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讀書,只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抑或是一種附庸風雅的手段,甚至是一種標榜自己的方式。帶著這樣的態度去讀書,只是空耗時間,白白浪費自己珍貴的生命。毛主席讀書,是發自內心地對知識和真理追求的一種渴望。我們也要帶著這樣的渴望去讀書,用心、用腦地去真讀書,真學習,真思考,而非淺嘗輒止。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攻書到底”。
近幾日讀了《毛澤東閱讀史》,從中受益匪淺,仿佛親眼看到了毛主席每天在書桌前伏案讀書的樣子。我從中學習了毛主席讀書的內容和范圍,更知曉了毛主席讀書的方法。方法比知識重要,這是毛主席的經驗之談,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一通百通,學懂所有的知識。
在此,我將毛主席的“攻書”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獲益。毛主席的“攻書”之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
一是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復讀。對于馬列著作,毛主席是常讀常新。他曾向曾志說道自己閱讀《共產黨宣言》時的情況:“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閱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同一本書反復讀,因為每次閱讀的背景不同,任務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發現也會有所不同。
二是相同題材的書對照起來讀。毛主席習慣把敘述不同甚至觀點相反的著述對照起來讀。例如,他閱讀美國歷史,就讓人到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去借閱,不光要讀馬克思主義學者寫的,也要讀資產階級學者寫的。他多次講,不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書,就不能真正懂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三是讀書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既做“聯系員”又做“評論員”。所謂“聯系員”,就是聯系現實來理解和發揮書中的內容。毛主席反復強調,讀書學習的目的是要運用學到的思想理論,指導個人或社會的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而且,運用本身也是學習,甚至比讀書學習還要重要,“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所謂“評論員”,就是對書中的內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評論,要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和運用,而不是跟在書本后面亦步亦趨。當“聯系員”和“評論員”的攻讀之法,彰顯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說明了毛主席的讀書活動同客觀實踐是如何發生關聯的。這種關聯,激活了書本,讓“死”書變“活”,也激發了毛主席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獲,做到字中出智、畫中有話、心中常新,進而在實踐中有新的運用和發揮。
我們今天要成為“學習型人才”,最可靠的保證,就是不斷地讀書學習,向毛主席學習科學的讀書方法,必定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作者簡介:
張曌,女,1989年2月出生,江蘇泰興人,本科學歷,助理館員,作者單位:泰州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