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展示設計隨著時代發展形成相應的設計文明,新媒體時代,數字展示以其獨特魅力逐漸改變傳統展示習慣。展示設計領域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傳統工藝的傣陶藝術蘊含的珍貴歷史文化信息使其具有很高的藝術科研價值,過去傳統展示形式不能滿足溝通互動的時代需求。虛擬現實技術將展示內容拓展到更高維度的虛擬空間,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化展示對傳統藝術展示空間語言進行重新定義。
[關 鍵 詞]虛擬現實技術;傣陶技藝;數字展示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1-0036-03
文獻著錄格式:趙凱忠,武瑩.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德宏傣陶技藝數字展示設計研究[J].天工,2024(21):36-38.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非遺德宏傣族原始土陶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研究”(2022J1635)。
目前,虛擬在線市場發展不成熟,將研究傣陶文化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相結合,建立傣陶文化數字平臺,將有效加深受眾對傣陶文化的現實認知。
VR展示設計是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產生的視聽設計新課題,利用VR技術整合圖文音像等多媒體手段,使信息展示方式出現新的形式。VR技術為傣陶傳統文化展示提供了技術支持,設計師需要將數字虛擬技術與傣陶文化價值傳輸相結合,實現傣陶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傣陶數字展示研究鼓勵大眾更多參與到虛擬環境的開發建設中,傣陶文化與虛擬展示技術的結合強調對傣陶文化多維影像的數字化處理,彌補傣陶文化資源在系統整理工作中的不足。
一、VR技術與傣陶技藝數字展示研究
信息時代掀起社會的變革,單純依靠傳統媒介不能滿足人們對掌握信息速度的要求,展示手段局限于展墻、展柜等傳統方法,VR技術可以創建表現虛擬物體的空間,使信息真實展現在觀者面前[1]。傣陶數字博物館建設是針對傳統文化學習推廣進行新興平臺構建的探索,傣陶文化虛擬展示呼應以需求為本的時代發展觀。需要闡明VR技術與傣陶技藝數字展示的含義,探索VR技術在傣陶數字展示中的應用。
(一)VR技術展示設計
VR技術是20世紀新興的數字技術,是計算機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結合發展的成果。VR是通過復雜計算實現對視聽觸覺等人體感官做出操作反饋的計算機系統,傣陶技藝數字展示中VR技術是通過數字化構建數字傣陶,可以達到良好的傣陶技藝展示效果[2]。
目前,傣陶數字博物館設計強調通過計算機界面端進入立體陳列環境中。虛擬環境體驗中用戶選擇思維具有跳躍性特點,傣陶數字博物館虛擬環境設計模擬中互動設計重視營造反饋自然感。信息通過網絡技術傳輸突破資訊交流時空的限制,豐富用戶操作的思考面與想象力。VR展示手段是20世紀末數字設計領域的重要成果,數字化信息展示手段在考古教學和設計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隨著VR技術的日益發展,其將成為跨多個領域的實用性技術。
VR展示在多媒體信息展示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VR展示的優勢是在虛擬空間中生動地表達對象內容,VR技術可以將師生帶入仿真的教學課堂中,如將VR放入教學應用中可以直觀、高效地讓使用者積極學習。傣陶數字博物館應用是VR展示在傳統文化普及與教育上的應用體現。目前,考古中利用三維數字模擬技術將文物與虛擬數據復原,舉一反三,可應用到傣陶數字博物館中對傣陶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存儲,通過線上平臺傳播對數字傣陶進行共享展示。
(二)傣陶技藝數字展示分析
傣族慢輪制陶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隨著越人從中原南遷,德宏傣族完好地保存慢輪制陶技術。德宏地處云南西部,由于特殊地理情況,物質輸入和信息交流不便,百越群族帶來的技術資源能得到良好的容納、保留[3]。傣族慢輪制陶技術自新石器時代至今在當地延存4000多年,國內外研究專家在20世紀50年代到傣族村寨見到慢輪制陶技術,使得擁有深厚的歷史價值的傣陶傳統制陶工藝逐漸被學界重視。2006年,德宏芒項傣族土陶制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著時代的變遷,傣陶浸入傣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傣陶數字博物館系統可以介紹傳統傣陶制作方式及發展歷史。
