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美術類非遺,這些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和生活哲學,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根植于鄉村的非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對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對非遺文創設計轉化、創新及活態傳承等進行探討。對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創設計轉化進行深入思考,從設計路徑、設計策略方面做了詳細的解讀論證,為今后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創設計轉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為相關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合理轉化提供理論依據及參考。
[關 鍵 詞]文創設計;鄉村振興;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1-0048-03
文獻著錄格式:陳永安.鄉村振興視域下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轉化文創設計的模式研究[J].天工,2024(21):48-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伊犁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地伊犁學研究中心開放課題“伊犁本土‘非遺’文創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項目批準號:YLXY2022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浙江師范大學訪問學者科研成果。
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方面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蘊含著民族思想及民族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1]。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遺的生存與發展舉步維艱。為了更好地對非遺進行保護與傳承,大家都在探尋不同的路徑。本文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對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轉化文創設計的路徑進行分析,探究如何更好地對其進行設計創新、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傳承,使其產生新的價值。目前,伊犁擁有各級非遺項目158項,涵蓋了傳統文學、傳統民俗、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等所有類別。在這些傳統項目中,傳統美術作為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記錄或日常裝飾,是對不同個人或群體的思想或精神追求的表達,具有普遍性和大眾性,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它具有濃烈的地域性,具有高識別性,通過可視化形象傳遞內在的人文情懷和情感價值,具有良好的傳遞性和文創設計轉化的可操作性。當前伊犁對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研究不是太多,隨著國潮風的興起和故宮文創設計的爆火,掀起了一股傳統非遺創新熱潮。因此,本文選定傳統美術類非遺作為非遺轉化文創設計路徑探索的例證,對非遺的活態傳承及保護、鄉村振興與非遺文創設計的關聯進行分析研究,探尋科學合理的轉化模式。
一、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現狀及特點
美術是一種古老的人類社會行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巖畫,當時的原始人類在巖壁上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來表達思想或記錄生活,后來逐步拓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伊犁有維吾爾族磚雕裝飾工藝(見圖1)、彩石畫、哈薩克族紋樣、伊犁刺繡、燙畫、伊犁老城多元民居建筑藝術、雙面剪紙、維吾爾族沙粒畫、木刻版畫、工筆畫、書法、木雕等。在調研中發現,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簡練概括,如哈薩克族圖案與刺繡,內容主要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動植物紋樣,通過藝術化處理,賦予其生命力。圖案整體簡潔明了,線條流暢,色彩艷麗,變化多端,地域特色濃烈,貼近日常生活。在表現手法上細致中透著一種粗獷、豪邁之感,凝聚著濃濃的鄉土氣息。二是技藝嫻熟,維吾爾族磚雕裝飾工藝、伊犁老城多元民居建筑藝術等是對磚木細致入微的雕琢及裝飾圖案的精心繪制,呈現出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創造性。三是直觀反映生活美好,如彩石畫、伊犁油畫、燙畫、維吾爾族沙粒畫(見圖2)等,都是通過藝術形式描繪了生產生活場景、人物、風景和動植物,體現出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構思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四是正向性表達,雙面剪紙、木刻版畫、工筆畫等體現了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思想觀念。
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性不足,表現內容、題材固化,停留在傳統層面;表現手法單一,缺乏突破性的創新;宣傳力度不夠,不善于對外宣傳,社會影響力不夠,缺乏社會認知度,不能與時俱進,不能發揮美育化人功能。總的來說,目前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發展緩慢,面臨傳承斷代、后繼無人的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非遺文創設計給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非遺文創設計的發展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指出文旅融合是賦能鄉村振興的八大重點領域之一。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對如何推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重點任務、規劃了組織實施,為非遺融入鄉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從文件可以看出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重視以及文游融合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通過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文化作為一種觀念,首先要通過創新設計把它具體化,形成文化創意產品,走向市場,帶動經濟發展。非遺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有機構成,非遺的重要意義在于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及由此形成的多維度價值體系[2]。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把非遺的傳統基因轉化到文創產品上,通過二次設計完成非遺到文創設計的華麗轉身,在造福人民的同時,非遺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這都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文旅融合的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促進了非遺文創設計轉化與發展。
