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傳統手工藝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引擎,探索魯繡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路徑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基于魯繡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結合數實融合的時代背景,抓住新時代魯繡發展的走向,打造“設計驅動+人才孵化+產業助力+匠心聚合”四位一體的創新發展模式,將世代傳承與再創造相結合,跳出魯繡靜態化發展桎梏,明晰長遠化發展思路,激活魯繡文化新質生產力。
[關 鍵 詞]數實融合;魯繡;四位一體;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2-0077-03
文獻著錄格式:仲茜茜,張琴鳳.數實融合背景下魯繡“四位一體”創新發展模式研究[J].天工,2024(22):77-79.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M2021126),山東師范大學校級本科教改項目(2021BJ031),山東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省級)(項目編號:S202310445147)。
一、魯繡工藝:發展現狀及整體態勢
魯繡是一項極具山東地域特色的傳統刺繡工藝,屬于中國“八大名繡”之一,代表性繡種有濟南發絲繡、文登魯繡、煙臺絨繡等。魯繡作為中國刺繡和國家級非遺的代表性項目,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產業國際化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當代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具有用色鮮明、針法豪放、質地堅牢、雄健厚樸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因過度追求市場效益導致風格被磨滅,或因更新力度不足而發展滯后等現實問題,使得魯繡的產業化路徑相對狹窄,難以在保留手工繡品“獨一無二性”的基礎上大膽求變。
二、追本溯源:傳承困境及發展不足
魯繡是綿遠悠長的齊魯文化的藝術結晶,是中華民族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百繡之母”。目前,魯繡的繼承與傳播仍停留在傳統途徑,對“數實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數字化轉型途徑認識欠缺,因此,魯繡未能得到良好的延續和發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設計理念粗獷守舊、產品更新迭代緩慢、數智人才缺口較大,產業協同耦合缺乏、市場運作模式單一、品牌意識較薄弱、整體影響力有待提升等,因此,亟須建立新型發展模式。
三、融合啟新:“四位一體”新模式構建
傳承困境呼喚社會各界從源頭和根本上準確認識并精心保護魯繡,推動魯繡地方分支發展走向系統化、規范化,提升魯繡整體水平。本文力主探尋構建“設計驅動+人才孵化+產業助力+匠心聚合”的四位一體新型模式,充分利用山東良好的區位優勢資源,在促進非遺魯繡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統籌兼顧鄉村振興,旨在借助數智技術,將負載優秀傳統文化的魯繡進行時尚化、生活化、年輕化、科技化、國際化的全新升級與包裝,通過其獨特的競爭優勢使客戶獲得深刻的消費體驗,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兼容并蓄的魯繡品牌新趨勢,拓展國內外雙市場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形成雙贏的良性循環。
(一)設計驅動
在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進程中,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發展的新動能、制勝的新賽道。在數據智能時代,人們對“在位性”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構建持續進化的數字化設計場域成為必然選擇。為了更好地激發傳統文化的存續活力,我們理應并行推動“人文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從創作者發掘、IP價值認知到應用場景拓展的數字內容生態,讓傳統文化、現代藝術與實體經濟相融相生。借由“數字化+云化+AI化+IP元宇宙化”戰略,我們能夠融合創意設計思維與數字創新理念,構建魯繡全域智庫。具體而言,將以魯繡設計的數字化創新應用為著力點,進行記錄建檔、創新傳播、數字展演、版權確權等,達成從“入庫”到“上線”,由“在線”至“在場”的有機躍升。