當代傣陶技藝文化成為某種文化情感與經濟價值的傳輸紐帶,傳統文化資源保存向數據化存檔方向延伸,傣陶數字博物館是對傣陶專業藝術價值進行數字化的規范整理[4]。傣陶數字展示構想出現符合當代大眾自由個性的互動體驗需求,數字化博物館構思是對實物博物館中出現空間要素系統的重新調整,強調數字展示中心圍繞主體需求進行靈活設計,傣陶數字博物館構思旨在提供良好的數字信息架構。傣陶數字展示以虛擬三維形式實現模型與用戶的交互;傣陶數字博物館擁有合理的傣陶文化趣味性內容導向設計、三維虛擬的結合展示。傣陶數字展示是通過采集對象數據建立數字庫存共享平臺,數字博物館是傣陶博物館標準體系一體化前進的必經之路。
(三)傣陶技藝數字展示相關研究
現階段對傣陶技藝系統研究較少,關于傣陶技藝數字化相關拓展更是較少涉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辦敦煌壁畫多媒體復原項目對包括敦煌壁畫數字化色彩虛擬還原等數字化修復環節綜合應用取得研究突破。20世紀90年代,數字博物館在建設方面已有一定研究規模,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異地瀏覽故宮琳瑯滿目的數字收藏。近年來,我國一些科普類展館在教育互動環節使用VR技術,科普類博物館率先使用VR技術,為VR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21世紀后數字博物館相關理論研究逐漸深入,我國啟動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建立數字博物館體系平臺,主要服務于歷史人文、生命科學等分類學科。國家博物館主題數字博物館以全景圖方式對博物館藏品進行詳細介紹,是集歷史考古研究與文化交流教育于一體的數字網絡資源庫。上海博物館特色數字藏品的介紹展示等為傣陶數字化建設起到技術借鑒作用。信息技術發達的國家重視博物館的數字建設,Cyberware公司推出三維掃描儀,美國國會圖書館推出美國記憶計劃,對圖書館珍貴圖文影像進行數字化編輯整理。美國漢普森網絡虛擬博物館以展示印第安人村莊的遺址文物為主,點擊可進行文物的三維模型互動瀏覽。意大利政府使用數字虛擬技術復原龐貝城的風貌,可以領略古羅馬時代城市風情。英國大英博物館等數字博物館著名專項項目為傣陶技藝數字展示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二、傣陶技藝數字展示VR技術設計應用
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樣,在創新中受到物質與技術條件的制約,新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升級,VR從2014年開始被開發者與投資者關注,虛擬現實逐漸開始向多方領域延伸。目前,虛擬現實涉及的領域有醫療、教育、游戲等,VR技術在空間思維創造上不斷延伸,VR技術在藝術的表現中提供沉浸感的藝術創作空間[5]。傳統藝術數字化彰顯傣陶文化的獨特魅力,數字展示改變過去傳統藝術在人文審美活動中價值判斷的標準,為其他傳統美學的數字化展示研究提供參考。
(一)傣陶技藝數字博物館展示設計
傣陶技藝數字博物館展示設計要遵循實用性、創新性與美觀性等原則,應將數字博物館接觸使用中的體驗、感受傳達到設計中。應用中需要考慮外觀表現層、功能結構層與系統戰略層。觀察到圖文組合的操作界面中打開鏈接執行交互軟件編輯指令,盡量縮小視覺元素排列的理想呈現與用戶感知間的差異[6]。
經濟發展過程按價值分為商品服務與體驗階段,傣陶數字博物館設計要強調用戶在使用行為中產生的感受體驗。體驗感主要研究引導用戶自我需要的體驗價值創造,其核心是喚起人特定情緒的體驗設計[7]。
體驗設計成為傣陶數字展示界面的重要手段。傣陶數字展示體驗設計包括視覺設計與交互設計,視覺感受是直觀的行為,美觀是設計重要的存在標準,要圍繞主題標準進行視覺上的規劃。傣陶數字博物館設計視覺特色是簡單、明了,符合數字博物館傣陶散發的獨特莊重感,頁面頂部是間隔式按鈕導航欄設計,通過點擊可以出現相應的功能。
(二)傣陶技藝數字博物館投放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采用新的交流方式,虛擬展示設計是計算機模擬的三維環境,使用者可以操縱系統中的虛擬對象整合圖文音像等多維信息[8]。
隨著網絡閱讀成為知識服務的新型特點,傣陶數字博物館展示占有絕對的資源獲取優勢。展示的內容隨著用戶環境改變,可以優化分配傣陶數字展示時間安排。傣陶數字展示的定位在知識教育服務方面,傣陶數字展示的個性化服務打破傳統被動服務方式。交互熱區是平臺界面中出現矩形的演示區域創客,傣陶數字模型是交互熱區的展示內容,結構中的圖像容易獲得好感度。
三、傣陶數字博物館VR技術藝術展示實現
VR技術在20世紀后期實現與計算機多媒體的結合,VR展示設計具有直觀性、交互性與真實性等特點,現有VR展示設計實現主要分為基于圖像繪制的虛擬全景與基于三維建模的幾何式VR,傣陶數字博物館應用VR技術主要包括平面影像資料獲取、三維數字建模技術、網絡傳播模型展示技術與多媒體虛擬整合展示技術。