(二)非遺文創設計給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遺文創產品設計成為促進鄉村發展、傳承非遺的重要手段之一。非遺文創設計是指在當代語境中,從非遺中提取傳統文化基因,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前提下進行創新設計,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鄉村振興推動了非遺與文化創意的融合,給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首先,非遺轉化文化創意設計有利于活態傳承。文創設計轉化需要傳承人和設計師合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傳統技藝可以創造新的經濟效益,傳承人就會自覺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活態傳承的信心。其次,非遺作為鄉村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創新開發有助于鄉村振興。
非遺與文化創意融合發展,傳統與現代媾和,為文創產品注入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力,從而賦能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文旅融合的發展促進了非遺的蓬勃發展,文化創意設計賦予非遺新的面貌和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三、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創設計原則
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承載著當地的文化血脈,在傳承中首先要保證其傳統文化本真不能消失,因此在文創設計轉化過程中必須遵循下面幾個原則。
(一)本真性
非遺承載著歷史記憶與傳統文化基因,在時空發展脈絡中通過不同載體、表現語言傳承著自我物質與精神價值,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但其核心本體不能改變。
(二)文化性
非遺與文化創意的核心都是文化。如果在非遺文創設計轉化中文化內涵得不到體現,其轉化結果將變得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三)民族性與地域性

非遺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族群在特定的區域范圍、文化空間、自然環境及傳統習俗等生態中,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發明的物質或精神的文化積淀,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非遺的根與魂。
(四)商業性
商業性是文創設計的歸屬,文創設計是把非遺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基因轉接到產品上來,實現在地性消費,實現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
四、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文創設計路徑探索
傳統美術類非遺具有很強的審美性和裝飾性,具有廣泛的接受群體,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轉化創新,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和研究其轉化路徑。
(一)改變傳統載體
非遺傳承的不僅是文化,也是一種技藝?;诖耍诓桓淖兤浔菊娴幕A上,嘗試改變其載體,通過技術創新,設計看得上、買得起、帶得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創產品。
以哈薩克族紋樣為例,哈薩克族紋樣是較有代表性的非遺之一,具有濃厚的游牧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地域元素,特征明顯,由羊角紋與植物紋樣相結合演變而來,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是人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不斷觀察和總結創作的,具有獨特的個性。它的傳承方式主要是手口相傳,沒有固定模板,不打底稿,在長輩的指導下直接在布面上進行刺繡或剪貼。目前其使用范圍有限,普遍被應用到衣帽服飾、室內裝飾、被褥及一些日常生活生產用具的裝飾上,缺乏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應用范圍越來越小。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種紋樣,可以改變其使用范圍,將哈薩克族紋樣融入現代生活語境中,提煉、解構并重構,衍生到周邊的日常用具上,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進行審美重組和文創開發,可以采用不同載體,如伴手禮品、包、文具、首飾等,還要與現代產業接軌,利用相對完善的設計體系,激發出它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和實用價值。
(二)產業化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體經濟的向前發展,也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崗位的增加[3]。產業化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讓非遺實現活態傳承,還有利于擴大對外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互動。如伊犁沙粒畫的創作,就需要一個大的系統,形成產業化的供給與生產。
(三)沉浸式體驗
傳統美術類非遺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其是在固定的場地采用繪、畫、刻、剪等方式進行手工創作。面對當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平時沒有機會體驗。因此,可以開設非遺作坊,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沉浸式體驗非遺的魅力,增強動手能力。此外,人們可以從非遺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增強對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四)建立品牌文化
品牌形象是可以創造利潤的有形資產或有潛在價值的無形資產[4]。通過品牌建設可以凝心聚力,產生極強的宣傳推廣力度。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傳統美術類非遺進行創新、開發,打造品牌文化價值,形成鮮明的視覺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用一體化的視覺形象設計將信息明確、有序地傳遞給市場,形成市場影響力。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可以幫助企業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的認知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五、結束語
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具有很強的文化性、歷史性、藝術性和地域性,在歷史長河中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喜悅,在鄉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獨特的審美性和裝飾性,深受人們喜歡,是鄉村生活哲學、思想文化與精神態度的外化表達,傳遞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與鄉村精神文化生活緊密相連。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貼近生活,內容積極向上,但在創新應用方面不足。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文旅融合促進了文創設計的蓬勃發展,也給非遺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發展機遇。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應順應時代發展,在轉化文創設計過程中遵循本真性、文化性、民族性與地域性、商業性的原則,通過改變載體、實現產業化、沉浸式體驗和建立品牌文化四個路徑協同式創新,共同構建伊犁傳統美術類非遺活態傳承體系,賦能鄉村振興建設。
參考文獻:
[1]李超德.非遺研究和創新設計需要新視角[J].湖南包裝,2020,35(1):24-27.
[2]黃曉洲.文創理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3]閆穎.鄉村振興視域下阜陽剪紙藝術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22.
[4]席濤,戴文瀾,胡倩.品牌形象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