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旅融合是旅游和文化發展相融合的產業發展形勢,是新時代激發文化活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升級的重要策略。在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充分發揮非遺的優勢,開發、設計文創產品,能賦予旅游產業更多的價值、內涵,同時推動非遺文創的傳承。主要分析豫西地區的非遺文創產品,圍繞文旅融合的發展要求,研究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思路,進一步加深新時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的融合,通過兩者相互促進推動產業共同發展。
[關 鍵 詞]文旅融合;豫西地區;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產品開發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1-0051-03
文獻著錄格式:趙晉峰.文旅融合背景下豫西地區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J].天工,2024(21):51-53.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往往蘊含著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能有效吸引外來游客的注意。在傳播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發展規模小、種類繁多、布局分散等特征;在發展方面,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能較低,部分依靠口口相傳,所以面臨消失的風險。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缺乏對手工技藝的深刻認識。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采取多種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但其傳承與發展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據調查,整理在冊的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美術、舞蹈、戲曲、競技、民間文學、雜技、手藝、節令,以及風俗信仰等14大類,此外還有一些分散在民間、未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俗文化遺產。豫西各地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彰顯著當地悠久的文化發展歷史、充滿智慧的民間藝術以及鮮明的地方文化,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文旅融合發展的價值。本文主要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豫西地區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為激發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實現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共同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理論基礎分析
(一)文旅融合
在新時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背景下,文旅融合已經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的有效手段。為了有效促進文旅融合的發展,國務院早在2018年就已經將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的相關職責進行梳理整合,成立了推動兩者共同融合發展的文化和旅游部,體現了國家對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為地域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旅游產業帶來新的亮點。文化和旅游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緩解新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旅游產品供給不平衡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加快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進程[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念,包括受到組織群體認可的,與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類工具、實際物品、手工藝品以及文化場所等內容,這些與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物品往往承載著技能以及知識, 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國在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傳統民間歌舞、文學、技藝、美術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
(三)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是指將受到相關群體認可的文化以產品的形式進行創新呈現。從受認可文化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或文化符號,對其進行再次創新創造,呈現出獨具創意的產品。通過設計師對文創產品的再次理解,將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產品進行再次設計和市場推廣,使其以另一種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是對瀕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3]。同時利用文創產品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二次創造,展現了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思想以及道德觀念,實現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二、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融合狀況
(一)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
豫西地區位于河南西部,包括河南的洛陽、三門峽兩個地級市及周邊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呈多樣化發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就有十多項,如河圖洛書傳說、玄奘傳說、真不同洛陽水席制作技藝、中醫正骨療法(平樂郭氏正骨法)、民間信俗(關公信俗)、河洛大鼓、陜州鑼鼓書等,具有較高的文創價值,是推動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礎。將其與當地旅游行業進行有效融合,能進一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對豫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特征[4]。
1.類型繁多
通過對豫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體育、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曲藝等多種類別,有利于依托當地多種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不同的文創產品,形成豫西地區獨特的旅游優勢。
2.具有鮮明的文化發展特色
豫西地區的河圖洛書傳說、洛陽牡丹花會、河洛大鼓等都具有鮮明的當地神話傳說色彩;鈞瓷燒制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也呈現出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獨特、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旅融合現狀
豫西地區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斷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相關資料,試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庫,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方面,以洛陽為例,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5]:(1)充分利用展館、產業園等進行宣傳,針對文化價值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非遺項目博物館,提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2)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各類創意活動,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創意周”等,實現多樣性的宣傳和發展;(3)依托節假日開展民俗文化廟會、牡丹文化節等展覽節日,積極組織各類演出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4)與當地較為出名的景點進行融合,利用聚集效應匯聚各類非遺傳承項目,游客在旅游的同時也能近距離感受當地的河洛文化。