(一)傣陶數字博物館藝術展示VR技術
傣陶技藝虛擬展示構成依賴于原始圖像平面資料的積累獲取,合適的圖像編輯風格強調統一標準,圖像編輯最基礎的標準是信息的傳遞,視覺度上要考慮照片主體中的視覺跳躍率。利用Photoshop軟件處理突出主體物,使其與圖像中的背景形成色差。傣陶博物館圖片風格沉穩,偏于陶土色,傣陶數字虛擬展示實現的前提是三維基礎模型搭建,使用3ds Max制作傣陶模型需要參照影像資料。
多媒體是作用于感官的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傳播媒介方式,傣陶技藝虛擬展示中使用虛擬交互窗口等構成多媒體交互程序。展示元素需要花費時間設計空間中的圖片板塊等元素,傣陶主題藝術虛擬多媒體展示設計要考慮界面布局的整潔、美觀,風格與主題協調。展示界面設計為傣陶數字展示的解說及導航提供服務。傣陶模型展示強化展示虛擬的強調,展示虛擬制作需要在Unity3D為傣陶模型賦予交互能力。傣陶模型的網絡虛擬展示特征是用戶可以與模型互動交流,展示效果結合傣陶文化韻味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具有人性化的技術性與藝術交互性。
(二)傣陶數字博物館VR藝術展示實現
傣陶數字博物館VR藝術展示設計過程包括需求分析、交互設計與應用評估。技術應用涉及創建三維虛擬模型、三維模型的交互設計與界面設計網頁發布。
傣陶VR博物館數字展示為簡易型VR展示,方式為基于網絡虛擬展示。利用因特網進行傣陶模擬數字展示考慮現代人使用網絡工作學習習慣,需要減少三維模型面片數量,通過網絡遠距離實現多樣化的交流互動。固定場所展示方式使用方便,布局方式通常應用于博物館研究發布會、傣陶教學演示等。智能手機發展至今以方便流暢的操作性迅速搶占全球市場,用戶可以將傣陶數字博物館數字鏈進行復制、粘貼,通過社交平臺傳播。提供手機二維碼掃描,可以隨身隨時瀏覽,不用到特定場合集中觀看,社交平臺上可得到二次傳播。
四、結束語
傣陶數字虛擬展示框架搭建是全新的創作,傣陶數字博物館合理還原實體展示功能。運用三維掃描技術精確的高精度掃描、SP材質貼圖和模型建造,記錄下每一個細節和紋理。通過數字化復原,使其成為數字化文化資產,使其進入元宇宙、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新興的數字化運用,從而探討在未來使用傣陶數字化數據的最大可能。在VR技術下,傣陶數字展示功能突破傳統陳列客觀條件的限制,運用VR數字媒介手段實現傣陶文化大眾傳播的目的。本文系統研究傣陶技藝數字化虛擬環境展示,對傣陶模型交互行為設計等進行探討,制作中對傣陶技藝三維虛擬展示交互行為進行編程設計與網頁發布,制作完成傣陶數字博物館框架,傣陶技藝數字化展示從信息傳達范圍等方面彌補傣陶實體展示在傳播時空上的不足。面對現階段傳統文化價值底蘊的表達與數字建設時間投入矛盾,需要深入研究深刻展現數字展品的文化元素。
參考文獻:
[1]胡建文.元宇宙需要數字版權保護嗎?:虛擬現實技術生成場景內容可版權性的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6):168-177.
[2]劉曉茜,李曦明,何人可. 基于交互虛擬現實技術視域下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創新[J].藝術工作,2022(1):93-98.
[3]王建華,栗帥東.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現狀[J].湖南包裝,2021,36(5):1-6,37.
[4]尹珍.數字博物館沉浸式交互設計[J]. 傳媒論壇,2021,4(20):52-54.
[5]張晴.中國博物館在展覽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互動表達與語言轉化:以VR皮影游戲“田忌賽馬”的開發與應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0(2):121-126.
[6]潘長學,王興宇,張蔚茹.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醫學解剖教學沉浸式交互設計研究[J].裝飾,2020(3):66-69.
[7]朱貝寧.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傣陶藝術數字展示設計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8]涂少榮.跨界視域下MD軟件技術在虛擬服裝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設計案例分析[J].美術文獻,2018(4):117-118.
(轉載自《名家名作》2023年第32期)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