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員育人的不斷推進,高校以及全社會對美育教育高度重視,教育部近年來明確將美育作為“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美育是融合育人的心理基礎和連接紐帶,以美潤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以美健體、以美促勞是美育的核心,其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藝術療愈以藝術為媒介,以美育為根本,心理健康教育為依托,以藝術創作和藝術表達為介質,幫助大學生卸下對自身問題和外界環境的心防,起到療愈作用,真正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高校美育建設邁上了新征程。近年來,國家以美育理論與實踐為依據,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美育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將美育工作提升為新時期發展的新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我國高校的美育教學工作、以美育心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改革推進,明確了現代美育對我國高等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性。
根據全員育人的工作進展情況,教育部近年來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多樣化高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與智育、德育不同,美育強調人文精神和心理情感教育,是人類社會文化和情感教育的需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導人感受美,追求美。保持人的精神愉悅,具有內向性,對人文精神進行傳遞和滲透,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
美育是深入開展融合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理解為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的精神、健全人格、陶冶情操,也可以上升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促進民族興盛的層面。美育與文明發展相隨相伴,近代德國哲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美育這一概念,他強調美育是涵蓋人性和心境的自由教育。這一理論的提出與我國諸多通儒達士的理論相合,孔子的論著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0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等開明文人、國學大師將西方美育概念引入中國并大力倡導美育教育。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明確呼吁“德、智、體、美”并舉。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首次明確提出“美育是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認為美育能讓國人的感情更加純正,心靈更加美善。
藝術療愈以藝術為媒介,以美育為根本,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依托,使大學生能夠卸下對自身問題和外界環境的心防,起到療愈作用。藝術療愈的理論基礎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符號化理論:認為藝術作品是個體內心體驗的符號化表達,通過促進個體對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他們產生積極的心理變化。二是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個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是其內在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探索個體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幫助其發展健康的客體關系。三是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個體在生命中具有自我實現的愿望和能力,通過提供無條件的支持和尊重,幫助個體實現自我價值和目標。這一認識進一步拉近了藝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藝術療愈這種跨學科的教育、實踐理念不僅在大美育體系下幫助學生在個人成長和健全人格培養中產生積極作用,更是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表達性藝術療愈活動,如繪畫、涂鴉、音樂等藝術形式,可以作為一種情感宣泄和壓力釋放的途徑。通過參與藝術療愈活動,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認同感。這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恰好與心理育人的時代課題相一致,尤其是在激發學生的潛在優勢,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與適應社會能力,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態和積極正面的取向上。心理育人工作正是強調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調控自我、實現自我。
美育建設隨著新時代大美育觀的不斷完善,愈發受到學界甚至是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我國的教育發展經歷了由傳統倫理道德教化、應試考學教育到人性和審美教育的提質升華。以“美育教育”“大美育觀”“美育與心理”“藝術療愈”等作為文獻查閱和檢索的方向可以發現,隨著新時代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美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已經逐步形成了互相影響、相互滲透、美美與共的融合型學術氣氛。馬永春在《高校大學生心理美育實效性探討》中指出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塑造面向新時代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尤其是心理美育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高校深入探索并落實心理美育是時代的要求與課題。通過心理美育不僅能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審美素質,更能培育學子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把“美”內化為自己心靈和人格穩定的內在構成,從而達到美育育心的良好效果。