(三)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平樂郭氏正骨法、河洛大鼓、唐三彩燒制技藝、河南剪紙、洛陽牡丹花會、鈞瓷燒制技藝等多個有利于產品化設計與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豫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中存在一些問題:(1)缺乏對非遺產品內涵的充分挖掘,市場競爭力不足。目前,豫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僅限于對藝術品的簡單展示,關于非遺的來源、發展、文化內涵等相關的介紹較少,展覽方式過于形式化,當地在體驗非遺項目(剪紙)的過程中,并沒有深入研究剪紙文化背后包含的傳統歷史文化,觀眾無法深入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價值,無法開發具有更高市場價值的產業鏈[6]。(2)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不夠充分。豫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重點是傳承和保護等相關工作,對于宣傳工作開展頻率不高,對游客的吸引力不高,未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文化。(3)非遺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之間的融合依舊處在初級階段,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較為分散,除了產業化規模較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唐三彩、洛陽宮燈之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系統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案,僅在特定的文化場所內進行簡單的表演,大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點放在傳承和保護工作上,沒有針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體系,僅靠唐三彩燒制技藝、洛陽牡丹花會等支撐當地的文創產業化發展。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豫西地區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一)充分挖掘地域性文化,推動非遺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之間的深度融合
在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文創產品的設計時,應該全面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感官、文化內涵、文化交互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挖掘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將其與現代設計手法、理念相結合,創造符合現代審美理念的非遺文創產品。具體的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提煉代表性符號。文創產品主要從色彩、圖案、裝飾、材料等方面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基于此,應該重視從非遺產品中提取代表性色彩、形態、圖案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之間的有效融合。以辨識度較高的河南剪紙為例,從大量河南剪紙中分析圖案的文化特征,以分割、變化、抽象、總結等方式提煉可以應用于文創產品設計的圖案或表達形式,以雕刻、水印等方式呈現在文創產品中,實現對當地剪紙文化的再次創造,推動剪紙文化傳承,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7]。(2)結合地域資源創造文創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或組織形式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展現出較強的地域性特征,以部分傳統技藝、美術、音樂等作為文創產品設計原型,從多個角度分析當地的民俗風情、文化習慣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外形、材質、工藝方面的創新。(3)重視產品的使用場景。部分非遺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對工藝品使用過程中。例如,構建洛陽宮燈的使用、交互環節,不僅能形成獨特的傳統文化展示風景,還能傳承傳統文化。
(二)提高宣傳力度,打造獨特的品牌文化
文創產品要想搶占旅游市場,實現文旅融合,達到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目的,還應該選擇合適的文創產品營銷方式,不斷推動文化價值轉變為旅游商業價值,保持文創產品的發展生機。首先,可以增強文創產品的品牌塑造,在明確產品定位和受眾之后,開發一系列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文創產品,形成品牌體系,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時代歷史價值和人文精神。其次,做好品牌IP的營銷與推廣,通過跨行業、跨領域的產品創造與融合,形成獨特的文化IP。以故宮的文創產品宣傳為例,通過與百雀羚進行美妝產品合作,與時尚芭莎進行珠寶合作,與某電子閱讀器品牌進行保護殼合作等,彰顯出獨特的文化價值。豫西地區也可以加強與當地其他行業的合作,以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形成獨特的文化IP。最后,還應該建立完整的線上線下的營銷體系,在線下旅游景點、博物館、商超等旅游重點樞紐點開設文創產品代售點,進一步拓展文創產品的銷售路徑,同時在線上建設各類銷售平臺,開拓多種電商網絡營銷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銷售豫西地區的文創產品,使消費者感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三)加深對市場的了解,促進文旅深入融合發展
針對當地的文創產品無法突出重圍、無法得到更多的用戶青睞的現象,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師或創造者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文創產品呈現形式,結合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行業的深入融合。首先,立足市場,了解文創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根據《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90后的青年群體是主要的文創產品消費者。因此,在創造非遺文創產品時,應對用戶進行全面、充分的調研,了解用戶對文創產品的需求、喜好、消費習慣,設計符合青年群體審美的產品。其次,應該進一步豐富非遺文創產品的載體形式,挖掘日常審美和生活化需要,加深非遺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的融合度。例如,將非遺符號融入社會生活場景中,為消費者帶來更為新奇的旅游文化體驗。最后,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開發新的非遺文創產品創作形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以故宮的文創展為例,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搭建文創展館,用戶可以通過數字屏幕與非遺文創產品進行近距離互動,直觀感受產品的文化魅力,豫西地區可以借鑒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建立非遺數字紀念館,同時創造文創產品數字卡片,用戶可以通過掃描卡片獲得虛擬的文創產品呈現實景,加深文旅融合程度。
四、結束語
文旅融合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旅游產業同步發展的有效措施。文旅融合背景下,依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商品轉化,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賦予當地旅游產業獨特的文化價值,實現文化保護、旅游發展的共贏,為當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武利利,程苗,朱曉雙,等.豫西捶草染的非遺活態傳承探析[J].遼寧絲綢,2023(3):27-28.
[2]張帆,沈佳悅.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研究:以青陽紙扇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1):65-68.
[3]林道佳.融入廣西壯族織錦技藝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1):60-63.
[4]鐘華美.文旅融合背景下錦州“非遺+旅游”發展研究[J].北方經貿,2023(10):139-141.
[5]王真真.非遺文創設計賦能鄉村振興策略研究[J].玩具世界,2024(1):154-156.
[6]張甜甜.基于非遺醒獅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9):66-67.
[7]劉毅飛.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區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開發路徑:以江蘇常州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0(4):20-25.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