的光芒!
(作者單位:昆山市亭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