其一,將“數字孿生傳承人”作為重要的創作源,結合山東省十六地市IP形象的設計與萃取,將繡藝科普文章、產品設計理念、繡品設計實踐三個部分作為主要的傳遞核心,以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呈現,以及跨介質、跨語境的短故事化敘述,增強觀者在記憶場中的情感共鳴與認可。其二,應用AIGC、ChatGPT、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工具,連同引擎渲染、實時3D建模、智能創作與分發等方法,在留存魯繡原作的傳統氣韻轉譯的基礎上,創作以其為藍本的三維技術下的視覺效果,如人像寫真、專屬貼紙、虛擬場景等。其三,構建魯繡數字資產數據庫,收錄并展示各地區經典繡品,以360度全景導覽,構建高互動、強體驗的沉浸式繡品“云展覽”,在虛擬與現實場景交互領域發布數字藏品,利用其永久性讓魯繡留下歷史印記,同時通過其唯一性,進一步拓展手工造物的高價值空間,推動魯繡的數字共享和廣泛傳播。其四,隨著設計能級的躍升,將魯繡從地理空間轉化到數字空間,借助動作捕捉、陀螺儀、眼動儀和腦電波傳感器等設備,創建數字人推薦官、數字偶像、3D盲盒、VR名片等數字化產品,發揮經濟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相關產業和資源的匯聚,從而建構以共同興趣為基礎的趣緣社群,為魯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市場支持。其五,在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的前提下,探索應用合適的技術手段,如區塊鏈技術與NFT技術,將人臉、指紋、虹膜、靜脈等生物特征作為個人認證的方式,為傳承人的價值、繡品的價值以及魯繡文化的溯源路徑提供唯一的確權保護。
(二)人才孵化
目前,魯繡正面臨顯著的人才瓶頸,人才斷層現象凸顯,魯繡后繼乏人、傳承乏力。盡管在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方面已初現成果,但對普通“傳習人”的扶持力度卻相對薄弱。像魯繡這種學習周期漫長且產出回報率不穩定的手藝,從初涉門道到技藝嫻熟,往往需耗費數年的精力。在現代生活節奏下,資深手藝人陷入了“欲教而無人愿學”的尷尬境地。
從文化產業經濟的視角出發,產業的發展定然離不開“人”這一關鍵的傳承向度。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引入與應用,魯繡產業對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要求日益提高,所需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技術運用水平,還需要一定的協同能力、審美水準和市場洞察力等綜合素質。因此,應當進一步優化人才支持政策,將人才引進的安置機制加以細化。
一方面,需著力構建以新產業為核心、新技術為源泉、新業態為基礎的創業苗圃與孵化平臺,并充分發揮其在對接創業資源、暢通融資渠道、集聚創新人才和開發協同發展等方面的效能。首先,要關注困難群體的就業愿景,深挖魯繡這一傳統手工藝在特殊人群康復與就業中的潛藏價值,例如,促使聽障人才在平面設計、商業布展等方面施展才能,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尋得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通過親子共繡的方式為心智障礙人群提供獨特的療愈及融入社會的途徑,在一針一線的藝術活動中助力其改善功能障礙,開發特長潛能。其次,還要量質齊升,為新進駐的魯繡團隊提供全程的孵化服務和資源對接,促進魯繡創業項目成功落地,為魯繡產業的成長提供土壤和支持。
另一方面,需破除行業研究和數據應用的藩籬,推動主體、機器和環境的協同共進。構建數字化與魯繡融合的課程體系,將數字設計軟件、虛擬展示技術等數智知識融入魯繡教學中,更新非遺傳承者、企業管理者等產業活動主體的數字創新技能,使其學會運用數字技術、數字媒體平臺,結合數字網絡市場海量且精準的數據信息,持續更新和創造產業活動。與此同時,激勵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切實提升魯繡傳承人、品牌創始人、前沿設計師、科技服務人員的參與程度,將各自的優勢與創意融入魯繡的創作與推廣中。
(三)產業助力
魯繡是山東省唯一廣泛分布于十六地市的非遺,因其分布的廣泛性,也就具有更多樣的地域特色和更良好的創業環境。然而,當前魯繡產業鏈的發展并不均衡,其產品主要面向本地市場,國內及國際市場仍有待開拓。若要推動魯繡產業發展壯大,應以優質原料為基礎,強化藝術語言表達能力、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品牌及時尚軟實力及供應鏈國際競爭力。
鑒于此,可依據地域創建集生產加工、研發設計、研學體驗、組織管理、品牌運營、宣傳推廣為一體的魯繡基地。由基地負責手工藝職業啟蒙,完善魯繡加工技術培訓,免費組織開展魯繡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培育當代“數字藝匠”,有力保障穩崗就業。
