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油發展)、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和大慶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相繼在北京綠色交易所完成79萬噸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購入和售出交易。海油發展的交易是今年以來國內最大單筆CCER交易,創造了中國海油CCER碳資產的歷史最大單筆交易,標志著海油發展在碳資產管理體系建設上進入新階段,實現了從碳資產開發核證到市場化交易的閉環。
據悉,各企業本次交易的CCER最終將用于本集團內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黃錦鵬評價道:“當前,部分石油石化企業開始參與CCER交易,CCER成了石油石化企業在碳減排過程中降本增效的新手段。”
企業積極性強
CCER是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一項制度創新,是助力國家和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機制。國內CCER交易起步較早,從2012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后便出現在大眾視野。
但其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進入試點階段,2015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以下簡稱CCER市場)正式建立,2017年卻因簽發流程太長、效率太低、個別項目不規范等問題暫停新項目受理。
“盡管市場暫停,但CCER機制實施期間各行業參與碳減排積極性有效提高,體現出了CCER市場的重要性。”中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道,“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全國碳市場及相關配套機制建設逐漸加快,CCER市場的作用被進一步關注,一系列事件推動了該市場的重啟進程。”
實際上,“三桶油”在CCER試點之初就開始著手布局。以海油發展為例,2015年7月31日就按照《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完成國家發改委備案,于2016年8月完成了減排量核證備案簽發,并于2021年開發其為信托產品。
2024年1月22日,CCER市場在京正式重啟,并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強制碳配額+自愿碳減排”兩個相互關聯的碳市場體系。開市當日,海油發展便在北京綠色交易所完成了全國首單交易,交易量共計25萬噸CCER,約占當天市場總成交量37.5萬噸的66.7%。
CCER除了擴大碳市場的覆蓋主體外,鼓勵新能源項目開展減排活動,促進新能源行業發展。這對于正在處于轉型中的“三桶油”來說作用甚大,不斷激發著油氣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黃錦鵬表示,CCER是一條兼具生態、經濟效益的市場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尤為利好。在CCER市場中,與火力發電相比,假設一個風電項目運行一年相當于減排10萬噸二氧化碳,那么業主即可手握10萬噸的CCER進入市場,并賣給有減排需求的企業,最終獲得額外收益。由此,即便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本身并不排碳,通過CCER的激勵機制,其主動減排的積極性也被成功激發出來。
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近年來,石油石化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碳減排壓力。由于CCER市場部分企業自愿參與減排項目所產生的配額,且CCER碳定價比全國碳市場配額定價低,部分高排放企業在初始免費配額不夠的情況下,就會在CCER市場中購買這些配額。這不僅促進了碳減排工作進展,而且有效降低了碳減排成本。”燕山石化相關人員介紹道。
燕山石化身處首都北京,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碳減排挑戰。深知責任之重大,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迅速參與到CCER市場中。據悉,CCER市場重啟當天,燕山石化就與中國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一同參與了當日首批交易。
中國海油積極參與其中。除了海油發展外,氣電集團在CCER市場重啟當天也達成了25萬噸CCER交易。
“與購買配額這類交易不同,這25萬噸CCER屬于中國海油自主開發的存量CCER。”黃錦鵬說道,“當下,許多企業在條件允許下自主開發減排項目,如投資新能源項目和林業碳匯項目等。這些項目未來產生的減排量可用于抵消,也可在企業滿足履約的前提下,通過出售來獲利。”
視情況選擇參與方式
“無論是購買還是自主開發,如今已有不少石油石化企業精準把握市場機遇,通過碳市場抵消機制降本增效達成‘零碳’目標,或考慮如何利用該工具增加收益。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中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基礎上,不同類型、技術水平、規模的企業在決策中需要因企而異,選擇最有利的方案,切莫生搬硬套現有案例而造成損失。”
“去年10月24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CCER首批項目方法學,其中包含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領域。對此,擁有海上風電項目的中國海油某天津單位立刻行動起來,邀請我們予以相關培訓,著手準備開發工作。”黃錦鵬說道。根據他的介紹,企業可作為項目業主將有產權的項目按照流程申報CCER,其開發時間約為半年~1年。由于企業需要進行項目審定和減排量簽發,第一年開發會較為復雜,但第二年即可走上正軌,流程也會變得簡化。總體來說,實力較雄厚的企業在實現低成本履約基礎上,建議根據自身情況,按照國家公布的CCER項目方法學,增加CCER項目投資;而部分中小型企業缺少資源,沒有減排項目,則可以在CCER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已經簽發成功的CCER。
“在當前趨勢下,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對CCER的關注。”黃錦鵬表示,“當然,CCER也有一定限制。國家在碳市場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在履約時所使用的CCER量最高不能超過自身碳排放量的5%,生態環境部也于近日表明,存量CCER在今年12月31日后將不再用于全國碳市場交易。對此,企業在參與CCER項目投資和減排量交易過程中必須及時熟悉相關政策,并充分利用政策,避免決策失誤。”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款CCER被宣判“死期”之前,中國海油已將今年104萬噸存量CCER碳資產處置工作全部完成。海油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集團公司高度重視碳資產價值挖掘和現有CCER資產處置工作,不僅將存量CCER變現當作助力降本增效的手段,而且通過其檢驗企業的碳資產管理體系和業務流程。未來,企業將持續構建碳排放、碳減排、碳交易、碳預測等“雙碳”核心服務體系,培育碳市場新質生產力,推動碳資產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責任編輯:趙 玥
zhaoyue695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