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缺乏充分的認知和了解。借助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與載體,以及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體驗與參與機會的實踐,希望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重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新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并推動傳統文化在群眾中的傳播與發展,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近年,隨著現代化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影響,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程度明顯下降,文化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的流失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然而,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基和靈魂,具有獨特的內涵和價值。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點亮群眾文化生活,必須尋找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或社會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而具有民族特質的文化系統,包含傳統價值觀、道德規范、藝術形式、習俗傳統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內涵。首先,傳統文化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塑造民族身份認同感的重要元素。其次,傳統文化倡導著優秀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準則,對培養公民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傳統文化還包含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戲曲等,這些藝術形式不僅代表美的追求,還傳遞了智慧和情感。
傳統文化對群眾文化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為人們提供了文化認同的依托,滿足了人們審美、精神和心靈層面的需求。同時,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保護和傳承意義。保護傳統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傳遞和延續文化遺產,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存在和發展。
當前群眾文化生活面臨的問題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群眾文化生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了解群眾文化生活面臨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推廣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
首先,大眾化和商業化趨勢導致了文化產業同質化的問題,許多文化產品都追求商業成功而忽略了文化內涵,使群眾的審美趨同化、文化消費單一化。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其次,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虛擬世界的便利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導致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淡化和被忽視。例如,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在社交平臺上的流行,使年輕群體更加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而非傳統文化,這也為文化多樣性的維護提出了挑戰。最后,由于歷史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認知,這也限制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傳承。
需要認識到當前群眾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注重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對接,并通過教育等方式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以保障文化多樣性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傳統文化點亮群眾文化生活的實踐路徑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可以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關注程度,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傳統文化也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的需求,為群眾提供更多選擇和享受。
第一,社區組織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向群眾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社區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傳承人等進行傳統文化講座,介紹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基本概念、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建立工作坊為群眾提供實踐性的學習機會,進行傳統文化中書法、剪紙、傳統舞蹈等技能的培訓,讓群眾有機會親自參與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社區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展覽,展示傳統藝術品、工藝品、文物等,向群眾展示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美學價值。展覽可以結合講解員的解說,通過圖文并茂的展板、實物展示和多媒體技術,向群眾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并加強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展覽之外,還需要配合傳統文化比賽與演出,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并展示自己的才藝。詩詞、武術、民樂等傳統文化比賽可以培養參與者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并促進交流與學習。戲曲、舞蹈、音樂等傳統文化演出形式,讓居民欣賞傳統文化的精華,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社區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志愿者團隊,培養一批熱衷于傳統文化的青年志愿者。志愿者可以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普及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傳統文化咨詢和指導等方式,推廣傳統文化知識,引導居民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第二,整合與利用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政府方面可以在各地區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提供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交流和體驗服務。基地包括傳統文化圖書館、博物館、音像資料庫、藝術培訓中心等,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學習機會,讓群眾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接著政府、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可以合作建立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便捷、多元的傳統文化教育服務。網絡平臺可以及時更新傳統文化知識,發布傳統文化活動信息,提供在線學習、線上交流和互動的功能,讓廣大群眾隨時隨地獲取傳統文化知識。將文物、藝術品、音像資料、圖書等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標注和整理,建立傳統文化資源庫。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開展配套培訓、線上互動、傳統文化知識比賽等活動,讓傳統文化資源實現最優化的利用。
以此為基礎,可以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創造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形式和產品。通過傳統文化的點亮,可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的有機結合,為群眾打造更加豐富多彩、有品質的文化生活。
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與載體。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是其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對這些表達方式的創新和演化,可以吸引更多人群來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在音樂方面,可以嘗試將傳統樂器與現代樂器融合,創作出具有新穎曲風和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例如,可以利用傳統樂器如二胡、琵琶等來演奏流行歌曲,或者利用數字技術和聲音處理技術來改變傳統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開辟出新的音樂可能性。還可以將民間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感的音樂作品。
在舞蹈方面,可以結合傳統舞蹈和現代舞蹈技巧,創造出具有時尚感的舞蹈形式。例如,可以利用現代舞蹈技巧來加強傳統舞蹈的表現力和情感表達,同時將傳統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創造出具有新意和感染力的舞蹈作品。還可以在傳統舞臺表演的基礎上,開展跨文化交流,創造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
在文學方面,可以通過挖掘傳統文學的主題和故事情節,創作出現代化的文學作品。例如,可以將傳統詩詞中的元素與現代詩歌相結合,創作出具有豐富情感表達和時代特色的詩歌作品。還可以將傳統文學故事與當代社會生活相結合,創作出反映現代生活和人際關系問題的小說和劇本。
在繪畫方面,可以通過利用現代藝術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創作出傳統文化元素的油畫、水彩畫等作品。例如,可以運用現代繪畫技巧,將傳統繪畫中的主題和形式進行重新組合,創作出富有現代審美特征的繪畫作品。
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媒體進行融合與互動,也可以更好地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群的參與。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舉辦傳統文化的線上展覽和演出活動。通過視頻直播、網絡展示等形式,將傳統文化作品、藝術品和表演呈現給群眾。群眾可以在家中通過網絡觀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了群眾的參與度和便捷性。還可以用制作生動有趣的傳統文化短視頻、音頻節目等形式進行推廣。短視頻和音頻節目形式更適合在年輕群體中傳播,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渠道進行發布,同時在視頻中加入趣味性元素及現代科技手段,使傳統文化更加接地氣,被廣大年輕人接受。另外,還要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開設線上傳統文化課程、音樂、書法等文化培訓班,以及組織線上傳統文化比賽等活動,激發民眾的文化認同感,使其更加積極地關注和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
增加傳統文化體驗與參與機會,可以讓更多人親身感受和參與到傳統文化中。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還能夠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
安排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首先可以組織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品、手工制品、文物等的展覽。展覽可分為主題展和個人展,涵蓋不同的傳統文化領域,如中國畫、陶瓷、刺繡等。展覽可以借助博物館、畫廊、藝術中心等場所進行,向公眾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其次安排傳統音樂、舞蹈、戲曲等演出活動,邀請專業藝術團體或個人演出,也可以組織業余愛好者參與演出。在劇院、廣場、公園等場所進行,給觀眾帶來視聽盛宴,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最后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和慶典,舉辦各種有趣的慶祝活動。如在春節期間安排大型燈會和舞獅表演,展示傳統的新春氛圍;在中秋節舉辦傳統的賞月聚會和民俗游戲,讓人們感受傳統的溫馨與歡樂。通過這些活動,人們可以親身參與、體驗和感受傳統節日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
搭建群眾參與傳統文化的平臺和渠道。首先可以在街道設立文化社區,通過建筑設計、環境美化等手段,打造一個宜居、宜學、宜樂的文化場所,引導和吸引人們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實踐中。文化社區除了提供基礎設施和場地外,還應該組織傳統文化課程和活動,并鼓勵群眾自發組織文化活動,促進群眾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其次,成立傳統手工藝工作室,讓人們有機會學習和傳承傳統的手工藝技巧。工作室可以設置在有非遺傳承的地區,并邀請當地的大師擔任教師,讓學員能夠系統地掌握傳統技法。在工作室中,還可以舉辦講座、講壇、培訓班等形式的活動,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在社區或學校等地設立傳統文化交流社團,讓傳統文化愛好者自發組織,通過共同的興趣和熱情,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社團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文化領域或興趣愛好進行劃分,并定期舉辦交流、比賽、展覽等活動,促進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借助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與載體,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體驗與參與機會。這樣能夠點亮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推動社會的文化繁榮和進步。
(作者單位:甘肅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