基地將圍繞定制業態,以訂單托管為重要抓手,形成以縣市為生產源頭的魯繡產業集群,達成產業鏈的動態鏈接與正常運營。基地把握魯繡產業化發展和鄉村振興良好契機,發展優質盟商,將訂單農業融入其中,原料供應和銷售渠道由基地統籌,承接訂購,分繡到戶,實現產、銷、供一體化。此外,利用分散式、多中心式的鄉村結構形成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體系,分包產能,解決手工刺繡批量化生產的難題。在前期,率先與優質產業園區,如精棉線、亞麻布、蠶絲等原材料“軟件”產區以及生產電腦繡花機的“硬件”產區簽訂長期合作,提早獲得優質但廉價的貨源,搶占市場主動地位,將其賦能地區魯繡基地,實行“有限度的產業化”或“部分環節機械化”。在積極開展版權保護的同時,根據山東省十六地市的獨特風情和文化特色,精心注冊地理標志和獨特品牌,以此凸顯魯繡的地域魅力和文化價值。基地允許多人自由形成小組合作繡制大型魯繡繡品,在專業對接、分組承接、能人幫帶、成品輸出等方面穩定發力,實現精品迭出。同時,與印刷設計、絲線銷售、包裝裝潢、智慧物流等上下游產業密切合作,在原料采購、品牌形象、質量標準等方面形成規范化流程,完善產業鏈條。在后續的發展進程中,將著重打造地區魯繡模范基地,并在具有原生態特色的地區打造線上生態博物館,使得魯繡技藝得到系統化傳承,打造線上線下優勢互補、配合發展的多維“活體”標本。
(四)匠心聚合
在魯繡藝術的數實融合浪潮中,無論是視覺形態的設計,還是工業技法的運用,都需考慮整體性和地域性的平衡,加速技術革新的步伐。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向下,外行人仍然對手工刺繡知之甚少,難以在第一時間辨別手繡、手推繡和機繡,而部分仿人工繡價格昂貴,加之不少繡娘只專注于埋頭創作,使得作品所承載的精巧構思、文化品位、民俗風情等停留在表面的符號形式上,嚴重制約了魯繡的穩健發展與持續創新。
魯繡行業探索要以魯繡文化為核心,將其獨特的文化軌跡和表現形式與經典藝術人文資源相結合,滿足當代大眾的數字化發展需求。我們需要以“多元一體”的文化立場,打破現有的應用場景瓶頸和思想瓶頸,實現非遺“破圈”,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首先,需建立多元信息共享平臺,聚合文化資源,將藝術元素融匯改良,以“跨領域”的形式拓展文化前衛戰略。結合文藝事業,推動魯繡與美術鑒賞、戲劇藝術等不同領域實現跨界交流,讓非遺傳承更具生命力和表現力;聯合文娛行業,促使其與主題動畫、角色配音、演藝影視等相互協作,為魯繡文化增添趣味和吸引力;接軌時尚產業,將散落在民間的刺繡大師、經營能手以及擅長拼布、盤扣、盤結等的手工藝人匯聚一處,依據不同底料的表達效果,將可智能穿戴設備、防潮防塵納米技術、環保材料等融入與魯繡相關的紡織服裝產業、美妝產業、家居產業中,共同提升品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效果。
其次,要有效連接山東省市資源,打破空間限制,將本土非遺元素集成優化,以“融地域”的形式實現手造聯名。圍繞魯繡文化元素進行創意研發,將魯繡元素巧妙融入其他手造產品中,以此促進山東手造集群內部資源的共享與交流。例如,濰坊風箏與濰坊刺繡的有機結合,展現了兩種傳統工藝的交融魅力。魯繡“融地域”深入山東省內非遺體系,有力推動了傳統民間工藝的創意聯名,使其既能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又能推動省內非遺的結構調整,譜寫山東省內非遺和諧聯動的美好篇章。
四、結束語
在數智時代的浪潮中,魯繡工藝的數字化實踐彰顯出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的巨大潛力。我們應當全面推動數實融合在魯繡的設計更新、人才培養、產業扶植、綜合運用等方面的發展,竭力探尋個人、社會與國家在魯繡發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豐富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與方法,有機延續先進的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文脈,打造魯繡文化種子工程,讓其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延續。
參考文獻:
[1]貝虹.我國刺繡工藝的發展[J].絲綢,2006(10):51-52.
[2]陳晉亮.魯繡的民俗藝術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3):86-89.
[3]馬亮.魯繡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開發[D].濟南:山東大學,2010.
[4]潘海霞,王亦敏.元宇宙語境下貴州地區非遺數字化活態傳承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2):93-99.
[5]陶麗萍,李技文,俞鈺凡.非遺產業化系統的要素及其模型構建[J].系統科學學報,2022,30(2):116-120.
[6]徐贛麗.手工藝如何重返日常生活:以蘇繡產業化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2(2):114-123.
[7]張婧藝,宋琳琳.情感·參與·體驗:互動儀式賦能“非遺數字藏品”經濟[J].新媒體研究,2023,9(12):82-85.
[8]周銀鳳.“數智化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J].新經濟,2021(12):67-70.
(編輯:王旭平)