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梳理了當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面臨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結合“雙一流”建設的政策導向和要求,提出了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從提升教學質量、加強科學研究、拓展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等方面,探討了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創新發展路徑,包括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應該加強內涵建設、優化外部環境、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具體對策。為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創新
基金項目:2023年度武漢文理學院教(科)研課題項目,《“雙一流”建設中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戰略抉擇探究》,項目編號:2023xk37。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雙一流”建設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戰略之一,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推動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
地方高校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類專業的創新發展路徑備受關注[2]。體育類專業在地方高校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不僅關乎學校的聲譽與資源優勢,更直接關系到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體育人才[3]。如何在雙一流建設的框架之下,推動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創新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雙一流”建設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發展的影響
(一)“雙一流”建設政策
“雙一流”建設是指國家實施的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旨在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該政策于2015年啟動,被納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并成為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舉措[4]。在“雙一流”建設政策下,高校的評估、選拔和支持機制得到全面重塑。高校的評估標準更加趨向于多元化,不再僅僅側重于傳統的學科排名和數量指標,同時注重學校整體實力和特色發展[5]。對高校的選拔策略也更加注重公平和公正,不再只是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潛力。在支持機制方面,政府將加大對“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經費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優惠和資源傾斜,以推動高校的快速發展。
(二)“雙一流”建設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意義
“雙一流”建設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類專業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培養專業的體育人才外,還承擔著傳承體育文化、推廣體育運動、服務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職責。通過“雙一流”建設,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有助于提升專業實力和辦學水平。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借鑒和引領,將幫助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優化、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從而提升專業的整體實力。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將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和資源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力。學生將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先進的體育理念和技術,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在“雙一流”建設的引領下,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將更加注重學科建設和發展,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提升學科特色和競爭力。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優勢和成就將為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學科建設提供重要參考和支持。專業人才將更好地融入社會實踐中,為地方體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健康的促進貢獻力量。
三、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發展概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運動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地方高校作為培養地方人才的重要平臺,體育類專業在地方高校中的發展備受關注。
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設置日益多樣化和細分化,涵蓋了體育教育、體育訓練、體育競賽、運動康復等多個領域。常見的專業包括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育保健、社會體育管理等。隨著社會對健康生活的重視,運動康復等新興專業也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地方高校在專業設置上不斷調整和優化,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興趣。在師資隊伍方面,地方高校通過引進高水平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優秀青年教師,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學科建設也日益完善,學科體系逐步健全。學校不斷加大對體育類專業的支持力度,提升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通過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等方式,完善學科體系,拓展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的互動與合作。
四、目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和資源不足導致師資力量不足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體育產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攻讀體育類專業。然而,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之一便是資金和資源不足,由于經費有限,地方高校往往無法購置最新的體育器材、實驗設備等硬件設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科研需求。部分地方高校的體育館、運動場等基礎設施陳舊,甚至存在安全隱患,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和實踐需要。由于資金不足,地方高校難以開展多樣化、前沿性的體育項目,使得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學習機會受限,難以適應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二)學科建設滯后與雙一流標準脫節
高校體育類專業學科建設滯后,通常面臨著教學設備陳舊、實驗室條件差的情況,這使得學生無法接觸到最新的教學技術和設備。由于預算限制和人才流失等因素,許多地方高校在體育類專業缺乏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人員,導致教學質量無法與首屈一指的學府相比。某些地方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過時,無法跟上體育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脫節。
(三)與國際一流水平差距明顯需提升競爭力
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在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水平的教師,導致了教學內容和方法相對滯后,無法與國際一流水平相匹敵。另一方面,部分學校的教學設施和設備也不夠完善,無法提供高水平的教學環境,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競爭力。
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與國際一流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部分學校的科研實力不強,缺乏科研項目和成果,無法在學術領域有所突破,學校在學科建設和學術聲譽上的不足,難以與國際一流學府相提并論。缺乏科研實力也會影響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無法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識。部分學校的培養模式相對陳舊,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缺乏與國際接軌的培養理念和方法,使得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方面與國際一流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無法與國際同行相抗衡。
(四)缺乏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對接和實踐機會
由于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實際產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獲得與實際工作崗位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使得學生畢業后很難順利就業,也使得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缺乏與體育產業相關企業、機構的合作交流,使得學校無法及時了解產業的發展需求和變化趨勢,也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習機會,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影響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的實踐機會相對匱乏,學校很難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機會,無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在畢業后面臨著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發展和成長。
五、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創新發展路徑探討
(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在面對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和多樣化的產業需求時,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通過與體育產業企業、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工作崗位緊密對接,學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產業的需求和趨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習機會。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可以探索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將體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培養具有多元化技能和知識背景的人才。例如:可以將體育與管理學、營銷學、傳媒學等學科相結合,培養既懂體育運動又懂市場推廣、項目管理等技能的綜合型人才。這樣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借鑒國際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和教學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
(二)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課程設置方面,高校引入前沿理論課程,在課程設置中增加體育科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學等前沿理論課程,幫助學生建立深厚的學科基礎,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增加實踐性課程,如:體育訓練實踐、體育比賽組織與管理、體育健康促進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將體育與管理學、營銷學、傳媒學等學科相結合,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技能和知識背景,提高就業競爭力。
針對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實施問題導向教學法,引入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能力。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入真實案例和實際情境,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學習,培養他們的分析思維和決策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如:實地考察、實習實訓、實踐項目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三)科研與實踐結合的推進
高校建立科研實踐基地,在校內或校外建立科研實踐基地,提供學生進行科研實踐活動的場所和資源支持,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科研項目,如:參與科研課題、科研競賽等,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建立健全的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科研指導和支持,指導學生進行科研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科研成果產出,培養他們的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成果,如: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參加科技創新競賽等,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探索
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可以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產業、學術界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動產學研三方之間的深度合作。
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邀請企業、研究機構等合作方參與科研項目。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產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建立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將產業需求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中。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產業實踐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
(五)國際化合作與交流拓展
建立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共同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學生交流項目,邀請國外學生來校交流學習,同時鼓勵本校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交流學習,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推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共同解決體育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
六、結語
通過對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創新發展路徑的研究,提升教學質量、加強科學研究、拓展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等方面是關鍵的發展方向。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應當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加強科研創新,拓展國際合作,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在未來的發展中,地方高校體育類專業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優化學科結構,提升學術水平,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潔,邱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實現路徑[J].田徑,2023,(04):12-14.
[2]李偉峰,唐靈麗.雙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背景下大學體育專業教師標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01):120-124.
[3]張寶軍,陳紹卓,閆生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7):1-4.
[4]郝春麗,馬志君,張彥龍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如何加大高校體育類實驗室的開放力度[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09):26-27.
[5]周文福,張寶軍.“雙一流”背景下我國大學“一流體育”建設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21,43(0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