而隨著美育的觀念不斷加強,“使德育、智育、體育升華為倫理美育、智力美育、人體美育”的主張也愈來愈盛,這說明了美育具有重要的人性教育作用已經被人們所共識。美育以生動、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喚起創作者和觀察者的審美感受,通過審美情感的體驗實現澄澈心靈、釋放壓力、察覺自我、啟迪心智的目的。趙伶俐在《劉兆吉美育心理學創建研究》的論述中表示,通過對藝術觀察、感受與創造結合科學的分析,培養和促進受教育者的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促進其心理韌性、察覺力與自我意識的全面和諧發展與提升。這項研究將美學與心理學進行了跨學科結合,通過藝術與美學的審美,運用色彩、結構、形式的表現,將以美潤德,以美育心、以美感人、以美知善傳遞給廣大學子,將學生對真、善、美的情感體驗融入高等教育的認知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鍛煉察覺美的感知力、閱讀美的理解力、創造美的表現力,從而喚醒學生的旺盛審美情感和堅韌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培養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針對融合育人的觀點,陳鵬的文章《新時代高校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及其意義向度》也進行了很好的論述,他指出活動即教育,美育教育應讓學生在自主性、開放性、創造性的活動中體驗和感悟情感和美的境界。這一觀點也恰好與“藝術療愈”的原理與效用相佐證。
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心理學研究中將“作為治療手段的藝術”視作藝術民主化的一項新進展,號召藝術為了保持活力,必須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類服務,藝術治療作為藝術服務于人類的典范被廣泛應用。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熊宇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除了目前的源頭防控、過程疏導、問題處置等主要方法,還包括以藝術助力心理健康的高校心理美育體系。其在傳統美育的情感性、藝術性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功能性。藝術療愈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可操作性和高受眾性是值得被討論的,高校學生雖然并非全部經過完整的藝術訓練,甚至絕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學生未經過專門藝術訓練,然而,藝術療愈正具備面向廣闊社會的大眾性內核。法國藝術家杜布菲提出這些未經任何訓練的“藝術家”恰恰顯現了人類意識深處最本真的力量和最自然的樣貌,其作品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他將這一藝術命名為“Art Brut”(原生藝術)。藝術療愈中同樣強調回歸生態本原的自然性,察覺并復原自我內在的自然本性,與心理學中正念的理論呼應。在正念中,人會自覺地激發自己的本體能量與外界融合,這一過程中,人的生命會自覺從自身內部和外部獲取支持的力量,從而使自己得以完善。藝術療愈堅信藝術創造活動本身即是一種治療,能夠充分使參與者本身從藝術的感受力和知覺力中獲得自我的釋放和超越。藝術療愈真正踐行了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藝術家”觀念,將藝術面向大眾,它是一種平等、自由、開放的力量,既讓參與者與自己的身心連接,同時也讓人將真實的內在情感向外界表述和宣泄。從這一角度看,美育與藝術療愈緊密相關。
筆者旨在探討研究美育何愈和美育愈何的問題。著重討論表達性藝術療愈的藝術理論以及藝術作品創造作為美育育心和心理育人的實質性應用,在新時代大美育觀的指導和引領下如何關系到和作用于高校學生的身心自由、和諧、尚美發展與心理素質成長教育。狹義上講,美育的目的是培養美術相關專業性人才;廣義上看,美育是通過審美和人性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如何為美育的理論性愿景進行實踐性轉化,就是藝術療愈在美育中結合與運用的意義。目前有相關研究證明,藝術可以從四個維度對人體造成影響:一是進行藝術學習和創作會刺激和開發大腦的一些區域,而這些區域在協調人體的藝術活動外,還同時聯系著非藝術活動的能力,接受藝術類學習可以促進人體整體性的良性功能訓練;二是進行藝術學習和創造可以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鍛煉人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促進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并在生活中形成高感知能力;三是接受藝術學習可以在協同藝術創作或團體美學熏陶中有效鍛煉參與者的社交能力,這種社交能力可以讓參與者在生活中進行習得體驗與運用;四是進行藝術學習和創造可以使人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進而使人生發出在多領域均可受用的積極行為或正向觀念。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藝術具有治療疾病、改善身心健康的功能。
大美育視域雖然在當下成為熱門的話題,但美育工作從政策指導到實施方案都要固本正源。反省當下,正視現實,美育工作從講理論、喊口號的形式到真正的扎根高校師生、落實實踐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困境與實際距離。其困難源于實施者對美育內涵和功能解讀的不全面、理解的不透徹,以及自身不具備對美的理解素養。美育和智力教育不同,美育更多的是面向受眾的內在感受和感性表達。由于受眾存在個體感受力和表達力的差異,所以針對個體感性發展的美育成效存在較為難以量化和瞬間顯化的問題。美育相對其他主流學科的教育,仍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點綴,這一性質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類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除了美術專業及與美術具有相同功能的專業學科,美育難以具體對高校的整體育人評價體系或學生的畢業、升學等考評系統形成直接影響。這就導致美育要么作為美術教育、專業技能教育存在于藝術類學生群體中,或廣義地通過知識輸送被宣傳普及,難以深入扎根;要么被束之高閣,只存于理論探討之中,無法落實在實踐中,更無法實現社會效力。
美育的核心目的是塑造完美人格,促進身心全面、和諧、整體地發展。探討如何實現美育治愈的功能,讓美育回歸初心,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優化成倫理美育、智力美育、人體美育和創造美育的融合性培根鑄魂工作。細化對美育工作落地的設想,進行育人體系融合。讓心靈教育和心理育人工作在美育工作的落地指導下扎根高校學生群體,在新時代高校大美育觀中生根發芽。該研究能夠從中國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美育的觀念和建設以及西方的傳統美育資源中汲取養分;充分意識到培育時代新人、建構美育話語并非一門單一學科能夠完成。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