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瘦金體”這個名詞出現在南宋時期,由周密在他的作品《癸辛雜識別集·汴梁雜集》中首次提及,書中描繪了“徽宗定鼎碑的瘦金書寫法”。而瘦金書的特點可以被概括為:筆勢壯健、線條嚴謹、廣泛開展、呈現出獨特的瘦勁之美。
《千字文》為宋徽宗于崇寧三年所書,整體勻整挺拔,清秀飄逸,可謂是“鐵畫銀鉤”。宋朝皇帝趙佶的瘦金體楷書風格“天骨流暢,別致神韻”,最初稱為“瘦筋體”,后將“筋”替換成“金”,每一個字都筆直修長,呈現出了“曲金斷鐵”的美感。“天骨遒美,逸趣藹然”,也正是說他的字體飄逸秀潤,瘦直挺拔,當然其中不乏審美趣味和藝術境界。
趙佶的創新字形瘦金體,有著鮮明的風格,排在書法歷史的鮮明章節。他的這種創新是在綜合并優化了眾多書法大家的優良因素后創作出來的,也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批判性遺產。瘦金體的獨特性使其在書法歷史中獨領風騷,其大量作品廣為人知,并對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顏真卿的楷書在后人中有無數的傳承者,而瘦金體可以被看作中國藝術史上的稀書,字體含有人的特質。人的形象,皮膚糙細和體態胖瘦僅僅是表層,最關鍵的是骨骼的支撐,骨骼使皮膚和肉體有了存在的意義,每次下筆都需要呼吸連貫,才能一氣呵成。
瘦金體的筆法迅速而靈活,筆跡充滿張力,瘦而不薄。瘦硬的筆觸清晰地展示了其書法風格,提筆、頓筆、轉筆等筆法痕跡顯而易見。瘦金體以創新的字形出現,特色是纖細的筆尖,與傳統追求圓潤美感的中國書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線條纖細,每一筆都露出銳利的筆尖,構造緊密,充滿趣味。趙佶在收筆時喜歡頓挫,其小腳的形狀也頗有特色,每一筆都順暢而磅礴,真正做到了將銳利運用到極致。瘦金體書法起筆穩重,行筆靈活,收筆有情節,整個創作過程充滿了活力。
觀察作品的風格和用筆特色,宋徽宗的繪畫技巧顯然是源自并沿襲了薛氏兩兄弟的獨特畫風。薛稷的杰作之一《信行禪師碑》展現了其挺拔強健的筆勢,而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與此碑在許多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瘦金體形似仙鶴,散發出仙風道骨之感,剛勁神采,氣勢如虹且富有生動意趣。其亦猶如秋水長天,分外有落寞之意。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就是如此吧!柔和剛結合,柔弱中透出剛強,兩者雖各自存在但又互為依賴,這正是對瘦金體基本特點的最好詮釋。“鶴體”是指鶴的造型線條端莊,而又不乏高貴,撇和捺仿若匕首般銳利,相互銜接,既流暢又多變。喜愛瘦金體的人都喜歡寫“鶴”字,可能是因為仙鶴本身就帶著一點古韻的味道,比如梅蘭竹菊,雖然也具古韻,卻沒有鶴的那種瀟灑自如。另外我認為還有個原因,可能是這個字筆畫比較多,寫完后整體看起來就不會有奇怪之感。瘦金體的字,筆畫越少越難寫,其中的神韻意趣也難以把握。宋徽宗尤喜仙鶴。他在書法與繪畫作品中融入仙鶴,將其表現得栩栩如生,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控筆能力。
瘦金體的字雖然骨瘦如柴卻分量十足,其特色明顯并且別具一格。不過,這種書法風格也有其固有的缺點,比如:筆畫過于薄弱、堅硬和銳利,再大一些的字體便無法應對,墨跡與留白的對比也會上下顛倒,易讓人覺得過于疏離,無法呈現出那種精細入微的感覺,顯得過于纖細乏力。現在的情況是,瘦金體備受大眾喜愛,有一部分模仿者過分追求字形的細瘦,結果反而只得其肉而失其骨,字體骨架四分五裂,可謂是欠缺靈性。可能是因為瘦金體在沉寂許久之后,宋徽宗筆法的精髓也逐漸讓人難以掌握,而且書法本來就不可速成。瘦金書中的帝王之氣,凡夫俗子豈能輕易學來?其中刀槍劍戟、銀鉤鐵畫讓人看得清楚又膽戰心驚,但又有幾人能真正懂得呢?學習者不可急于求成,沒有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沉淀,根本寫不出其獨有的魅力,書寫連貫性中的精、氣、神更無從談起。所以說,心中有意方能筆下成骨,方能下筆有骨。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